论清以前书院的文学教育On the Education of Literaturein Pre-Qing ShuyuanBook Colleges
肖徽徽;孙立;
摘要(Abstract):
以中国书院发展史为背景,从文学视角关注清以前的书院和文学的互动,可发现书院和文学从书院创立之初就有密切关系。唐五代进士科考诗文直接孕育书院文学教育的萌芽,宋代语录体的出现与科举关系的日益密切昭示着书院文学教育因素的持续发酵,明代书院歌诗的兴盛对应着书院文学教育的进一步平民化。总体来看,书院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顺应了传统教育"下行"、受教育对象阶层扩大、时代流行文体多样化文学普及的潮流,紧密结合了科举文学和俗文学两个因素,取得了较有特色的成果。
关键词(KeyWords): 书院;文学教育;科举;歌诗;俗文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肖徽徽;孙立;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在我国古代“文学”一词是非常宽泛的概念,具有泛文学、泛文化的特征,对今日意义上的“纯文学”则一般用“文章”“文辞”等词指代。因此,正常来说,“文学教育”应为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本文的“文学教育”中的“文学”概念,取了具有审美倾向的狭义文学作为范围,即包含了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及其作品的统称,力求使研究更有针对性。
- (2)最早冠以“书院”之名的是唐代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作为官方修书之所兼帝王欢宴和侍讲侍读之处,基本不具教育性质,跟后世通常的聚徒讲学的书院有明显不同,在此不做探讨。
- (3)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173页。
- (4)《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十册第144页。
- (5)(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 (6)(清)席启寓等编:《唐诗百名家全集》,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1920年,第287-291页。
- (7)禅林大师与道家法师们往往依山林,立精舍,设讲坛,对唐代的初期书院产生了诱发作用。唐代士子多读书于山寺中,许多书院书堂直接从寺、观因袭而成,书院升堂讲说,个人读书潜修等现象也受了佛道影响。相关论述可参见宋大川:《略怡庸代士人隐居读书》,《史学月刊》,1989年第2期,第27-32页。
- (8)(唐)李鹭:《题惠山寺诗序》,《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453页。
- (9)(清)陈宝箴编修,新加坡·陈国纬撰:《义门陈氏宗谱》,民国大义堂线装本,第13页。
- (10)《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14页。
- (11)《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页;第291页。
- (12)(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7页。
- (13)参见贾晋华:《五代庐山诗人群考论》,《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 (14)本章关于“语录体”的相关论述,参见李劲松:《北宋书院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 (15)(宋)陈宓:《流芳桥志》,郑廷鹄《白鹿洞志》,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38页。
- (16)(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8页。
- (17)(18)(宋)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2页。
- (19)(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3-64页。
- (20)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3页。
- (21)钱钟书:《谈艺录订补》,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45页。
- (22)参见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478-484页。
- (23)(汉)郑玄注:《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97页。
- (24)(25)(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十七,线装书局2012年版,第600页。
- (26)(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线装书局2012年版,第88-89页。
- (27)参见邓洪波:《儒学诠释的平民化:明代书院讲学的新特点》,《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 (28)相关诗作参见黄宣民点校:《颜钧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8-41页。
- (29)以上内容参见程嫩生、马启超:《明代时期虞山书院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