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 欢迎中国广东省华文文学考察团莅泰国访问

    姚宗伟

    <正> 一 文旌指日下南天 仰止高山信有缘 海外能参风雅事 何愁弱眼误华颠 二 湄滨引领盍簪期 蕉雨椰风剪烛时

    1989年01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窗外夕阳无限好——致来自珠江、漓江的友人

    岭南人

    <正> 飞机像鹏鸟展翼 慢慢地向地面滑行…… 只见窗外夕阳无限好 照在晶晶莹莹的翅膀上 弹出数不尽的星星

    1989年01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老牛 破车 晓月——《泰华文学》序

    方思若

    <正> 近两三年,我们的文坛是显得分外热闹啦,参加笔耕的队伍也空前壮大,很多封笔多年的文友也相继归队;一些有文学修养或饱学之士的华人华裔,他们在商场打滚,业务缠身,却仍挤出时间精神来,以这样或那样的文艺样式参加了笔耕。这对泰华文坛,于今时今地还能生机蓬勃地发展,可说是起了重大的作用。

    1989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乡愁

    剑琴

    <正> 天外,莲峰向你招手。 韩水日夜奔流。 那—— 急水的白塔, 湘桥的铁牛。 橡木,北阁。 鳄渡清秋。 为什么? 牢牢地占住我的心头。

    1989年01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不能说破(外一首)

    彼岸

    1989年01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沉思,在闷热的夜里(外二首)

    林牧

    <正> 万种思绪, 像无数利箭, 射向朦胧的夜空, 在浩瀚的太空游行 找寻着它的终点。沉思,在更深的夜里

    1989年01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闪光的宝石——我们的周五会

    白云

    <正> 什么是周五会?就是每月第二周星期五的集会,也可以称作老人会。 去年许征鸿先生,介绍我参加周五的老人会,我听后感到“受宠若惊”。我这个泰华文化杂役,空腹无物的所谓文人,怎有资格登大雅之堂?麻雀岂能和飞鹏成群合飞呢? 许先生说:“你摇了近十年笔杆,写了好多东西,人也忠厚诚实,我才介绍你参加。我们的老人会,多在七八十上下的年纪,是各已退出社会舞台

    1989年01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当春风走过湄南河

    张望

    <正> 老花眼的椰树们 都说远方的风景很朦胧 有什么好看? 大家不是全部站在里面吗? 但懒散的波浪 依然埋怨所拥有的日子太寂寞了

    1989年01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孝服變时装

    白令海

    <正> 以苎麻织成布料,近数年来,在世界时装市场掀起了一股旋风,风糜半边地球。消匿了多年的苎麻市况,真有一腾飞天之势。曼谷时装追潮,向来也不甘寂寞,正在方兴未艾呢!消沉多年的农村粗布料,居然飞上枝头作凤凰,成为时装尖货,市场宠儿,来头之劲,所向披靡。明星贵妇,青年男女,老大思乡者,都争相购穿为快,饰为锦衣,高雅无比。有如广府俗谚云:“咸鱼翻生”是也!令人目眩,视为时装盛事,使人深感有世纪末情调。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致今俗世男女,道德心态

    1989年01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夜雨

    白令海

    <正> 漫烟云雾滚滚 天幕低垂重重 掉下大滴小滴 淅沥轻敲铅声 仙姬撒下大珠小珠 夜幕披盖苦难大地 大片小片受摧残 黑暗散落千里万里

    1989年01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侨俗琐谈——饲榴梿

    姚宗伟

    <正> 榴莲,果王也,肉甜嫩而滑腻,香浓味永,吃下肚子里打个呃,还是香香的;食家最欣赏这个回味。一到五、六月榴莲上市,街头巷尾都可闻到它的腻甜香味,市民不论贫富,都会食指大动,心头痒痒的,不吃不甘心。俗语说:当衫当裤食榴莲。从前民风俭朴,尚且抵当不住榴莲的诱惑,可想而知。一般有钱人家,化得起,拣上品吃,小市民只能求其次。四、五十年前一个榴莲三、五珠钱,已经是苦力人家的十日食粮,若想吃榴莲,实非当衫当裤不可。亦有头脑

    1989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抉择

    陈博文

    <正> 伟才拖着疲怠的步伐,走出那座高矗壮观的建筑物,又再投入那烈日当空的酷热天地。这一遭的希望又是落空了,虽然如此令人沮丧的情形,在近来这段不长不短的时日,已是习以为常,但无论如何,每次满怀热望,永远是化为浮光泡影,当然不是令人愉快的事。

    1989年01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舞影心声

    陈铁君

    <正> 青、蓝、绿、黄、赤、橙、紫。滚球灯,一闪、一闪又一闪。 蓬嚓嚓、蓬嚓嚓,迪斯科,霹雳舞,一跳,一跳又一跳。 舞池、夜总会、天外天、耀华力、曼谷。 巴妮:华裔血、泰人名。 哈罗,是谁,没有过十七、八,青春,风华,活力,时髦、性感、闯红、艳遇。我是石头横空炸出世的美猴王,还是爹娘掉下的心头肉?为什么?为什么?世上少女知多少,爹娘捧为掌上珠。动不

    1989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遇到陌生女子的那天上午

    陈若曦

    <正> 早,你早。我远远看见你,就认准了你是中国人。这儿的老美,一碰到东方面孔,都当人家是日本人,八成是被那满街跑的日本汽车蒙了眼啦。你是溪口大学的学生吧? 真用功,礼拜天早上还捧着书到公园里读。 是。 大年初一生的,刚满三岁。来,快喊阿姨,乖。告诉阿姨,你叫什么名字?

    1989年01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 偏见比愚昧更可悲——读小说《遇到陌生女子的那天上午》

    黄梦龙

    <正> 没有跌岩的故事情节,没有空洞的说教,海外华人女作家陈若曦的短篇小说《遇到陌生女子的那天上午》(以下简称《遇到》),只是叙述一个平平凡凡的故事——一位在美国开餐馆的华人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苦恼与波折。但是,它却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在读者情感的心湖上激起阵阵涟漪,勾起无尽的思绪。

    1989年01期 2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能言鸟

    君盈绿

    <正> 一 有一个晚上,为了做成一宗生意,我与顾客谈了很多,很久。 回到组屋楼楼下已是车少人稀的时候,“的士”司机也有礼貌地提醒我,得附加午夜费啦。 一个单身女人,竟然这么迟才回家,若在以前,我或会惶悚惊恐,但是,人总得适应环境的对不?同时,我住的这带,治安也还不错,因此更放松了我的心情。 下了车,我一面走一面扣紧皮包,此时凉风阵阵,我举头,月不明而星太稀:远远的海边,偶而擦过一抹电光,这情景,该会有一场雨吧?

    1989年01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魏武故里

    周粲

    <正> ·小序· 安徽省亳州市古为群雄角逐之地,街巷至今古貌犹存。城东有魏武故里,不知曹孟德魂兮归来,尚能辨识当年之府第否?

    1989年01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黄山长短句

    周粲

    <正> 1 青山翠谷里 一株樱桃 是黄山作的画 而樱桃自己 也在作画 用它点点滴滴 乱扑行人的飞花

    1989年01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形上之歌

    果陀

    <正> A 多么渴望 多么渴望能长出一对翅膀 去寻访被打椿机轰走的绿意 和泥香 B 鸟们浮在空中说: 你看 连我们栖身的巢都被征用 我们只好住在墙桅

    1989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寂寞潮吼

    陵旭

    <正> 潮来 潮吼 震撼着这南方小小 岛上的岩石没有根 它听不懂潮吼的千年寂寞 水一刀就把两岸 劈成了

    1989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被歪写了的史诗

    方然

    <正> 小岛怨妇 翻滚着伤躯 痛苦 呻吟 她有隐忍了 几世纪之冤情 专等清官来 昭雪审理 小岛怨妇 流淌着泪滴 抽泣 叹息 她有深藏了 近千年之秘密 竟无人肯去 探索寻觅

    1989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落日

    骆明

    <正> 一向以来,都珍惜那一瞬即逝的现象。 因为物象之能一瞬即逝,一定有它美妙、神秘之处,不然,它一定不值得人们去珍惜,去怀念的。 就说“夕阳无限好”。“夕阳”怎能“无限好”,“好”在那里?“无限”又指的是什么呢? 夕阳之值得人们的珍惜,大概就因为它是近“黄昏”了罢!如果不近“黄昏”,诗人墨客怎会珍惜它,至爱它,赞它“无限好”呢? 我到过菲律宾,我经过无数次马尼拉。

    1989年01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戴天:“首先做一个人”

    刘新粦

    <正> 【译者的话】 几年前,一位研究中国文学(包括港台文学)的同事对我说,香港作家戴天其实是毛里求斯作家。我感到愕然,因为我是毛里求斯归侨,自认对毛里求斯华侨文化界有所了解,却从未听说过。我知道自己回国后几十年未出国门一步,愿意承认自己孤陋寡闻;但写信去毛国问一问同龄人——老同学、老朋友——他们回信也说“不知道”。这个“谜”直到1986年9至12月,我在阔别41年之后重访

    1989年01期 3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五月

    书欣

    <正> 又是五月,白天好像被关在火炉子里汗流浃背,晚上却宛如处在铁罐子中,闷得要命,就是挥动手中的蒲扇,一颗一颗的汗珠还是如珍珠串儿往下直淌。这时,多么渴想有一阵清风迎面吹来,或到碧瑶消消暑。

    198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人生百态 风物千姿——《泰华文学》短篇小说评介

    杨嘉

    <正> 泰华写作人协会编辑出版的《泰华文学年刊》(1987年),在“八三文艺征文”的基础上,选取近数年发表于华文报文艺副刊的作品,以及一些新作,汇集了短篇小说共二十六篇。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还未能囊括泰华文学短篇的全貌,但其中新老作家汇聚,名篇叠见,正如本刊编后话中所说:“泰华写作人,人材辈出,佳作纷陈。‘春风光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因此也颇能反映泰华文坛近年来那种繁花似锦的盛况。豹斑之窥,海蠡之测,也可以帮助我们对泰华文学现状增加了解。

    1989年01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民族根、游子魂的生动再现——简论赵淑侠的小说创作

    吴腾凰 ,杨连成

    <正> 在海外华人作家群中,我们无法把赵淑侠划入哪一派,归为哪一宗。因为她的确是个“文坛孤旅”,既不迎合现代新潮,也不追踪文学时髦,独居于阿尔卑斯山下那片紫枫园里,一手操持四口之家的生计,一手挥洒思乡怀旧的文学篇什:或长篇巨制,或抒情短章;或状写人物,或雕刻心态,无不体现着女作家追寻民族根,寄托游子魂的深长情怀,无不震颤着女士作家胸中那种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最强音:“唤起中国人的自觉和自尊,找回中国人失落的民族感情和精神的根。”往真实处开掘,往挚着处落墨,往细微、深刻处追求。写我之情丝爱缕,我之忧患沉浮,传海外华人生活之图画,命运之漂泊,“给中国人留下爱、留下美德、留下志气、留下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就是赵淑侠的全部文心、全部人格和打开她那扇小说艺术之门的钥匙。

    1989年01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他在生活的光谱中寻找自己的颜色——云鹤诗歌赏析

    潘亚暾

    <正> 今年七月十七日,菲律宾作家联盟全国大会上,云鹤被选为该联盟的理事之一;这是菲律宾全国性的诗人作家组织,首次选出一位以华文创作的华人作家为理事,其意义是十分重大深远的。这不仅是菲华文坛的光荣,而且是世界华文文坛的骄傲! 云鹤是位才子,十二岁就在华文报上发表作品,十七岁就出版诗集,六十年代已成为东南亚文坛著名华侨诗人。后来由于华文报纷纷停刊,他即转向搞摄影和建筑设计。搁笔长达十五年之久,近年重返诗坛,在国内《人民文学》、《诗刊》、《星

    1989年01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情切思深的审美世界——读贺兰宁的诗集《石帝》

    于燕燕

    <正> 在海外华文诗作中,新加坡当代华文诗歌的创作队伍,无论在创作数量上,还是在声势上,都不容忽视,而在这支队伍中,贺兰宁又是显得异常活跃的一个。他的现代诗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在新加坡诗坛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贺兰宁(1948—— )作为业余诗人,从事诗歌创作25年,著有《天朗》、《音乐喷泉》两本诗集。《天朗》辑录了他创作初期1962年至1968年六年的诗作三十五首。1968年至1983年的诗作

    1989年01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船民》的领域

    陈实

    <正> 诗歌在新加坡拥有广大范围的爱好者,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中都不乏诗的歌手。仿佛是安详的牧歌和热带雨,诗,给这个躁动着热气和高频率生活节奏的现代都市国家带去湿润和宁静。在这合唱声中,也有谷衣热情的嗓音,那就是他所奉献的《船民》。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春天,谷衣出生在美丽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荷属东印度时期,那里叫巴达维亚。十八岁时,他考入南洋大学。先是痴迷于中国的语言文字,后来,也许是

    1989年01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 许达然

    <正> 一上公路就高速了。你急驶着缓缓赞叹退后的农田如何美丽,路一转又侃侃叙述经济如何繁荣——都是我早就听说过的。 然而没有那片片葱绿,我们也不能每年吃一条高速公路。 农田我去过的。我看到还生长的稻穗与甘薯叶随风摇,摇落了农药,摇不落做田人的汗水与辛酸。我看到老妇收成大白菜后,商人每公斤七角买

    1989年01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蕃薯花

    许达然

    <正> “小心,真烧。” 独臂老人熟练地把热烘烘的蕃薯拿给我,我把 蕃薯放进手提箱时,问他手痛不痛?他摇摇头苦笑。问他生意好不好?他苦笑摇摇头: “蕃薯现在只是吃爽的啦!连老的都忘掉艰苦的日子。大家就吃,甚至忘掉蕃薯有耐看的叶与花,真淡泊。”

    1989年01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荒城之月

    许达然

    <正> 事情发生着。喧哗的街在月光与居民的冷漠里荒凉着。 忽然一个女人喊救命的尖叫冲破凌晨,冲进屋里。至少三十八个人听到,但都没立即叫警察。有人探出窗外。汽车经过。无人出来。那女人就被刺死了。

    1989年01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与许达然一席谈

    彦火

    <正> 现实中的许达然 我是先从作品认识许达然的,那是历史的、社会的、现代的许达然。当我真正认识许达然的时候,发现他很古典、很朴实、很热诚,但并不现代。这可能是长期浸淫历史的结果。 在很古典、很朴实的作风中,跃动一颗宽容、炽热的心,那是传统的中国人的心性。当我从爱荷华赴芝加哥时,因妻舅没有来接机,使我流落小客栈。当他从电话中知道后,只凭萧乾先生一笺的介

    1989年01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别样深情写“乡愁”——许达然创作道路简述

    金大可

    <正> 乡愁,大概是古今中外文学中爱与死之外的又一永恒的主题。要不,何以从占希腊史诗到本世纪初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从诗经到当代的“留学生文学”,都有一以贯之连绵不绝的“游子吟”?许达然,这位稍后于梨华、白先勇到美国留学的历史学博士,也用他独特的散文加入了“留学生文学”的行列。然而,他的乡愁,他的“游子吟”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1989年01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马来西亚探奇》序

    忠扬

    <正> 《马来西亚探奇》是已经出版的拙著——《马来西亚风情》的姐妹篇。它们都是早些时候应香港一家报章之邀,为其旅游版所写的一系列介绍马来西亚风光的专栏文字结集。然而,两书在内容的选编上,角度自有不同,重点也各有所异,彼此间并无重复的篇章。这是根据出版社的要求和考虑读者的阅读口味而作如是处理的。

    1989年01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序尤今著《中东的足迹》

    忠扬

    <正> 尤今自七十年代初期以报导文学集《社会鳞爪》跃登文坛,接着正式开始了她持续不断的写作生涯,创作了大量精粹、隽永的游记、小品和短篇小说,成为台、新、马文坛备受注目的女作家。年来,更致力于小说的创作,且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这是她在攀越游记文学高峰之后的另一个突破。

    1989年01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我与《侨歌》

    黄东平

    <正> 很意外地,我接到了纽约《海内外》杂志尹梦龙先生的信,要我写一点有关《侨歌》的写作经过。于惊喜之余。我终至思绪起伏,百感交集。回想我大半生从事习作的甘苦。则要说明这“经过”。不能不从自己的生活说起——

    1989年01期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 “五四”爆开的火花——泰华新诗发展简史

    李少儒

    <正> 泰华文学的萌芽期,可以回溯到辛亥革命前后——民国初年泰国华侨社会出现华文报刊开始。 关于泰华文学中的新诗(自由诗),其生根茁壮则在三、四十年代,中间有过一段“燃烧性”的历程。不过,其中有一个时期趋于式微。至八十年代的新诗始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新诗在泰华文学史中,有过盛衰的交替,但大体上说来,盛多于衰,这说明喜欢新诗的人很多,

    1989年01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泰国华文文学史料(下)

    陈春陆,陈小民

    <正>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上台执政的沙立·他纳腊元帅,再次剥夺了华文报的办报自由,稍带有左倾内容的报刊全部被封,只剩下支持右派或支持台湾国民党的报刊。到一九五八年底,日报只剩三家。一九五九年初新出现一家由民众联络厅主办的日报。这四家日报一直垄断着华文报业至一九七0年,而且生存至今,它们是《星暹日报》、《世界日报》、《中华日报》和《京华日报》。

    1989年01期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白先勇研究资料索引

    <正> 介绍三位台湾作家 季路 出版工作 79年第10期 介绍三位台湾作家 季路 文教资料简报 79年95页 答读者问——关于白先勇的小说《思旧赋》 编者 作品 79年第12期22页 旅居海外的台湾作家 张葆华 新文学论丛 80年第1期195页 白先勇的文学生涯 张葆华 文汇增刊 80年第5期 论白先勇的小说 封祖盛 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80年第12期 论白先勇的创作特色 五晋民

    1989年01期 78-7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乡土的诗情——读刘培和的水彩画

    郑奋强

    <正> 不是名山大川,没有高楼大厦,扑入我们眼底更多的是司空见惯的乡村家舍、小桥流水、小巷人家。那驯良扑实的老牛,幽静深邃的小巷,饱经苍桑、郁郁葱葱的年迈的老榕树;那记载着潮汕悠久历史的故乡名胜古迹,田垄上孩子般稚拙的菜苗,曲曲弯弯的田埂;那摇摇晃晃好象站立不稳的潮汕特有的狮头鹅,整天忙忙碌碌、寻寻觅觅似乎也有自己醉心的事业与追求的公鸡和母鸡们,还有那到处可见的勤劳善良的农民……一幅幅描绘潮汕乡土的水彩画,散发着故乡泥土的芬芳。

    1989年01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