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 郑宝娟
<正> 你走在巴黎的街头,七月的阳光如瀑,被头顶上悬铃木掌状的叶子筛得支离破碎。这个城市终年不缺阳光,却又出奇的忧郁,露天咖啡座一年至少可以存活八个月以上,咖啡最低可以压到三个法郎一杯,奉上时侍者从不忘道声谢谢。超级市场里上好的啤酒和可口可乐的价格差不多,红酒四瓶装一组只卖二十法郎或更少。女人们惊人的美丽又惊人
1993年01期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 高戈
<正> 梦牵魂萦的情思 闪动归雁的翅影 掠过秋水长天 随落霞飘去 飘去 飘去那 梦幻的极地冰原 寻觅栖息的孤岛
1993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阿谁
<正> 每次,当我要到曼谷办货时,珍跟在后面,老是这么说: “不要忘记到大姑那儿跑一趟。” “看看时间决定。”我答得很无聊,既不答应也不拒绝。 “你不尉巴货物全部买妥后,还有一天空闲吗?趁住这个时间便得。” “这个时间我要访候陈老板,要看看我们的故邻居。” “那就不可以抽出一点时间去看大姑么?反正……”
1993年01期 13-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 范模士
<正> 提起官司,相信人人都是敬而远之,俗语说:“官司可打,狗屎可吃。” 我活了这么多岁,从来就不曾与人打过官司。但是最近我却偏偏与人打起官司来,而且不是与私人而是与政府打的“麻将官司”。 提起这场“麻将官司”,就得提起金师爷了。 金师爷做过律师,是一个一诺千金,仗义助人的好好先生。他熟谙法律,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又工于心计,所以人们都称他是智多星。不过,他从
1993年01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周粲
<正> 沙滩上 来了一群人 嬉戏追逐着 留下一大堆脚印他们离开后 又来了另一群人
1993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蔡福明
<正> 凸崖上 一头苍鹰巍立 何曾有悔 笑拥天风 浮翔大江
1993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子帆
<正> 林荫下追月的日子 在此秋夜里写满记忆 树影婆娑中 落叶幽美的主题 飘逸几许缪斯的绚美 月是如此多娇 夜是如此清幽 寂然 秋风萧萧
1993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王一桃
<正> 1 香港的夜未曾合过眼—— 太平山上闪耀它的光 维多利亚海流动它的波 夜总会频频送出它的媚 午夜场不断煽着它的火 画家双眼对美景出神 少女瞳孔反良辰捕捉 看尖东一打开它的百宝箱 连皎洁的明月也黯然失色 瞧东方之珠放出它的光芒 连灿烂的群星也为之心折 ——香港的夜未曾合过眼
1993年0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赵淑侠
<正> 自幼喜爱音乐,尤其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轻柔短小之曲,小提琴和小夜曲等类。出国前台湾的物质条件远远不及今天,现在是想听什么都有,在国
1993年01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陈贤茂
<正> 我开始接触菲律宾华文文学,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早在1985年,在《华文文学》杂志上,就已刊登了叶曼的小说《离婚》。1987年,在厦门大学主办的一次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上,认识了菲华名诗人云鹤和楚复生,并且拜读了他们的才华横溢的诗歌。尤其是云鹤的诗,文字典雅,意象繁富,很为他的才情所折服。去年,我为花城出版社主编《海外华文文学大系》的短篇小说一集和短篇小说二集,
1993年01期 30-3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吴奕锜
<正> 柔密欧·郑,原名郑志平,字远安,号柳摇村,另有笔名爱似马拉,烟紫、遥遥等。1925年2月出生于印尼廖省孟加丽县甘拨丁宜村。他早年曾在新加坡接受华文教育,学生时代已经常投稿于“学生园地”,1938年开始在新加坡各大报刊发表诗歌和散文。从那时起到现在,五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创作,是目前仍活跃在印(尼)华文坛上的资历最深而又成果颇丰的老作家之一。
1993年01期 34-3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胡凌芝
<正> 海外华文文学在当今世界文学之林中,独树一帜,自成—体,茁壮成长。 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的一个分支——泰华文学,她的崛起和历程虽曲折多磨,然当前泰华文坛所呈现的良好的发展势头,不能不令人欣喜。从事华文文学的作家群体的形成及创作热情的激涨,华文报
1993年01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 连俊经
<正> “作者所有的小说都可以看到许多罗曼蒂克的爱与欲交织的情愁,戏剧性且充满了趣味。”这是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在《爱情与袜子》一文中,对郑宝娟小说的评论。读罢郑宝娟的小说,看到了现代人浪漫的婚姻和恋爱生活;但“爱与欲交织的”不仅仅是“情愁”,而且是形形色色的爱情悲剧。
1993年01期 42-4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赵顺宏
<正> 在《尘世的火花》这篇散文中,吕大明谈到福楼拜与乔治·桑的争论,也谈到她自己对于乔治·桑的热爱。 我对福楼拜的小说赞叹不已,他深入刻画人性,一字一句的提炼,是写实小说的杰出作品。但对乔治·桑慈悲为怀的心肠,关心人类命运与同情心更为激赏。 如果有人批评乔治·桑的小说太过诗情画
1993年01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徐学
<正> 散文创作作为一种特定的文类,与其它文学门类有相通的一面,也有其特殊之处。在台湾,许多散文家对散文创作做了精细的探讨和相当透辟的阐释。其中有许多是各种文类在创作中应共同遵循的规律,也有对中外古今散文创作现象作出的总结与提高,闪烁着真知灼见。在这里。我们力求将笔墨集中于后者,并将它与现代创作理论的共同规律互相参照,加以阐发。 创作并不仅是一个表达的问题,它也包括了观
1993年01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 樊星
<正> “台港文艺热”,已成为当代大陆文坛的一大奇观。台港文艺的冲击波是怎么一回事?它对当代大陆文化的转型具有怎样的意义?它为什么能征服许多大陆人的心? 一切,似乎是从邓丽君开始的。 70年代末。当《祝酒歌》那轻松欢快的旋律到处回荡时,邓丽君的磁带也在悄悄流行。尽管不少有心人尖锐地指斥了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担忧“靡靡之音”的流行会销磨八亿人(当时还只有八亿人)万众一心奔四化的斗志,但是……这究竟是怎么回
1993年01期 53-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周新建
<正> 饥饿、流离、战争构筑了中国历史,也铸就了郭枫的性格: 生命象无花的树 挣扎着,向天空要颜色 ——《五十自画像》 这就是散文家和诗人的郭枫其人。而他的两本诗集《第一次信仰》和《海之歌》,向读者证明,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在诗歌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不亚于散文。
1993年0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邵德怀
<正> 起步不凡 评论家“跳槽”写小说,在大陆文学界曾经形成一股小小的风气。在这批“跳槽小说家”中,无疑出现过一些优秀分子。他们的作品,比起“正宗小说家”,并不见得差劲,有的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当“北风南渐”,曾经在新、马、港文学界驰
1993年01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吴岸
<正> (一) 《生活之旅》是李寿章继1986年出版《永恒的生命》后的新诗集。正如书名所显示,收集在这本诗集里的诗作,都是作者在实际生活旅途中所见所感之作,其中有叙事,也有抒情。另一部分则是作者早期的旧作。
1993年0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黄孟文
<正> 近年来,有人慨叹小说的高峰期已过,现代小说家们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超越近世纪以来世界小说大师们的成就。他们极端忧心小说已无新意,正趋向没落与衰亡。 这似乎是杞人忧天。文学(包括小说)的持久力与生命力是惊人的。当一种文体盛行已久,不再有人能够把它推向高峰时,另一种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文体必然会应运而生。更何况,小说这种体裁绝没有到了强弩之末或寿终正寝的地步。 我想微型小说的兴起,或许能够加强小说这种文体的持久力与生命力。
1993年01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潘亚暾
<正> 去冬在京承蒙中国华侨出版公司李湜、黄浪华正副总经理和陈骏涛总编辑热情招待。黄浪华先生嘱我组织几本书稿,其中有一本便是《施颖洲散文集》。施先生是菲华文坛老前辈,又是家父的挚友,我自然乐于效劳。施先生很快应约寄来一部《施颖洲文选》的报刊剪贴册,要我写篇序。我因忙,拖了大半年才完成这任务,实在抱歉。施老的《世界
1993年01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李寿章
<正> 我是位很不幸的文艺写作者,然庆幸能将痛苦化为精神财富与力量去和病魔、生活展开顽强的博斗! 十余年来,从事商业活动,只是求物质、生活上之温饱,能供女儿赴美读大学而已。我真正的兴趣、志愿乃阅读与写作。 诗人痖弦说:“诗,有时比生活更为不幸,而诗人的全部工作似乎就在于‘搜集不幸’”。
1993年01期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周文彬
<正> 去年十月下旬,天清日朗,金风送爽。“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国际笔会中心”会员赵淑侠女士,应邀到武汉参加国际性的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会议期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特聘请她为客座教授,并授予她荣誉证书。
1993年01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方北方
<正> 韩萌是战后马华著名作家之一,现定居于广东省汕头市,是前中国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委员,前汕头地区侨联会副主席,退休后仍担任汕头归侨作家联谊会会长、汕头侨史学会副会长、汕头市归侨联合会顾问等社会职务。他长期一身数职,但对写作事业仍是坚持到底。
1993年01期 71-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黄东平
<正> 最近,北京的“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出版了我的第一本短篇集《远离故国的人们》,翻看背面编者的“内容简介”,读到这么一句话:“他(指作者)对这个社会似没有多大信心——玉娘的结局是一个象征”。这引起了我的一番感触,觉得有必要交代一下我这两本短篇集的时代背景。(第二集《头家——估俚(苦力)》,收入中短篇十一篇,约26万字,尚无法出版。)
1993年01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犁青
<正> 一颗炽热的火球 一颗炽热的火球 被飘飘闪闪的浓烟和白棉遮掩 啊!忽闪忽现的火球
1993年01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1993年01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