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 王一桃1994年01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羁魂
<正>会许诺以明天丰盈的侧影如今早让浑融无数忧喜的昨天满注了吧!埋下整个季节的温柔伊之脸经历岁月的敲磨渐圆熟为微微垂赘的颊颐颏颔
1994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陈剑1994年0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1994年0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戴小华
<正>一、前言 许多长期居住海外或已成为居留地公民,以华文写作的作家,其作品的题材、风格、及意识形态已渐异于国内的作家而自成一体。“海外华文文学”也逐渐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学创作类型。与此同时更发现海外华文文学界突出现象是女性写作人特别踊跃,且成绩斐然。
1994年01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陈贤茂
<正>“凡有潮水到达的地方,就有潮人”。此话虽不免有夸张之处,但也从某一个角度说明了潮人遍布世界各地的状况。潮汕地区濒临海洋,地少人多,明清以来便不断有人出洋谋生。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天灾人祸,水旱频仍,迫使大批农民离乡背井,到东南亚谋求发展,其中尤以到泰国的人数最多。过去潮汕地区曾有“食到无,收拾包裹过暹罗”的民谚,可见泰国(暹罗)曾是潮人“过番”的首选之地。
1994年01期 35-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 周新心
<正>司马攻的文学创作始于1967年,70年代初曾有过一个高峰期,可惜1974年因故一搁笔竟达12年之久。但1986年复出以来,以其多种文学体裁创作的高产优质,饮誉遐迩。到目前为止,连同26年前的部份旧作,经遴选出版的文集已达6种8本,计散文1本(《明月水中来》)、杂文2本(《冷热集》、《踏影集》)、特写2本(《泰国琐谈》《湄江消夏录》)、小说1本(《演员》)。一位亦商亦文的业余作家,在5、6年的时间里,居然能耕耘出这么丰硕的文化成果,其勤奋与才华,不能不令人惊叹!尤使人折服的,是他的作品,不论哪一种体裁,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上乘之作,在泰华文坛以至国内和台、港等地,读者击节赞赏,专家佳评如潮。司马攻驾驭各种文学体裁,健笔纵横,挥洒自如,既紧紧地把握住每一种体裁的主要特征,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臻善臻美,又不落巢臼,
1994年01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张永健
<正>《土地的呐喊》是马来西亚华文诗人吴天才(即江天)先生从50年代至80年代所写的部分诗作所结成的集子。这是一部用诗人“真挚的感情”、“精密的思维”和“殷红的鲜血”所写成而献给“爱人”、献给“历史”、献给“祖国”的篇章。从中,让我们看见的是一位唱着怀乡曲的热情的爱国的歌者;一位正直、勇敢,为真理、为正义、为光明而不断跋涉的诗坛斗士。
1994年01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金钦俊
<正>乡愁见诸中国文学可谓肇始始早,从古老的诗、骚开始,便出现了许多离人游子及其神化人物的幽怨。到了离乱的时代,这声音尤为广泛,如中晚唐诗、南宋诗等,于是渐渐成为古代文学的一个基本主题结构。随着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量向海外移民,文学中这种乡愁遂也发展成为一种对于故国家乡的绵绵愁思。读江天(吴天才)先生的诗集《土地》的呐喊,正如我读过的许多东南亚国家以至世界广阔地域的华文文学作品一样,又一次唤起了我的这一感觉。
1994年01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刘志松
<正>一篇小说,一部作品,或褒扬,或贬斥;或沉默,或反应;或热衷,或厌倦。主体的哲学观、美学观、人性观不同,因而在作品表现的态度也不同,形成了作品色彩的丰富性、多样性。但一部作品,无论主体的态度如何,而在态度的截面下,作者不可避免地首先得探讨思索一个问题—现象界的众相,心灵界的历程;历史的风云,时代的脉博;微观的草芥,宏观的宇宙;永恒的眷恋,短暂的依傍。正是因为问题的探讨。才形成了作品的主题或内容。阅读姚紫中篇小说《窝浪拉里》,我们发现,作品是对人的探讨。
1994年01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秋
<正>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消息,“第三届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会议”于1993年11月13日至15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聂华苓、陈若曦、于梨华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女作家和观察作家共120多人。 本届会议讨论的主题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前途”,会议主席戴小华在会上作了题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在世界华文文学发展中的角色》的发言。 美籍华人女作家陈若曦在发言中谈到海外华人作家“应该认同中华文化,同时心胸开阔地接纳定居国的文化优点;并进一步可以融会贯通,再回馈当地文化,并发展中华文化”。伊犁认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前途,可以说和整体的中国文学息息相关”,文学作品不会过时,“还有不少需要文学滋润的心灵,不断地在寻找着精神粮食。华文文学作品,随着历史长流,会是不断地延续流传下来的”。
1994年01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刘秋得
<正>黄东平的《短稿二集》终于在逆境中诞生了。我有机会拜读了这部来之不易的文集,甚觉荣幸!掩卷静思,最使我感动的,是黄东平那股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在那禁绝华文已达27年之久的地域,他能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隔,坚持华文创作已是不易;而他竟又敢于用生命作赌注,承冒无数风险,在该地秘密地自编、自校,并印刷、发行了这部长达600页的文集,这在黄东平的创作生涯中当属第一次尝试,甚至于在海外华文文学史上,至今也是唯一的。毋容置疑,在这厚实的集子里,倾注了作者多少汗水和心血呵!
1994年0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吴岸
<正>远在沙巴原始森林里工作的冰谷兄,来信邀我为他的诗集《血树》作序,我颇感踌躇。冰谷兄与我年纪所差无几,六十年代初已出道,出版过多部诗歌与散文集,他的成就早有定论。我们多次见面,都是在国内与国际的文学聚会上,他对诗的虔诚与谦虚态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现在,他的真诚邀请,也就使我难以拒绝。
1994年01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吴岸
<正>秋山是一位在八十年代中出现于马华诗坛的新秀,现代诗坛上一些新作者的出现,常以“新秀出击”的撼人姿态,不但先在报上打了预告,作品出现时还有很好的包装,仿佛是打入市场上的新产品一样。秋山的出现,则不但没有摆起“出击”的雄姿,恐怕也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1994年01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胡凌芝
<正>在中国文学这块沃土里,似乎要数诗歌的历史最为悠久,它也更能吸引众多的骚人墨客吟咏性情,施展才华。一代代、一批批诗人争先恐后的竞相献技,终于创造了色彩斑斓、蔚为壮观的诗歌世界。
1994年01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莫渝
<正>料峭的初春屋外雨丝飘飘客厅里为你而生的小火散溢木柴乾裂的馨香
1994年01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莫渝
<正>夜寒,风劲,雨势稍歇万籁俱寂唯剩间断的簷滴声声召唤,搅扰思维
1994年01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古远清
<正>最近发表的研究香港文学的文章,论梁锡华的逐渐多了起来,但多半论他的创作,对他的文学评论,几乎没有。也许是梁锡华的作家名声掩盖了他的学者名声;也许是他左右开弓,既从事学术研究,又写长篇小说、杂文、散文,使人弄不清他到底是作家还是学者。就他在香港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来说,他的杂文、散文、小说影响更大,更受读者欢迎,难怪他在编《梁锡华选集》时,几乎不选论文,多选创作。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忽视他治学方面的成就,抹煞他作为文学评论家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94年01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潘亚暾,潘铭燊
<正>最近,我为同宗好友潘子编了一本《潘铭燊作品评论集》,交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此,特与潘子笔谈一番,以飨读者。 潘铭燊,广东中山人,1948年生于香港。69年至79年间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自70年起,潘子任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73年回港任教,89年移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中国文化图书馆馆长,91年返港任城市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负责人。潘子著作甚丰,除已出版6部工具书外,尚有《断鸿篇》、《三随篇》、《车喧斋随笔》、《温哥华书简》、《加华心声录》、《人生边上的补白》、《非花轩杂文《廉政论》、《闲书集》和《读书·写作·出版》等,被誉为“学者散文家”,为梁锡华、黄维梁、陈耀南等教授作家所称道,好评如潮。
1994年01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安静
<正>作为诗人的杨牧早已在台湾文坛和海外华文世界产生影响,而70年代以来,作为散文家的杨牧也已在海峡两岸引人瞩目。
1994年01期 74-7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林承璜
<正>时代造就作家,作家推动时代。处在特殊的历史新时期中的台湾旅外作家群,历经了坎坷的生活道路。他们在穿越过历史隧道后,随着形势的急速变化,受时代之光的照耀,其作品的色彩从惨绿走向艳丽,气势从平凡走向恢宏。他们文学创作的变貌,为历史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1994年01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1994年01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