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放鸣2004年02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 饶芃子2004年02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 王志彬2004年02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郭惠芬
20世纪 2 0年代下半期至 3 0年代初期 ,由于马华文坛盛行南洋色彩的文学 ,马华新诗作者开始将学习和借鉴的视野转向马来民歌 (班顿 ) ,从而酿造出一些具有南洋色彩和独特风情的马华新诗。马华新诗接受马来民歌的影响主要有三种情形 ,即譬喻方式与喻象的借鉴 ,熔铸着马来恋歌的风情 ,以及模仿马来民歌的调子。
2004年02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赵顺宏
本文从“现代派诗歌与传统诗派的遭遇 ,不可避免的论争” ;“现实与自我” ;“对文明的怀疑 ,对悲剧的反讽”等三个方面梳理了台湾现代派诗歌对东南亚华文诗坛的影响及其流变。
2004年02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许维贤
黎紫书小说对“女人神话”的演绎 ,自有她非此即彼的不变模式。黎紫书乐此不疲演绎“女人神话” ,问题不是在于一个女作家就必须从“女性意识”入笔 ,而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必须摆脱一切传统架构中的模式包括“女人神话” ,从而自成一体。
2004年02期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李薇2004年02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 吕超
本文由“生命视角”切入 ,指出刘荒田散文富有清醒深刻的生命意识和浓郁甘醇的生命韵味 ,其生命主题及生命意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赤诚歌吟红尘人世平凡而又坚韧的生命存在状态 ;二是抒写生命行程中对生命之水流逝的深沉感喟 ,对生命本身难以把握的无奈与无力感 ;三是透视历史与现实的“大千”“万象” ,对其中“真善美”现象大力歌赞与倡扬 ,对“假恶丑”现象进行辛辣地嘲讽与批判 ,本身即是对“此在”生命的珍视 ;四是作品流露出强烈的“自嘲”、“自讼”特色 ,是作者睿智通达、潇洒坦荡生命新境界的充分诠释。
2004年02期 38-4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庄园
每个女人都曾面临自己的深渊 ,都有不断泯灭和不断认可的私心痛楚与经验。怎样实现这种宣泄与超越 ?女性写作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本文拟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之一 ,即女性写作的角度切入 ,对梦莉散文中蕴涵的“身世之感”进行另一种方式的解读 ,从而探究其写作的心理深层缘由以及女性写作的意义和目标。
2004年02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葛亮
1943年美国政府终于废除了长达六十一年的排华法案。由此 ,在美华人及其后辈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在走向历史新纪元的同时 ,华人社群的渐趋繁盛却伴生了更多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文化指认问题。作为八十年代末赴美的移民作家 ,严歌苓对于新时代在美华人多元的生活模式感同身受 ,这些题材 ,自然成为她移民小说系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土生族”和“新移民”作为两个重要的在美华人群落 ,更被其浓墨重彩地书写。
2004年02期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曾贵芬
洛夫长诗《漂木》的第二章《鲑 ,垂死的逼视》以鲑鱼的习性来诠释宿命的无奈以及生命中不得不完成的使命 ,其对生命的探讨可以归纳出四个主题 :生命的局限、宿命的无奈、死的悲壮以及生死的循环。洛夫在诗中揭示了生命的真相 ,表达了“生死同构”的生死视 ,表相上是生命的苦楚的罗列 ,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通达的生命观。
2004年02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李志艳
考察林幸谦的诗集《原诗》 ,我们会发现 ,诗人立足于生命的本真质态 ,用自由意识来诠释自己对华语文化的独特操守 ,表达了对自己母体文化执着的守望与回归。研究林幸谦的代表作《原诗》 ,研究以他为代表的这样一批诗人 ,挖掘他们内在的精神特质 ,剖示他们所创造的具有边缘性质的文化价值 ,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其发展前景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02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陈大为
台湾诗坛的新秀 ,都必须经过诗奖的洗礼。 1 985年开始写诗的李进文 ,便是《中国时报》与《联合报》这两大报诗奖“造就”的诗坛“新秀”。对于这么一位深具实力与创作力的诗人 ,我们有理由以苛刻的态度去审视他———看看“一枚钱币的自助旅行” ,以及文学奖对他在创作上的影响。
2004年02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黄亚星
李碧华的几部长篇小说 ,她关于爱情、女性、情欲、宿命等的个人意识是复杂而不确定的 ;关于本土的香港意识看似鲜明而独立 ,实则并不是其作为通俗消费文化所要刻意去探究的。李碧华的个人意识、香港意识是与潜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传统的、民族的中国意识交融在一起的 ,前两者又以后者为根基和源泉。李氏是典型的香港人 ,她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香港的市民意识———高度发达的物质金钱社会中 ,个人动摇的人生观、价值观 ;萌生发展中重寻历史、追认身份的香港意识 ;充满华夏文化认同心理的、内心深植的中国意识。
2004年02期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刘卫东,邵瑞霞
从精神特征的基本内涵上看 ,张爱玲的“荒凉”意识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荒原”感是相通的。然而 ,张爱玲的此“现代主义”和西方现代派的彼“现代主义”在产生背景、哲学底蕴上还有很多不同。她与“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殊途同归的契合。
2004年02期 75-7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李静怡
本文旨在探讨言情小说与租书店的特殊文化关系 ,及在网路兴起后传播形态的改变。
2004年02期 79-8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