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敏之
<正>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历十三届,岁月悠悠,我们都经历了风雨同舟的甘苦,也经历了世事变化的进程。但是回顾起来,却令人深深感到世界华文文学在当今的形势下,正面临比以往更大的优势,也遭逢更严峻的挑战。
2004年06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饶芃子
<正>今天,"中国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召开。这是继前十二届研讨会之后,海内外华文文学界的又一次多边对话会。许多海外文学界的朋友、专家,不远千里前来参加我们的研讨会。这是文化的亲情,也是文学与学术的缘分。在此,我要代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对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还要向承办本届会议的山东大学、山东省侨办、威海市人民政府、协办单位齐鲁报社,以及为本届研讨会的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4年06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杨匡汉
<正>中国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威海开了三天。阳光、沙滩、海浪陪伴了我们三天,友谊、交流、切磋温热了我们三天。在大海边,涛声依旧,这三天,不仅是旧友重逢、新知相识的联谊,而且是又一届世界华文文学的高峰论坛,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话题的多边对谈,是我们华文文学界的朋友们向世界文坛、学界一次集体的发言。唐代张九龄诗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想"学术"也是"共此时"。会议委托我作总结,假如我说对了,那是大家共同的智慧成果,假如我说错了,说偏了,说漏了,由我个人承担责任。
2004年06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李亚萍
<正>2004年9月23-24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第十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比利时、荷兰、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及台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作家、学者欢聚在蓝色海边,从不同角度对世界华文文学领域所面对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对话。
2004年06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许福吉
中华传统文化的危机与重建、南洋景观与社会图像,一直是新华作家写作的主题,并由此构成了新华散文独具的南洋与都会文化属性;通过对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国家、乡社、文化、种族到阶级身份等认同意识的叙述,逐步地将本土文学传统与亚洲文化图像相嫁接,使得新华散文在思想上显得开放、活跃与多元,创造出散文意境的人文关怀意识。
2004年06期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 温任平
90年代以降,马华文坛纷纷攘攘,从经典的是否缺席到张锦忠的典律论析在不同场合被论及,马华文学经典问题引起广泛注意。本文通过对李有成诗集《鸟及其他》中"异常句"、"走样结构"、"后设语言"和"间接法"的分析,衡度它的经典份量,认为这部诗集应可跻身马华现代文学(现代诗)之早期经典之列。
2004年06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余禺
黄锦树小说的历史意识很大程度上体现于纵横捭阖的时间观。作家在对历史的追溯--再现、时间的借位--对位之间重构历史,并在这一重构过程中,让历史进入文学的视野,从而促生了其小说一种虽非独有,却对于构造其题旨和美学具有重要功能的时间结构。
2004年06期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 李娜
2003年的内地港澳文学研究呈现出学术"突围"的气象。学界对文学史的撰写与反思,正是寻求突围之路的新起点,两岸三地及海外学人的批评互动为港澳文学研究提供了发展的新动力;相比之下,个案研究显得较为疲弱,因而整体研究的推进,仍有待史料整理和个案研究的充分展开。
2004年06期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 赵小琪,陈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台湾女权主义作家"女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其作品终于由女子气阶段实现了向女性化阶段的迈进。台湾女性主义作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颠覆型写作;二,情欲型写作;三,回归型写作。
2004年06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 张长青
作为北美杰出的新移民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典型地反映了她对新移民在异域与本土之间各种不同身份所进行的不同叙事,而所有这些不同的叙事形态反过来又都与新移民身份有着一种对应折射的关系。身份的叙事是严歌苓、甚至也包括其他新移民作家小说写作的基本表征之一。
2004年06期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 李培
严歌苓作为一名敏感的女作家,一直致力于书写女性身上的雌性特征,她用原始雌性的最高层表现--母性--来颠覆传统男性与女性的强弱观念,从雌性的本能扩张--情欲--来考察她们灵与肉的争斗,以雌性特征的能否自然绽放来衡量她们的人性是否完整,从而在小说文本中营造出独特的魅惑氛围。
2004年06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张琼
<正>在严歌苓跨入复旦大学一间普通的大教室后,她的目光中明显流露出惊讶。在后来的开场白中,作家诚恳地告诉大家,自己没有预料到有那么多的听众。这位已有四部小说被搬上国际银幕,作品享誉海内外的旅美作家出乎听众预料的优雅年轻,眉宇间的淡定恬然和这个热闹的都市校园产生了有趣的反差。在这位女作家的中国演讲经历中,今天(2004年10月18日)在上海复旦大学是第二次,而第一次是不久前在山东威海。这位每年回国四次的中国女人自称对祖国怀有"死心眼"的好奇,在离开中国后,她一次次在这种错位的"异国情调"中重新找到创作的灵感。而且,严歌苓还透露,她将要出版的四部长篇小说依然以大陆为题材。
2004年06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庄园
<正>想到要买一本虹影的新小说《绿袖子》,除了因为该作家作品属于我所关注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范畴外,还因为报刊关于该作有过一系列的炒作。一个不甘寂寞的人生活在一个无孔不入的传媒时代,其实很难不受这些外界声音的影响。虽然作家虹影也因此痛恨某些评论家或媒体歪曲她的言论与作品,但也许她也不得不承认,她的走红和成功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正应该归结于传媒席卷一切的炒作力量吧。
2004年06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李建东
陈才生先生的新著《李敖这个人》,塑造了一位立体的、全面的、真实的李敖,使我们看到了这位文坛"狂人"的另外一面。在作者材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公允的评述中,可以导出"李敖现象"的社会意义不在于传主本人的学问造诣、言行操守,而在于对整个社会和趋众社会心理的某种监督和制约这一最后结论。
2004年06期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 2004年06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