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 试论台湾文学的南北分立现象

    古远清

    “台北的”文学是指李敖等人为代表的以中国意识为中心的创作 ,及黄凡、林煜翟德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诗的都市化、小说后设化、散文的速食化。相对“台北的”统派文学与都市文学 ,“台湾的”文学更靠拢乡土文学。他们不满足于乡土 ,而从乡土出发将“台湾意识”逐渐演变为台湾本土意识———台湾自主意识———台湾独立意识———台湾民族解放意识。这不是一般的文学流派之争 ,在争论背后隐藏的是天南地北两个极端派别的政治立场的差异。

    2005年0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台湾自然写作的读者意识

    陈大为

    “自然写作”在台湾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俨然成为台湾现代散文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次文类 ,与近年崛起的旅行散文、饮食散文鼎足而三 ,声势浩大 ,无论在学界或书市都获得很大肯定。“自然写作”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保育意识 ,同时教育了广大读者的保育行为 ,它俨然肩负起重大的社教功能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比任何主题的书写来得紧密。然而这个领域包含了许多陌生的物种和学名 ,以及必须仔细描绘的生物形躯与生态情境 ,无论作者企图“再现”或“交代”自己的生态阅历 ,都是一大难题 ;为了兼顾读者的解读能力 ,在书写过程中不得不预设了各种可能的阅读心理。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切入 ,探讨其中的问题与现象。

    2005年01期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诗的灵魂在地狱中永生——美国天使岛华文遗诗新考

    王性初

    美国天使岛是美国政府于 1 91 0年至 1 940年间设立的违反人权和人道的移民拘留所 ,此处曾拘留了数十万从世界各地、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囚禁在此的中国新移民在天使岛的建筑物上镌刻了大量的诗词文字。本文详细介绍和阐释了镌刻在天使岛建筑物墙上的华文遗诗的时代背景、作者、内容、形式以及这些华文遗诗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2005年01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新马华文文学的本土性建构——以王润华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南治国

    新马华文文学的本土性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结合王润华著述中的一些观点 ,从马华文学的历史书写、本土色彩的创作和马华文学的经典建构三方面试图描勒在中国文学的背景下 ,新马华文文学如何努力建构自身的本土性。论文强调指出 ,新马华文文学的本土性建构 ,从一开始就同中国文学发生了丝缕不绝的关联 ,而且随着全球进程的推进和新马华文学的发展 ,这种相互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 ,论文认为 ,中国文学始终都在参与新马华文文学的本土性的建构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 ,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2005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传奇性展示与神话式阐释——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比较

    傅建安

    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两位重要的女作家。她们都从都市市民最具特征的家常事落笔 ,大多以都市中的女性作为描写对象 ,对都市人性作了传奇性与神话式的细心的探索与刻画。张爱玲的小说多从感性体验出发 ,通过回归传奇式世俗世界的方式表达自己惶惑、虚无的人生感受 ,她以冷漠的态度站在人生戏剧的边缘 ,似乎成为人生戏剧的鉴赏者。王安忆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 ,进行理性概括 ,通过回归神话、回归原始的方式找寻生活的本质 ,并对现实人生作一种形而上的超越 ,她被誉为精神之塔的营造者。

    2005年01期 27-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重书华裔新形象——评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孙行者》

    黄芙蓉

    本文对汤婷婷长期以来未得到重视的小说《孙行者》从反传统的形象、对中国传统话本文学叙事手段的借鉴以及对于美国主流文化中各种宣传媒介对华裔的刻画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试图在纯文化和人类学研究视角的基础上 ,从叙事学的角度关注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2005年01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女子絮语——论平路《凝脂温泉》的闺阁叙述

    辛金顺

    本文旨在探讨平路如何在《凝脂温泉》的三篇小说 (《微雨魂魄》、《暗香余事》和《凝脂温泉》)中 ,以女性书写去呈现女性内在情欲、心理、命运与存在的位置。并通过小说中角色的观照 ,窥探女性在父权文化社会里的从属地位 ,以及她们在情感与婚姻边缘上的一份哀矜与挣扎 ,由此呈现女性做为“他者”的空洞符号之命运。

    2005年01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寻找精神原乡——从《桂》、《千》、《白》三部长篇看萧丽红文化身份呈现

    吴笛

    本文以萧丽红的《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白水湖春梦》三部长篇作为观照对象 ,将其放在台湾 70年代的乡土文学思潮、 80年代台湾解严以后对“二二八”的追忆等大的文化语境下去考察 ,试图从对女性命运的书写、对人生出路的探询、风俗色彩语言文化的追本溯源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萧丽红在寻找精神原乡时的文化身份呈现。

    2005年01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论梁实秋的小说理论及创作

    谢昭新

    梁实秋初期的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所体现出的理论观念主要是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的。到了 3 0年代 ,他在小说理论上渗透了新人文主义理念 ,提倡写实主义写“普遍的人性” ,强调故事、情节的完整 ,但故事情节里面也应有“普遍的人性”的情感 ,而情感又必须用理性加以节制 ,这便成了古典主义的梁实秋了。所以 ,从梁实秋的小说理论及创作 ,也可以考察出他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转换。

    2005年01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美华文学在大陆语境的传播与过滤状况

    许燕

    依凭大陆语境目前最权威的数据、资料 ,提炼美华文学五十年传播的历史线索 ,可以看出美华文学在大陆语境的六大阶段的传播变化和实际状况。在这一过程中 ,美华文学一方面在大陆语境从无到有地逐渐扩展传播范围 ;另一方面由于大陆语境的过滤而使其多元混成特性一直不能真正展现。

    2005年01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历史文本的传奇化与文学文本的历史化——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写作策略

    张根柱

    与其他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相比 ,金庸有着更为清醒、自觉的历史创作意识。把武侠与历史结合在一起是金庸一贯的艺术追求 ,因而也成为其武侠小说的鲜明特色。金庸在武侠小说的创作过程中 ,主要采取历史文本传奇化与文学文本历史化的写作策略来达到整合历史与武侠的目的 ,在不损伤武侠小说审美肌体的前提下有效地提升了其在整个文学部门中的地位。

    2005年01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凸现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三特点——读肖成《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图谱——1920—1945台湾小说研究》

    陈辽

    2005年01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