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冕
郭枫是一位追求诗的内在精神的崇高与纯真的诗人。这种追求体现在他对诗美意境的营造上,也体现在他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上,同时还体现在他于“危航”的人生中保持自身的坚定、独立去创造生命的短暂的辉煌的精神之中,从而在诗歌创作中作出他独特的贡献。
2005年02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蒲彦光
《台北人·孤恋花》是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中较难理解的一篇,也是评论者较少论及的一部。本文认为,《台北人·孤恋花》文题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特别具有台湾本地色彩,其故事中的同性恋描写,与白先勇其它先后创作的小说有承先启后的关联,小说反映了人类生命中无法摆脱、一段轮回的悲剧命运。
2005年02期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杨宗翰
余光中无疑是大家,然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大家,本文从形象、评价和经典三种视角切入、提问,力图对余光中其人其文作客观、全面、公允的评议。
2005年02期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徐学
本文结合余光中的相关词论分析了他的“性爱诗”的内容、类型和创作动机,并以近代以来中西爱情文学处理情欲的分野为文化背景,揭示了余光中“性爱诗”在中国当代诗坛的积极意义与特殊贡献。
2005年02期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朱双一
闽台佛教的常俗化特点和传统,在文学创作中有着明显的投影。五四新文学作家许地山强调宗教与凡人现世人生的密切关联,在其创作中常将佛学义理与亲情观念相融合。近20多年来格外兴盛的台湾佛教禅理文学,则较多地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说明和阐释佛理禅学,包括“平常心是道”的道理。台湾禅理散文的重要内涵和特征,一是“有情”,不避讳大声说出“我爱”;二是将佛教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从日常生活中体悟禅理;三是涵育“藻雪精神”,以此作为疗治工商社会精神病症的良方。
2005年02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曹竹青2005年02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k]
- 施萍
林语堂认为宗教信仰是个人在生存论上的决断,是个体的精神事件。因此,“上帝”不能“救国”“救民”,只是拯救个体的精神信靠,这与陈独秀等人的宗教观有明显的区别。他相信对“上帝”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能,坚决维护“上帝”特有的精神价值和终极意义,即“上帝”是神圣的,是任何世俗的权威无法取代的。“上帝”是超验的,不能用科学来证明或证伪,科学方法不能用来解决精神问题。林语堂基督教思想中表现出的个人主义和反智主义的倾向,与“五四”思想主流大异其趣,但不脱“五四”思想的底子,表达了独立知识分子的立场。
2005年02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汤拥华,张纯
严歌苓一直致力于探询那些漂泊海外的人们如何应对自身境遇,如何在文化边缘言说和抉择。文章从语言分析入手,将语言的困境同生存的困境沟通起来,并试图通过某种生活与叙事之经纬关系的拆解,同时追问旅外小说家们文学与人生的可能性。
2005年02期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刘俐莉
本文认为,阎真的长篇小说《白雪红尘》深刻描绘了现代男女重新寻找位置的过程中男性的痛苦和挣扎、无奈和退却。这些男性竭力保持男性往日的荣耀———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宰者,成为女性生活的主宰者,最后却只能成为现代生活的被阉割者。
2005年02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李霆鸣
汉语后现代写作,成为波及两岸三地并贯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实践。尽管它解构了五四文学以来的“宏大叙事”和延安文学以来的“红色专制”,但是,那种“非本体”、“反本质”、“去诗意”的文学理念,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写作做了一道消极意义的减法。
2005年02期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杜霞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身份问题愈益引起学界的关注。多多等人的异域写作,以一种“游走于边缘”的姿态,谋求着精神主体的“身份”建构。
2005年02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罗宗宇,刘清麟
林幸谦在《狂欢与破碎》中试图建构一种新的主题话语即对个体生命存在进行叩问。它具体表现为对自我生命存在境遇的展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追问并寻求生命超越的可能性。这种以叩问生命存在为旨归的书写本质上是林幸谦把握自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根本方式。
2005年02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庄园2005年02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2005年02期 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