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03期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杨松年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学史,应当是那个国家或地区人类文化活动史的部分。它绝对不只是作家或作品史,它除了论析文学作者与文学作品之外,还包括多方面问题的探讨:如文学的经营问题,其中包括报章副刊与杂志的编者为何创办有关的副刊或杂志等。
2005年03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王艳芳
本文以《华文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为主要考察对象,就2 0 0 0—2 0 0 4年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状况进行学理性梳理和评析,肯定其相对丰富的专题和个案研究,指出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新的学术生长点,认为理论研究的深入期待和呼唤着东南亚华文文学创作新实绩的出现和突破。
2005年03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周煌华
本文以“华文”为思考文体,以“戏剧理论”为焦点,从现代性的语境与情境入手,探讨了新马华文戏剧理论现代性之肇端。
2005年03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朱文斌
民族主义想象了原本并不存在的民族。对应于中国的具体历史情境,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族这一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取代了文化共同体———华夏民族,正是受此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缘于中华民族这一想象共同体的形成,东南亚华人也产生了浓厚的中国意识。由此,东南亚华文诗人的早期创作自觉与中国五四新诗接轨,直接导致了东南亚华文诗歌与中国诗坛保持着步伐上的一致。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随着东南亚地区本土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东南亚华文诗人书写发生变化,才由从前“手执报纸眼望天外”想象中国转向表现身边的现实生活,使东南亚华文诗歌实现了走向成熟自立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2005年03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郑楚2005年03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 Frank Chin
,Jeffery Paul Chan
,李贵苍,徐纪阳
美国“白人至上论”的种族主义歧视机制,摈弃了对付黑人、印第安人等的暴力手段,而是用所谓的“爱”柔化华裔,强加给了华裔一个“自惭形秽”的形象和“双重身份”的观念,每一本由华裔出版于美国的著作都是这一观念的产物。而且,“双重身份”也剥夺了华裔寻求自我认同的语言手段,这种语言独裁渗透到有意替少数族群在主流文化内寻求身份认同的创作企图中。于是,华裔美国的艺术创作就表现出对华裔社区的轻蔑和对华裔文化的疏离。
2005年03期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张卫东
宇文所安一系列著作的中译本在大陆出版,突显了海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在文学研究之基本信念、方法和视野上的巨大差异。《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将文学文本的解读方法运用于中国文论研究,通过文本的细读建立起大量清晰的命题,揭示出中国文论的问题意识和内在理路,突破了传统的中国文论研究模式,尤其是对《文心雕龙》等经典文本的解读,深刻阐释了文体对于中国文论的影响。这种内部研究和抽象研究相结合的阐释模式,以及不断将文本的意义加以命题化的理论选择,在方法论的意义上预示了汉语诗学的发展方向。
2005年03期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詹秀敏2005年03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k]
- 李安东2005年03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肖宁
严歌苓小说中有个特殊的人物形象:穗子。作为孩子的代表,她身上体现了人性之善与恶的统一,这是审视人性本质的另一个角度。在虚荣、嫉妒、自私的同时,也洋溢着亲情、友爱、无私。魔鬼与天使神秘地达成共识,合二为一。人性是复杂的,“单纯”的孩子也概莫能外。
2005年03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陈彬妮
《雌性的草地》展示了在大草原上一群牧马女子的传奇般人生,而其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形象以其独特的气质美丽彰显其中。严歌苓巧妙而成功地运用了颜色和物的象征,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蕴,那是她们对性的渴望,对爱情的执著与纯真。黄色的向日葵是小点儿欲望的阴柔之美,鲜红的红马是沈红霞一生灼烧的激情,追求的爱情。然而炼狱式的性渴望悲剧,最终永远地留在了地老天荒的世界边际,也以死获得了最终的永生,毁灭后的升华。
2005年03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舒逸虹
《谁家有女初长成》讲述了一个少女被拐卖,杀人,逃亡,枪决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严歌苓充分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等各种矛盾冲突,从中彰显出一种张力。并且通过有意识地安排人物地点和情节来加大张力的力度,形成直指心扉的痛楚。
2005年03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杜元明
曾敏之先生自抗战时期步入文坛,迄今将近70年笔耕不辍,著作丰富,尤其以散文、杂文的卓越成就享誉世界华文文坛。本文试图从“引古鉴今”、“活用知识”、“说理辩证”、“写法多样”这几个方面,结合各篇剖析,论述其散文、杂文的创作特色,指出其兼擅多种文类,博学多识,情文并沛,颇具大家风范。
2005年03期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刘红林
吴浊流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揭示了台湾日据时期知识分子胡太明从顺民到战士的人生走向。由此所引发出来的“孤儿意识”,在今天经常被台湾分离主义势力用来作为“台独”的一种依据。其实,吴浊流所塑造的胡太明形象,所要揭示的历史教训,并非如台独分子所歪曲的那样,是所谓“台湾人意识”,而是“孤儿”意识的克服。胡太明是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孤儿”处境是一种客观存在。吴浊流做这样的描写,是努力呈现“客体”。“孤儿”是他对战时台湾人的处境的描绘,事实上并不代表他本人的态度。
2005年03期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杨经建2005年03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王彩云
,顾涛2005年03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 李安东2005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k]
- 齐亚敏2005年03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