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超英
抗凝(林达)的小说在叙述技巧和哲学主题上别开生面。它们虽然取材于澳大利亚,但不粘滞于一时一地,而是渗透了关于命运、时间、土地等重大疑难的思辨,着意写出“彻头彻尾的外乡人结构上的悲剧”,其潜在的真正主角是无法预知的宿命,而偶然性则是人和宿命相遇的方式,以此方式,移民身份的流变与分裂被处理成当代人类的普遍隐喻。抗凝小说提供了海外华文文学后现代实践的重要标本。
2005年04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张鸿声
台湾女作家赵淑敏的小说集《惊梦》,从女性生存这一角度,表现了变动之中的台湾社会与文化,以及台湾女性生存的种种面目。一方面,60、7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与现代社会法则的建立,使女性具有了社会角色与地位,同时,传统宗法制的种种惯性,又造成广泛的男权色彩与新女性的绝境。籍此,赵淑敏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台湾女性的生存发展轨迹,成为新文学表现女性生存这一主题在台湾的承继者。
2005年04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2005年04期 15-22+35-45+63-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陈绪泉
《绿卡梦》与《天生作妾》是澳大利亚华文作家毕熙燕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前者展示新移民在爱情和“身份”问题上的纠缠,在主体的情爱叙事中,作者意欲剔除“身份”问题的干扰,但在对文化差异有意的屏蔽中,文本叙事呈现为一种暧昧和艰难的倾向。后者则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思考了女性的悲剧形态,女性天生作“妾”的命运逻辑跨越国别、阶层、历史和文化,在传统、环境、家庭和爱情的桎梏和扼杀下,认命与依附是女性的最后归宿。但毕熙燕无疑表现出一种悲观的宿命论色彩。
2005年04期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王贝贝
长久以来张爱玲在台港的祖师地位不可动摇。本文通过对台港被列为张爱玲传人的作家进行探究,试图发现这其中的悬秘,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张有大批的追随者;同时也打破历时性秩序,分析张派作家的整体创作景观,力图展示他们“师承的焦虑”,即他们在挣扎中的承续、超越、解构以至出离,以此来说明张爱玲神话的颠覆性,她只是标识了一种创作路数,却并不代表了文学的顶峰。
2005年04期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黄静
张爱玲与被称为“张派传人”的王安忆、施叔青分别创作了以香港为背景的反映两性关系的情爱小说,即《倾城之恋》、《香港的情与爱》、《愫细怨》。三篇小说虽都以香港为背景,但三位女作家对香港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在作品中,她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消解了爱情的神圣,而三位女主人公在两性关系中的不同价值取向与命运,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现代女性解放的尴尬处境。
2005年04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吴新桐
印华女作家从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出发思考人生,儒家文化精神和印尼社会传统观念沉淀于印华女作家的无意识中,影响着她们关照人生的方式。她们的书写是她们在印尼社会的历史遭遇与现实处境在文学上的一种折射。本文以一种历史、政治、文化和女性意识交织的视野去分析她们的文学创作。
2005年04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卢桢
马华作家林幸谦自1990年代涉猎现代诗歌创作至今,成果斐然。在创作历程中,他以位于边缘的文化身份进行着颠覆书写,展现出漂泊的诗学风格。同时,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情绪化与哲学思辩混容的美学特征。本文将通过对他的边缘身份、颠覆书写及诗歌美学特征的探讨,力图揭示出诗人的文化立场和诗歌品格。
2005年04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谢川成
本文以温任平的散文《暗香》为解读对象,从主题切入作品,进行文学性的研究,同时着力于与主题休戚相关的语言策略的分析,并由此揭示出这篇散文的古典精韵通过多样化的语言策略达到圆满主题的效果。
2005年04期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许斗达
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界在各种激进思潮的涌入与主导文化随着政治与经济秩序的改变下进入了一个新的重构。新的现象自然需要新的理解模式才能做出有效的分析探究。这里,我们引进了文化研究学者布迪厄的文学场域理论来针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究,同时也是针对90年代以来一些重要课题的重构思虑与回顾检讨的一种尝试。
2005年04期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吴芸茜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生活在物质匮乏的恐惧之中,是为谋生而谋爱。而王安忆则通常在张爱玲止步的地方直接切入女性的情感世界,是为谋爱而谋生。从谋生出发的张爱玲非常果敢地解构了女性神话,从谋爱出发的王安忆则着意要塑造一种地母精神。这种不同与她们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因此张爱玲看到的人生是一个魔界,魔界之外就是虚无。而王安忆看到的人生之中还有一个神界隐约在魔界之上,是对虚无的超越。
2005年04期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刘贤汉
杨若萍博士的《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一书,以详实的史料勾勒两岸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将大陆文学看作是台湾文学的母体,以批驳强行将两岸文学分割开来的“本土文学论”论者的错误论调。其立论之平实,论证之谨严,足为细辨“巢痕”之力作,也使我们这些置身岛外的人们对台湾文学的发展与走向有了相当清晰的了解。
2005年04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刘中顼
本文通过对台湾作家蔡逸君的小说《蓝色的马》的剖析,深入揭示了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非常独到的表现艺术,指明了这篇小说不俗的思想、艺术价值。
2005年04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2005年04期 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