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 寄厚望于华文文学的

    公仲;

    <正>新世纪以来,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迅猛异常,尤其是新移民的华文文学,更是令人瞩目。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相当不容易的。我曾说过,这是“万里长城”与“马其诺防线”之间的艰难突围。万里长城象征着中华文化传统, 马其诺防线则象征着西方欧洲文化传统,他们都有着千年历史沉重的积淀,都有着其顽固的封闭性、保守性和排他性,要在这夹缝中生成、发展和突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能够取得成功,就会产生出一种融合了双重文化优质的新质文化品种来。这就是世界华文文学的异质特色,这在新移民文学中尤为突出。今天,我在这里思考的是,世界华文文学,尤其是新移民文学,怎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怎样才能提升品位,超越自我,攀登文学新高峰?我以为,当今有四种思想意识,必须深化加强。

    2006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浅谈美国移民文学

    董鼎山;

    <正>与在座的诸位相比,我想我是年事最长的一个,也是在美国居留时间最长的一个,所以我就依老卖老,以老移民的资格来谈谈“移民文学”。在初来美国求学之时,华裔移民很少。由于美国规定了给中国的移民名额每年只限制 105个。我们数千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2006年0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华美族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李又宁;

    <正>华美族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华美族”一词,是我十多年前创造的。这些年来,得到一些人的认同,当然,还有很多人对它茫然。这里,必须做简略的界说。

    2006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海外文学的文化建构

    康正果;

    <正>这个讲题本由会议组织人预先拟定,因是临场接受,对题中几个字眼的内涵,我得先作点修正性的说明。“海外”的提法涵盖面很大, 我迟至九十年代才从大陆移民美国,对早先来自港台的作者群几乎一无所知,故只能就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大陆移民用中文写作的现状, 在此作些粗浅的探讨。当代世界的读写情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作者群空前壮大,网络传播又给发表和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文学作品与文学家不但日益式微,“文学”这顶自命优越的帽子也很难继续包容新变层出的写作形式。相对于设限狭隘的“文学”,我看还是用

    2006年01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海外华人作家——新的一代

    朱虹;钟永平;

    <正>在过去数年,居住在西方的海外华人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哈金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程抱一获得了法国的费米娜奖。此外,还有裘孝龙、闵安棋、陈达等很多作家也在创作他们的作品。他们在国际文坛上已构成了一幅亮丽的风景。我

    2006年01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在原乡与故土之间的过客

    丛甦;

    <正>中国儒家讲究正名。名正之后对事务的理解与定位才能有更清楚的掌握。远离了中国的土壤散居四方的海外华人以中文创作的作品曾被称为留学生文学、流放文学、飘零文学或新移民文学。名词虽然不同,但串连它们的共同点是产生这些作品的创作人是从一个他们熟稔的土地与文化环境中移植到另一个崭新的文化土壤中。这些名词涵寓的不同点在于这移植的过程是自动的或被动的,自发的或被强迫的。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流放”或“放逐”作家不一定就是被迫流放的。爱尔兰大作家James Joyce(他的作品尤利西斯被评论家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与Samel Beckett在20世纪早期都自我流放到法国巴黎。因为他们厌恶天主教会在爱尔兰对人的精神与灵魂的控制。 Samel Beckett后来完全以法文等作,得过诺贝尔文学奖(1969年)。

    2006年01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地缘文化与北美华文文学——对北美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关系的思考

    杨扬;

    <正>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都会记得北美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意义。假如不是因为留学北美,大概就不会有文学史上的胡适之,也不会有闻一多以及梁实秋等,一部现代中国文学史将会是另一番模样。正是在北美的环境气氛中,文学实验的思想萌芽由想像变成了思想实践,并最终在中国本土成长,壮大。以文学史的尺度来衡量今天的北美华文文学,我不清楚北美华文作家中是不是还有像历史上胡适之、闻一多这样的杰出人才,是不是还拥有像当年那种改变中国文学现状的勃勃雄心。从人员名单来看,今天北美的华文文学人才的确是世界其他地区所难以媲美的。作家像北岛,阿城等;批评家像刘再复、李劫、李陀等,都曾在 19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迁移到北美的中文文学期刊《今天》,依然是不少中国文学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除此之

    2006年0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经典化的条件及可能——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的创作优势分析

    刘俊;

    <正>一、走向经典的基本条件一般而言,具有经典性的文学作品通常会具有如下的品质: (一)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方面,以挖掘和表现人性的“深”和“广”为追求。向内,

    2006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母语还是翻译?——谈海外华人文学的写作语言

    杨联芬;

    <正>哈金因其英文写作而在美国频频得奖的事件,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个事实:英文写作,是华人文学进人西方主流文化的通行证。这个情形,在学术研究中也非常明显。美国的华人学者,其学术研究的声誉,是在英语世界中赢得的。他们的学术研究若要在中国传播,则需要翻译。这就出现一道非常有意思的风景线:华人学者(通常汉语言训练有素,写得一手漂亮汉语文章),其研究中国文学的著作,却必经别人翻译成母语,一如西方学者的专著,冠以“××翻译”字样。这种情形,难免令人产生一种荒谬的感觉。西方文化主导世界的现实, 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弱势地位,导致了这种滑稽。也正因此,董鼎山先生才以英文写作的目标激励北美华人作家,敦劝大家向哈金学习,用英文写作。他说:“毕竟,汉语读

    2006年01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词语之内的航行——多多诗论

    汤拥华;

    十多年来,诗人多多一直旅居海外,却从未中断对诗艺的探索。本文对多多前后期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整体的考察,发掘并强调了多多诗歌创作的内在逻辑。本文认为, 多多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将不可思议的意象楔入高度凝练、富于弹性的句式中,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当代汉诗语言的诗性张力。

    2006年01期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 多多:张望,又一次提高了围墙……

    贾鉴;

    本文通过对多多不同时期的三首诗作的细读,分别从意象、语汇和叙事等形式层面,到对历史与个人之间多重价值冲突的思考,乃至对诗歌的“调性”的处理等方面, 考察、描述了多多诗歌写作的变化过程,并试图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提示:诗歌的反抗,文化身份的寻找,诗歌的音乐性与完整性的关系等等。

    2006年01期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 《一代飞鸿》新书发布会在纽约举行

    施雨;

    <正>日前,《一代飞鸿》新书发布会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华美协进社隆重举行,与会者有海内外著名学者、评论家、作家以及《世界日报》、《侨报》、《多维时报》、《星岛日报》等几家海外大报的媒体记者。这是北美是第一次出版北美大陆移民作家的首本小说精选,在学术和文学史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自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北美新移民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奋斗,很多第一代留学生已经走入主流社会,从开始的苦力打工,服务于唐人街扩展到在异国他乡如鱼得水,文学作品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步从写实主义进入艺术创造,呈现百花盛开的兴旺局面。

    2006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流散与归来——多多诗歌二人谈

    贾鉴;汤拥华;

    <正>贾:我们这个栏目叫“海外流散诗人研究”,“流散”取自赵毅衡先生2004年编的一套书,当时看到了就挺喜欢它的命名,比“流亡”什么的好,这次就想拿过来用一下。

    2006年01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迎合西方全球想象的“东方主义”——近年来海外“中国语境”小说研究

    周冰心;

    东方主义是西方世界300年来对远东和近东片面性的纯粹奇想和虚构,是西方对东方的集体白日梦。东方被当作他们之外的“谋生之道”,东方人被视为“臣属民族”。东方是专制政体,是酷政和纵欲的代名词。本论文考察近年来海外中国作家在面对上述“东方主义”观时,是以何种“中国语境”本文向西方发声的,这些文学作品极大一部分用非母语的英文、法文等强势语言写成,这些小说虽叙述的是“中国语境”,但却多自觉的皈依“东方主义”叙事流。向西方世界强化“东方主义”的神秘性、专制性和欲望化,有的索性为“东方主义”量身定作“中国语境”,还有的甚至跌入“东方主义”之外全球化“消费乐”潮流里。本论文就上述在海外出版的以中国大陆为背景和经验的“中国语境”小说展开研究和探讨,以呈现海外“中国语境”在21世纪后“全球化”语境大纛下,对“东方主义”里“专制/自由、禁铟/纵欲”这两个恒在命题作出本文考察,思考这两大命题对中国的现实指认,思考究竟谁对“真实(相)中国”有解释权。论者还得出一个海内外创作优秀“中国语境”小说的规律:自由的表述、适度的根性和对民族内心窭难的省察、宽宏的历史意识,中国人普遍面对和思考的经验场,当是“优秀的‘中国语境’小说”必须穿越的视野与完成的向度。

    2006年01期 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 从蓓蕾初绽到繁花似锦——略论海外华人新移民文学的发展态势

    徐康;

    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发展态势是:1.新移民文学题材的不断拓宽和加深;2.新移民文学中纪实文学的异军突起;3.新移民文学中的网络文学推波助澜;4.新移民文学实力派作家及扛鼎之作渐成气候。

    2006年01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试论虹影《英国情人》及其“东西方文化碰撞”之伪

    王澄霞;

    虹影的长篇代表作《英国情人》据说因为突出地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重大主题而受到热捧。本文意在辨析一下这种所谓碰撞之“伪”以及该作品之所以受到热捧的真正原因。

    2006年01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谭恩美幽灵小说登上畅销榜

    康慨;

    <正>前不久,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新作《救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上市仅两周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且上榜第一周即冲入十甲,位列小说类第9名。这是谭恩美自《接骨师的女儿》(The Bonesetter's Daughter,2001年2月)之后,近五年来出版的首部小说。在此期间,她深受莱姆关节炎的折磨。在2003出版的随笔集《命运的反面》 (The Opposite of Fate)中,她曾详述过此病带给她的痛苦:关节剧痛,组织能力的下降,以及幻视。

    2006年01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疏离与隔膜——中西文化冲突下的《纽约客》

    周佩瑶;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反映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一群旅美华人的命运, 这些在二战后从中国到美国去的“纽约客”经受着中西文化冲突之下的种种迷惘、失落、痛苦、挣扎、幻灭。本文从对“纽约客”生存境遇的分析入手,结合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来剖析“纽约客”们与中国文化疏离、与西方文化隔膜的悲剧性命运。进一步揭示中西文化冲突这一重大主题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尖锐挑战。

    2006年01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谭诗》的中国象征诗理论建构——留日创造社作家穆木天论稿

    陈方竞;

    《谭诗》是穆木天留学日本期间汲取西方现代诗歌营养的诗学思考的结晶。本文从中国新诗发展出发,通过对穆木天与周作人、梁宗岱、郭沫若、闻一多新诗观念的比较,说明了《谭诗》的中国象征诗理论建构的价值和意义,并且认为,穆木天与法国象征诗相联系对“纯诗”的思考,具有着世界观和人生观根本变化的性质,是对中国几千年诗歌观念的根本变革。

    2006年01期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 《海外华人女作家评述》书系“美国卷”第一辑问世

    会翎;

    <正>当代华文文坛,女性创作者的表现亮眼突出,敏锐的观察力、细腻传神的笔触,令评论家圈点称道。替海外华人女作家的创作成就聚焦,由叶枝梅策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马相武作序的《海外华人女作家评述》书系(中国文联出版社),“美国卷”第一辑日前问世。《海外华人女作家评述》书系分美国、欧洲、加拿大、东亚、东南亚等卷,美国卷将出三辑,第一辑收入十位活跃于当代文坛的华人女性作家,包括谭恩美、陈若曦、於梨华、严歌苓、汤亭亭、任璧莲、蓬丹等。全书以评述方式概述女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与特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2006年01期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论东京左联重建后旅日中国留学生的文学艺术活动

    小谷一郎;

    20世纪30年代旅日中国留学生文学艺术活动的研究,是一个尚未开拓的领域。本文论述的是:“东京左联”重建后旅日中国留学生的文学艺术活动:1.1933年,林焕平等重建了东京左联。重建后的东京左联的活动以《东流》的创刊为标志。《东流》是以“同人杂志”的形式创办的东京左联的最早的机关刊物,它是在没有得到上海方面任何援助的情况下,仅仅靠旅日中国留学生的力量创办的;2.1933年至1934年间,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大,同学会、同乡会组织相继出现,是促使《东流》及其它活动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3.本文还论述了“艺术聚餐会”的问题。

    2006年01期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 严歌苓访谈

    庄园;严歌苓;

    严歌苓的写作突破了华文文学创作的许多局限,比如对国家、民族主义、乡愁等主题的狂热迷恋,从而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写作方向并具备深长的写作远景。严歌苓认为自己的写作是感性的,并没有自觉寻找主题,她只对人物和故事感兴趣。“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有趣的故事说到底,都是能最深地体现人性的故事。一个表面上体现文化冲突的故事,也许根底还是在人性上。不把握这一点,写文化冲突的故事往往会把其他种族写得平面。过去好莱坞的电影都妖魔化东方人,正如今天我们有不少作品把西方人当猴来展现。”

    2006年01期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新学科奠基人 多笔致散文家——读评《陈贤茂自选集》

    陈辽;

    <正>大约在1982年5月于海口市参加第二届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讨论会期间,我与陈贤茂先生(以下直呼其名)结识。但交谈时间不多。初步印象是:热情友好,多思多问。九年以后,我俩在广东中山市第五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1年7月10日-12日)上再见,他已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界的著名专家了。他热情不减,却显得深沉练达;多思依旧,但新见迭出。其后,我们之间有过通信来往。不过,我真正了解陈贤茂,却是在阅读了《陈贤茂自选集》(上、下两册,45万字,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以后。我认为, 陈贤茂是海外华文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奠基人,又是一位多笔致的散文家。

    2006年01期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从中华传统文化出发——读《陈贤茂自选集》

    胡贤林;

    <正>寒意侵人的深冬时节,收到陈贤茂先生惠赠的两卷《自选集》。开卷墨香迎面,心中刹那暖意如春。回想当年在风景秀丽的汕头大学,聆听先生教诲,和风细雨,其乐融融,受益良多。先生有君子之风,外表谦和又不失原则,儒雅中透露更多坚韧。《自选集》虽是近年来部分成果的汇集,但并不妨碍我们追寻先生学术之途的前行轨迹。

    2006年01期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拓展——首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综述

    陈玉珊;

    <正>2005年12月15~16日,由暨南大学、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和香港作家联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在广州增城百花山庄召开。来自大陆、港台地区与海外的70多位嘉宾和学者齐聚一堂,就当前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的四个重要理论问题“文化属性与文化身份”、“离散与认同”、“后殖民语境下的本土性与融合问题”和“现代性问题:经典与文学史”,进行热烈研讨。这是2002年5 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以来的一次高层学术会议,也是该学术领域首届举办的高峰论坛。

    2006年01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文心社和施雨

    宋晓亮;

    <正>写文心社的兴起与创办过程,我缺乏概念性的认知,写发起人之一的施雨社长,还敢大胆儿吓唬小胆儿的来两句儿。认识施雨是在《侨报》副刊上。掏心窝子,我不具备见什么就看什么的兴趣与耐力,书迷书痴这辈子甭想跟自己沾边儿。不过,施雨的作品,一旦碰上,当会一就读完。施雨著文,轻松活泼,风趣幽默。幽默是一种自信与从容的表现。幽默的言语必须要建构在大实话的根基上。它的意境是深邃的, 意像是律动的,意含是剔透的,意味是深长的。它区别于装腔作势,嘻嘻哈哈的搞笑篇。真正的幽默只诞生在豁达与坦荡的心地里。

    2006年01期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苏州大学文学院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专业近年学位论文目录

    <正>~~

    2006年01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