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 告别疯狂——评哈金的小说《疯狂》

    康正果;

    常识常规告诉我们,一个人言语上须有所节制,才能保持住起码的尊严,而表达一旦失控,什么话都往外乱说,即使是出于一时的兴奋,也会显得丢人露丑,被视为疯狂。对于此一表达失控的人生窘况,据哈金所言,他早就怀有探索的兴趣,经过了多年的构思,他终于在《疯狂》(The Crazed)一书中大笔淋漓,对一个人语无伦次,极度谵妄的症状作出了详尽的展示。

    2006年02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震撼自己

    郦亮;

    <正>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这么一位标准的都市女作家,却在《第九个寡妇》里讲述了一个地道的农村故事,严歌苓将之归因于“女人善变”。《第九个寡妇》必将成为严歌苓一部重要的转型之作,在尝试过知青、都市女性和

    2006年02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逼人的况境——谈哈金的短篇小说

    裴在美;

    哈金的英文书写虽然平易,用字行文却非常精准流畅,同时注入浓厚的中国风味。也就是靠着这种中国化的文风,才得以凸显它所开展的人物图像、社会风情,而掌握了当代中国的特殊情调。哈金投射的风格就是直接。毫不遮掩,没有迷雾。是甚么就是甚么,直指事物核心,全部暴露光天化日之下。而这样的文风靠的就是一种格外逼真的写实性支撑。

    2006年02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谈哈金小说写作中的无我状态

    王瑞芸;

    《等待》不仅是写真实,而且是写寻常人生的真实,作者一点一滴写的尽是日常之事,甚至连社会的重大事件都不去触及,连当时文革时期的险恶形势都是被挡在那个部队医院的围墙之外的。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尤其文革之后,大时代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且是一个在西方入那里最容易讨巧的话题。《等待》这个貌似平庸的爱情故事发射出它真正的光芒——揭示人性的光芒。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哈金手中现代中国人的故事《等待》超越了流行的和流行过的“批判”或“伤痕”的层次,抵达了文学作品的真正高度: 写人。

    2006年02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重新开辟的语言境界——比较高行健和哈金的小说语言

    马建;

    高行健和哈金同样被西方读者接受。他俩的独特之处,是在语言境界中一个曲高和寡,一个通俗易懂。共同之处是冷静和朴实。高行健操控小说如戏剧,天马行空的文笔。而哈金则紧跟着十九世纪的作家们早已成型的模式,勤勉不倦地努力耕耘着。

    2006年02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抗美援朝中国战俘的悲歌——评哈金新著《战争垃圾》

    巫宁坤;

    在不堪回首的历史背景上,哈金用真实细致的笔触刻划了小说主人公灵魂的受难,在身心饱受煎熬的同时,从天真的幻想一步步走向觉醒的历程。继《等待》和《狂人》之后,哈金让《战争垃圾》的主人公,在另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漫长的身心受难的等待,从而展示了一个善良的小人物灵魂深处的痛苦、悲哀和绝望。

    2006年02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哈金专访

    河西;

    <正>美国华人作家哈金第二次获得美国笔会福克纳奖后,《外滩画报》的特约记者河西(以下简称记者)对哈金作了一次专访。苦难·幸福记者:4月5日,索尔·贝娄在马萨诸塞州的寓所内去世了。去年5月,J.M.库切在《纽约书评》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贝娄的礼

    2006年02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哈金印象

    双叶;

    <正>上星期六有个哈金演讲会。因为绕道接两个朋友一起去,又没有把时间打得足够宽,所以走进会场的时候,哈金的演讲已经开始了。当时不觉得什么,也没想到有遗憾,因为当时并不知道哈金会与其他文化名人有什么太大的

    2006年02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台湾旅美文群的认同问题探析

    朱立立;

    认同问题是移居族群所面对的重要问题,相当复杂,本文只涉及了其中的部分作家作品。离开母土、散居他乡和回望故国,使得美华文学对中国大陆和台湾拥有独特的历史观照视角;移居或留美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拓展,使得美华文学对海外华人社会的探索触角越来越细致深广,对美国社会的描述和感知也越来越丰富准确;而他们作为第一代华人或流动不拘的个体,整体而言,台湾作家群的美华文学创作跨文化经验基础上的观察和想象,为汉语文学带来了形态独异而多元的域外美学景观。

    2006年02期 2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千江有水千江月》25周年纪念版问世

    曹雪萍;

    <正>萧丽红,1950年生,台湾嘉义布袋镇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替之际,“闺秀文学”作家群中最受瞩目的一位。代表作包括《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白水湖春梦》等。《桂花巷》被搬上银幕,获金马奖最佳影片提名。

    2006年02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台湾新世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态势

    樊洛平;

    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新世代女作家,在台湾“解严”之后的众声喧哗的背景下开始创作,拥有着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精神资源。置身于商业化生活环境与纷乱的政治现象相交织的年代,新世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最大特色是“轻”,即以戏拟化的姿态,反讽调侃的口吻,来对社会人生进行拆解和颠覆。她们或以对政治议题的疏离和嘲讽,挑战主流话语秩序;或通过两性关系相处模式的冷峻审视,来拆解爱情乌托邦,质疑现实婚姻世界;或通过女性议题的开掘,传达出对男权中心社会的痛切体验与深层解读;或以角色扮演、失忆人生的小说构思,在虚拟的生活场景中展开女性的身份思索和境遇追寻。上述种种,构成新世代女作家鲜明的代际特征和创作态势。

    2006年02期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 反映台湾历史的小说《青史青山》将在纽约开播

    <正>大纽约侨声广播电台与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在纽约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中国大陆著名女作家阎延文博士创作的反映台湾历史的长篇小说《青史青山》广播版将由大纽约侨声广播电台播出。

    2006年02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论严歌苓的“穗子”书写

    王小平;

    在严歌苓的创作中,对中国的怀想始终是重要的部分。其历史书写不仅仅意在展露人性的复杂,更重要的是通过个体经验对历史的重构,从而寻求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以往和普遍文化记忆联系在一起的身份取向不同,在“穗子”系列的书写中,作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开放的、不确定的身份取向。这一取向来源于作家独特的历史意识与个人体验,并为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新的认知。

    2006年02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互文的叙事——对苏伟贞《日历日历挂在墙壁》的文本细读

    李炜;

    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解析苏伟贞的短篇小说《日历日历挂在墙壁》。苏伟贞超越了传统叙事和叙事样武解码,将写作与阅读活动融为一个整体,混合交错故事、他人书信、小说片断及评论,构筑了一个互文的叙事空间。在表层的互文性上,该小说的叙事明显地包含了三个层面,三种不同的叙述话语在小说中交替地重复出现;这不同层面之间的交流及互动关系,构成了文本深层的互文性。在语言次序的重新分配中,这些话语之间互相或是强调,或是深化,或是延续,代码的转换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有意的牵制和对应。

    2006年02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 李碧华撰文披露张国荣生前点滴

    伍翩翩;

    <正>因为《胭脂扣》和《霸王别姬》,李碧华和张国荣成了好友,在张国荣逝世3周年忌日,她专门提笔写下一篇怀念哥哥的文章。其中还披露了不少张国荣生前,尤其是拍摄《霸王别姬》期间不为人知的点滴。

    2006年02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论虹影小说的创作主题

    肖芹;

    虹影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也充满了叛逆性和先锋性。但始终与其小说血肉相连的关键词是女性关照、爱情与性、苦难与逃亡等,她以敏锐的感触和独特的角度对其小说表现的主题进行深刻挖掘,试图到达别人未到达或者未敢到达的领域。

    2006年02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中国出生女作家获林格伦奖

    康慨;

    <正>中国出生的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帕特森(Katherine Paterson)获得了本年度的林格伦奖,并获奖金5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515万元)。帕特森女士1932年10月生于中国清江(Qing Jiang)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大战爆发后,她回到美国上学,长大后一心想回中国做传教士,且一日三餐都能吃上中国

    2006年02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承继与延展——从《赖索》到《躁郁的国家》

    计璧瑞;

    本文拟以《赖索》和《躁郁的国家》为主要分析对象,试图说明小说家历经 20余年关注与解说台湾社会政治的想象历程;观察其如何随着“不确定的时代”的推演而承续或改变,以及始终如一的超越性思维。小说家以赖索和黎耀南这两位命运和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人物传达对政治本质和权力欲望的一贯认知,并以此瓦解虚空的政治架构;人物的差异则形成了新的意义,不但表明文本之外社会格局的剧变,也表明作家想象格局的改交和企图心的增强,显示了从单纯走向芜杂,由悲悯转向戏谑,从紧张转为松弛的变化轨迹。两部小说共同击碎了大众对权力的本能的敬畏和幻想,使之获得通过阅读审视和评点政治现实的机会和权利。

    2006年02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闭关十年修订经典 温瑞安新作致敬金庸

    孙小宁;

    <正>武侠小说名家温瑞安闭关十年,日前传来复出消息,他以作品《天下无敌》向金庸先生致敬。据悉,这有可能是他的封笔之作。温瑞安与金庸、梁羽生、古龙被誉为四大经典武侠名家,如今古龙已逝,金庸、梁羽生已经封笔,只有他还在笔耕。据悉,此次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下无敌》第一部,是温瑞

    2006年02期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从容体悟人生奥妙——评台湾作家张培耕的散文创作

    沈庆利;

    台湾散文家张培耕先生以病弱之躯笔耕不辍。他的作品浸润着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承继着古人“道德文章”的风骨与气度,更有一种超越死亡的洒脱与坚韧和“借禅以为喻”的诗性情怀,实现了为人与为文、立德与立言的有机统一。

    2006年02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还原生活的五味汤——读台湾作家萧飒的小说集《裸画》

    伍欣;

    台湾当代作家萧飒因其致力于对日常生活、身边琐事的关注,成为台湾文坛上的一个独特存在。《裸画》小说集对于爱情理想、“人生无奈”等主题的刻意营造,以及极富特色的叙事特征,都显示了他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

    2006年02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华裔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误区

    赵莉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降,华裔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势头可谓锐不可挡。综观其生成背景、作品内容及批评研究,不难发现其一显著特点:浓厚的族裔意识、权力诉求。从华裔的生存空间、华裔与美国主流的关系、甚至中美关系的视角来看,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考察,过分强调权力关系、族裔利益而忽视艺术审美和普遍人文关怀无疑是华裔文学的致命伤。

    2006年02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美华诗坛的“独行侠”——论王性初的诗

    熊国华;

    王性初是承接中国大陆“朦胧诗”风格并在海外继续发展,广采博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诗人,堪称美国华文诗坛的“独行侠”。他的诗歌是对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移民心态的深层揭示与真实抒写,具有超越种族与国家的诗歌视野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吸纳整合多元诗歌风格流派而自成一家,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为华文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艺术经验。

    2006年02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的《野风》杂志

    钦鸿;

    师范等人创办的《野风》杂志,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台湾文坛一个重要而有深远影响的文艺刊物。尤其是创刊之初的前四十期,在当时“反共抗俄”喧嚣尘上、“战斗文艺”充斥报刊的情况下,提出“反映现实”和“创造新文艺,发掘新作家”的口号, 大力推进现实主义文学,培养了大批新作家,其中余光中、郑愁予、於梨华、郭良蕙、刘非烈、郭枫、楚卿、张漱菡、朱沉冬等人,后来都成了台湾文坛的大家。然而,长期以来, 《野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大陆文学研究界,由于资料的匮乏,或疏而忽之,未予论及,或以讹传讹,扣以“反共”的帽子而一笔抹煞。本文以确凿的史料,对该刊作了全面而翔实的评述,从而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和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人们对台湾五十年代的文学状况有个正确的认识。

    2006年02期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 论朱天文的电影剧作

    周斌;

    在进入台湾电影界从事编剧工作的小说家中,朱天文是最突出、最优秀的一个。据她的电影剧作拍摄的影片不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台湾电影界与文学界的联系与合作,催生了一系列文人电影的问世,显示了台湾新电影的成就和特色。

    2006年02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 金庸小说被大面积抢注商标

    王炜;秦佩华;

    <正>“除了‘金庸茶馆’以外,金庸先生从来没有授权任何企业使用他的名字或著作名作为商标。他非常关注这件事情,表示如果有必要将追究这些企业的法律责任。”今天下午,当得知自己的著作名称被内地企业大面积注册成商标时,金庸先生委托其秘书向媒体表明了以上态度。

    2006年02期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乱世与盛世的少年血——当代华语电影中问题少年形象的文化解析

    尹晓丽;

    描写问题少年形象是电影重要主题之一,当代华语电影中的问题少年形象经历了从苦孩子、红孩子到坏孩子的书写变迁,在学业、家庭、友情、道德禁忌等方面展现了作者经验和文化转型对影像世界的剧烈冲击,厘清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可以揭示少年之恶书写的时代渊源,借以觇见少年形象序列变迁背后的诸多文化诱因。

    2006年02期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 美华裔女作家黄玉雪逝世

    <正>据北美《世界日报》报道,1945年以自传性小说《五姑娘》而扬名文坛的华裔作家暨瓷艺家黄玉雪(Jade Snow Wong),于2006年3月16日在她出生长大的城市旧金山去世,享年84岁。黄玉雪于1922年在金山华埠出生。旧金山鲜少下雪,但她出生那天却飘起雪花, 其父因此为她起名。黄玉雪的父亲自广东中山移民来美,定居旧金山。他以中国传统式的威权方式教育子女,就像一般中国父母,希望子女从事医生、律师及工程师等行业, 坚决反对子女学习艺术,而黄玉雪却偏偏选择了艺术道路。她是作家,也是陶艺家,而

    2006年02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出席“世华大会”记

    赵淑侠;

    <正>世界华文作家大会成立于一九九二年,奔走筹备的过程至为艰辛,风风雨雨的走到今天颇为不易。特别是近两三年来,各类传言常常令人沮丧,因此当世华的秘书长符兆祥,在电话上告诉我,将于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在澳门举行第六届大会时,我真的从深

    2006年02期 1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