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 在“第十四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饶芃子;

    <正>尊敬的国务院侨办刘泽彭副主任、尊敬的吉林大学赵继副校长、尊敬的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顾问刘中树教授、刘辉司长、女士们、先生们:今天,“第十四届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国东北历史文化的腹地长春召开。这是在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正式成立以后,继200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

    2006年05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视点: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

    饶芃子;

    本文在阐明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具有诸多内在学术关联基础上,指出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探讨对象和学术空间;为传统的比较文学国别、地域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使中国比较文学有可能在这些方面为世界比较文学作出新的有突破性的贡献。

    2006年05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展示大陆新世纪台湾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11卷本“台湾作家研究丛书”出版

    <正>由金炳华和陈映真为顾问、赵遐秋和金坚范主编的11卷本“台湾作家研究丛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丛书从2001年策划启动,历经数年完成,展示了大陆新世纪台湾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各本专著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真实总结了台湾文学发展在某一时期某一个方面的文学实绩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刘红林的《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不仅表现了传主作为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和推动者的人生之路

    2006年05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迷失”与“突围”——论海外新移民作家的文化“移植”

    陈瑞;

    新崛起在海外的“新移民文学”,其首先面对的是文化“移植”的困惑,由此而展开对“家”“国”“族”文化传统的正面反思和突破。他们在异质文化的分裂对峙中经历了精神“迷失”的痛苦,然后在“茧”的挣脱中伸展了“蛾变”的翅膀,他们开始寻找“个体人”的生存空间,他们有意在“边缘”状态的独立清醒中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在“超越乡愁”的高度上寻找新的生命理想。

    2006年05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华文文学批评:总体性思维与地方知识路径

    刘小新;

    对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而言,反思多年来形成的“大同诗学”观念的意义、贡献与限度,以及如何重新建构更具阐释能力的“共同诗学”范式则是更重要的工作。面对散居世界各地的华文文学的复杂多元的异质性元素和独特的生命形态,我们的华文文学研究在追求“大同诗学”的同时,或许还应该建立另一种研究范式——一种从特殊性、具体性和“情境论”出发的范式,即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所提出的“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范武,以弥补“大同诗学”可能产生的遮藏与忽视异质性元素的缺陷。

    2006年05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国族想像”与“精神私史”——大陆学者所撰台湾文学史的理论视野

    袁勇麟;

    大陆的台湾文学史著述卷帙纷繁,入选的样本有刘登翰等人主编的《台湾文学史》、杨匡汉主编的《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黎湘萍著的《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像》以及朱立立著的《知识人的精神私史——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一种解读》。在这几部编著中,前两部带有较明确的全面系统梳理台湾文学发展变迁历史的意图与实践,后两部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线性文学历史,但因为它们都注意到了文学发展的历时性轨迹,并试图沿着这条轨迹追踪某种逻辑性规律,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写作的基本特征,因此将它们也归入“台湾文学史”写作的总体格局中,以期在开阔的研究视域中丰富理论建构体系。

    2006年05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 2006年第二届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成都)笔会召开

    施雨;

    <正>2006年7月17日晚,由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共同主办的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第二届(成都)笔会在成都举行了开幕酒会。应邀参加笔会的新移民华文作家来自北美、澳州、欧洲、东南亚等地,主要作家有:少君、张翎、陈瑞琳、沈宁、施雨、王性初、胡仄佳、张奥列、高远、华纯、饶巧红、田新彬、吴玲瑶等。笔会同时邀请国内近年来活跃在文坛的代表作家刘醒龙、方方;评论家张炯、陈立钢、刘登翰、陈公仲、白舒荣;及相关媒体的编辑、记者:王威(《彼

    2006年05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后金腐时代武侠小说的新变

    曾晓峰;

    金、古之后,武侠小说进入“后金庸时代”,武侠小说出现一些新动向。诗体武侠求高求雅,童话武侠求浅求趣求俗,两者选择的道路相反,但在金庸、古龙之后求变的宗旨都是一样的。这是在既定的武侠小说之内发展,是内部量的变化。武幻小说的诞生则是一种质变。武侠开始向其他的类型(魔幻、科幻)小说吸取营养,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通俗小说类型。

    2006年05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尴尬的背后——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易水寒;

    中国大陆文化和价值意义系统重构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有三,其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其二为西方文化的资源,其三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文化)的资源。前两种文化资源一直被学界所重视,后一种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倘若我们从中华文化和价值意义系统重建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学科,则诸多尴尬的背后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且前景异常广阔的文学天空。

    2006年05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定位与出路——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周萍;

    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学术界接受与认可并引起重视已是既成事实。然而,由于这一学科的建立与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必然,导致学科定位漂移,缺乏有效规范依据,致使研究对象无定性归类和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就学科研究策略的整合性思考,建议提升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级位,与“中国文学”同属一级学科来展开讨论,规避这一学科因定位漂移而引发研究过程中的两堆、悖论、多元等困境及现实问题。

    2006年05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论台湾女性主义作家李昂

    庄园;

    李昂的作品是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目前对李昂作品的研究,大都只停留在某个侧面或个别作品中个别问题的探讨,没有专门的作家评论。本文力图对李昂作品在台湾女性主义文学发展中承先启后的突出作用进行总体的论述和评价。重点论述李昂作为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体现在其作品中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反叛加上女性或女作家身上的传统压力,以及这种思考对重构女性话语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2006年05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 多重话语霸权下的女性文学“命名”——台湾50年代女性创作生态追思

    陆卓宁;

    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女性创作在一段“仓促”的时间里,在一个逼仄的小岛内这番“异军突起”,实在可视为奇谲。而长时间却难以获得命名,显而易见的,其间隐藏着多重话语霸权的捧挤和“压制”。根本上说,女性主体对于政治霸权与文化霸权及其男权话语“结盟”,并衍化为无所不在的“权力”“压迫”的质疑,正未有穷期;同样,台湾50年代女性创作远不是男性主导的文学史的陪衬,而在事实上开创了女性文学的新风,并如何继续引领新的创作向度,也正未有穷期。

    2006年05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卧虎藏龙》前传陷入三角版权官司

    王胡;

    <正>小说《卧龙藏龙》作者王度庐的儿子正在加拿大应接讼战,与好莱坞大片商争夺其父作品影视改编权的归属。电影版的《卧虎藏龙》由李安执导,赢得四项奥斯卡奖,并在中文影坛掀起一窝蜂拍摄高成本武侠片的热潮,至今不息。法新社7月18日的报道说,急于拍摄《卧虎藏龙》前传的好莱坞片片商,将不得不等待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法庭先就版权归属做出裁决。

    2006年05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女性历史的想象与重构——世纪之交的世界华文女性写作

    王艳芳;

    1990年代以来,世界华文女性写作出现了一些宏篇巨制的作品,它们将历史的叙述聚焦在特定的时空、人群以及特定的历史细节,发掘和打捞女性经验,以女性主人公和女性讲述者的双重女性主体性声音重构历史,为世界华文女性写作提供自我认同和反省的精神镜像。

    2006年05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新加坡出版中国学者所写的《新马文学评论集》

    <正>由黎浩邦和覃盛发主编的《新马文学评论集》2006年5月由新加坡斯雅舍出版发行。该评论集中的论文皆为中国内地从事华文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所作,对新马作家韩素音、杏影、林参天、连士升、苗秀、李可星、韦晕、赵戎、李汝琳等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

    2006年05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移民、双重经验与越界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小引

    刘登翰;

    海外华侨和华人的这种世界性的生存与体验,是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的发生学基础,也是世界华人文化和华文(华人)文学贡献于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功绩之一。20世纪的美华文学,是在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移民背景上发展的。人口的流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特别是这种飘洋过海的跨地域、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传播,移民是其最重要的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和不同文化交融的媒介点。在这一背景上升华起来的不同时期的美华文学,也发展出不同的形貌。一方面是华人移民共同的中华文化背景,规制了美国华文(华人)文学的总体形态,使之不仅区别于美国的主流文学,也区别于美国的其他族裔文学;另一方面,不同时代华人移民的历史际遇、文化背景、生存方式和人生经历以及介入美国社会的方式与深度等,也发展出不同时期美华文学的特殊形态和不同的文化关注点,回应着他们对于故国母土潜存的历史焦灼和文化困惑。

    2006年05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整合之路

    蒲若茜;

    本文在考察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紧随美国批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指出要整合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就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文化上的歧见,落实到具体的文学母题上。

    2006年05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 倪匡封笔之作 只有老友能懂

    戴平;

    <正>“哈哈哈,我不是卫斯理.大家不要再把我与卫斯理画上等号了。”久未公开露面的著名华文科幻小说家倪匡,不久前“重出江湖”,在香港书展出席读者座谈会,跟3000名“书迷”畅谈“卫斯理回归”后的点点滴滴。在会上,倪匡除了与“粉丝们”展开了趣味盎然的对话,也披露了自己封笔的原因。倪匡去年年底在台出版新书《只限老友》,强调是“封笔之作”,书未上市,已在网络上引起讨论。《只限老友》是倪匡“卫斯理传奇”系列的第143本,写天嘉土王得了癌症,急着要卫斯理找出

    2006年05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北岛诗论

    罗云锋;

    作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北岛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很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和地位。北岛的诗歌大体可以八十年代末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两者在内容风格上既有其廷续性,更有较大的变化。本文拟就其诗歌思想内涵的前后期特色、演亿及其原因进行重点研讨。

    2006年05期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 北岛:一生一天一个句子

    贾鉴;

    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岛的诗歌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本文通过对三首诗的解读,分别从写作的“黑暗属性”、诗歌的内倾性和自我的分裂等角度,对这一转折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讨。

    2006年05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北岛三人谈

    汤拥华;罗云锋;贾鉴;

    <正>汤:两位好,今天我们来讨论北岛。在写完多多之后,有朋友曾问我下一个讨论谁,我说是北岛。她很吃惊,说落差太大了!我问怎么说,她说一下子就到了一个那么大的诗人,不觉得有点不协调吗?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她,二位有什么想法?

    2006年05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北岛与革命话语

    徐晓;

    当你想了解一个作家的时候,比起小说,散文更加“文如其人”。《失败之书》第一辑中的文章,或许是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北岛把帕斯、特朗斯特罗姆等等国际知名的作家带进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他的得天独厚之处,正是由于他个人在国际诗歌界的地位,使得他可以像当年与芒克、多多这样的哥们儿一样与这些名人交往和相处。但是,他写名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被世人颂扬;他写逝者(不只是死者)并不是因为他们再也不能与他一道站在舞台上朗诵。北岛写他们的癖性,写他们个性上的可爱之处,真实之处,因为他知道,仅仅高尚、博学和才气,并不意味着能够成为一个可爱的人,或一个能够被人记住的人。

    2006年05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评《海外华文文学史》主编的两个基本观点

    何与怀;

    1999年8月,陈贤茂教授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史》隆重出版。这是一部长达两百万字、分为四卷本的巨著。它的出版无疑是中国大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件大事,陈教授的贡猷是不容否定的。本文就陈教授亲自撰写的、作为全书导论的两个基本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以求教於编者和各位读者方家。

    2006年05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跨国界的追寻》序

    陈贤茂;

    <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以柳永的词来形容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的第二种境界,我则借用这两句来形容朱文斌从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拼搏和无休无止的追求。

    2006年05期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2005年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综述

    王军;彭晓逸;

    2005年华文文学研究在学科化讨论的推动下,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步。“身份认同”主题是本年研究的重点,通过辨析海外华文文学中“中国性”和“本土性”之间的关系、后殖民理论运用的方式等问题,这一研究走向了深入。理论、方法和对话式批评,成为研究者的自觉意识。

    2006年05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 共创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第十四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苹苹;张涛;

    <正>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与吉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25-27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学者与作家,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共110余人共聚一堂,

    2006年05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