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台湾文学研究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光中的乡土诗

    黄维樑;

    余光中在定居第二故乡高雄之后,创作了大量诗歌。或控诉环境污染,或描写恳丁山水的美景,或对南台湾的佳果及乡土极力礼赞。这些环保诗、山水诗和水果诗,都是余光中乡土诗的体现。余光中的乡土诗较为“平白”,但却奇美有味,在相对的朴素中有其文雅、文化,在乡土气中有学者味、文人味,故而称之“学者乡土诗”。余光中的乡土诗,写的多是乡土之“达”,即山水风物的壮丽、甘美、可爱,这表达了他对乡土之爱、对台湾之颂。

    2007年02期 No.79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蓝”“绿”对峙的台湾诗坛

    古远清;

    战后的台湾诗史,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坐标和台湾坐标著称的两个隐型对立诗派。这两大诗阵营泾渭分明的对峙,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尽管这对峙也有松动的时候,如当台湾政治生态由“蓝天”变“绿地”的政权和平转移后,这两个诗派在新世纪的对峙已由显性转为隐性,由热战变为冷战,由对抗变成交叉,但他们之间政治信仰的差异和诗坛权力的争霸,毕竟构成了20世纪末以来岛内诗坛论争不休的主线。

    2007年02期 No.79 12-1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台湾政治小说的现实投射

    郑明娳;

    台湾政治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大放异彩。这些小说真切地投射和针贬台湾的政治现实,观点犀利,批判意识鲜明。本文以《赖索》、《躁郁的国家》和《哈啰!总统先生》等三部代表作,记述政治小说和现实的联系以及这种文学奇景背后的原因。

    2007年02期 No.79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继承与创新

  • “天人合一的人生之艺术化”——试论钱穆先生对“比兴”的阐释

    芮宏明;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学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生命的创生原点就在于比兴,只有深透认识这种特殊的文学抒写传统,才能真正领悟中国文学的妙趣深致;而比兴渊源于“天人合一”思想,是表现技巧与艺术境界的融凝化合。以“天人合一的人生之艺术化”疏解比兴传统,并以诗艺同构模式将其拓展运用至所有文学艺术乃至全部文化领域,是钱穆文化诗学关于比兴的理论阐释的精髓所在,值得我们深思。

    2007年02期 No.79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论坛

  • 略论40年代中国现代诗──以冯至、郑敏和穆旦为考察

    蔡明谚;

    透过对冯至、郑敏、穆旦三人诗作的分析,勾勒出20世纪40年代现代派诗歌发展的样貌,说明抗战下的现代诗人如何反思自我的生存处境,分析现代主义文学如何展示艺术性与现实性的紧密结合,而不是相互矛盾。长久以来,在台湾的文学史叙事中,粗率地把40年代文艺视为政治的和通俗的,并在“纯粹”的艺术标准下,否定了40年代文艺的价值。这个现象也可以看出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和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差距。

    2007年02期 No.79 28-3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争鸣篇

  • 华人移民文学的身份与价值实现——兼谈所谓“新移民文学”

    曹惠民;

    本文对学术界涉及华人移民文学的的种种概念进行了厘清与辨析,由此展开以北美华人移民作家为主要对象的观察,认为移民文学是具有两种异质文化背景,并显示出二者争战、协商、共生的跨国书写;“新移民文学”概念的提出缺乏学理基础和必要性。北美华人移民作家以被建构起来的“流散”身份所呈现的原乡记忆,其文化、审美价值高于其异国想像。

    2007年02期 No.79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中国文学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殖民者吗?——兼与王润华教授等商榷

    朱文斌;

    新加坡学者王润华挪借西方“后殖民”理论,把中国文学经典看成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殖民者”,暴露出后殖民视角的偏颇与狭隘。本文通过批驳王润华的后殖民文学观,引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双重文学传统”问题,而中国文学在东南亚华文文坛的传播与接受,正是中国文化/文学传统与本土文化/文学传统结合后的表现,也是东南亚华文文学完成本土性建构以区别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所在。所以说,中国文学并不是“殖民者”。

    2007年02期 No.79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女作家作品研究

  • “括号”蒙太奇新文体

    凌逾;

    西西是香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西西的新文体实验之一是在小说叙述中加插括号,括号和正文并置,这种平行蒙太奇的变异形式可以称之为“括号蒙太奇”文体,其作用和意义在于形成了多声道并置、自曝虚构幻象的后设、异时异地的时空并置等特色。

    2007年02期 No.79 47-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阴性书写

    秦弓;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母亲形象总是被赋予浓郁的阴性色调。有的在家庭里属于没有什么作为的陪衬性角色,表面上在场,实质上缺席。但凡性格分明、“有所作为”的母亲,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儿女带来伤害。眼泪是女人的常用语言,但张爱玲笔下母亲的眼泪,却十分吝啬,且并非为儿女所流的热泪,而是为自己命运流下的苦泪、冷泪。她的小说世界里,总有一个重要角色,这就是月亮,月相中映照出母亲的形象,七巧正是月亮女神负面本质的典型具像。阴性书写自有其原因:独特的家庭背景播下了敌视父母的种子;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也有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张爱玲以尖刻的笔触刻画出另类母亲形象,极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幽暗处的真实与导致母性扭曲变态的多重原因,给人以令人震悚的审丑效应。

    2007年02期 No.79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焦虑中的女性关怀——张爱玲小说创作侧论

    张晓平;

    张爱玲的小说集中表现的对象是女性的生存、情感和命运,在冷峻苍凉的基调中呈现出作家热切的女性关怀和关怀中的矛盾、焦虑的心态,即女性生存的焦虑、无爱的焦虑和无我的焦虑。

    2007年02期 No.79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浑然自在的生命存在——解读严歌苓《第九个寡妇》的生命姿态

    张艳艳;

    《第九个寡妇》在叙事上尝试疏离个体生命与历史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文本塑造的王葡萄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传统伦理秩序之外,透过王葡萄这一形象,写作者试图探索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可能性,这样的生命身心一如、浑然自在、尽显生命本真姿态,以此表达她对生命存在的某种理想化诉求。

    2007年02期 No.79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性别迷失:另类的情欲悲剧——评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

    王初薇;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是一篇小说标题、独特意象与人物命运巧妙重合的作品。自然界中让人又惧又怜的“白蛇”意象象征了著名舞蹈家孙丽坤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整篇小说演绎了一出悲剧性质的两重剧中剧,动荡的时代悲剧决定了女舞蹈家的个人悲剧,而女舞蹈家与其同性舞迷彼时彼地的情境和关系又注定了两人之间上演的一场无爱之爱的情欲悲剧,印证了哲学家叔本华提出的最不幸的命运悲剧观。在表现形式上,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不仅是情节发展的经典承继与悲情底色,也成为了其中对传统性爱颠覆的范本。而由三种版本构成的多声部文本则进一步回应了个体与他人相互对立、不可调和的宿命式悲剧和人类普遍的、无力抵抗的生存困境。

    2007年02期 No.79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序与跋

  • 区域研究与文化视角——《北美新华文文学的文化进程》序

    饶芃子;

    <正>陈涵平于2001年至2004年跟我攻读博士学位三年。在这之前,他是广东教育学院的文艺理论教师,已发表过不少论文,有扎实的文艺理论功底。在学期间,他思维活跃,对海外华文文学这一新兴学术领域,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尤其是对北美华文文学,他是全身心地投入。从文本阅读到史料耙梳,以及理论上的投射,一步一步做来,终于找到一个有创意的突破口——北美新华文文学,作为博士论文的课题。这个过程,我和他有过不少的学术对话,也为他的课题组织过一些小型的讨论会。他那执着的理论追求和勤于思考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即将出版的《北美新华文文学的文化进程》,就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读他的这一书稿,我又一次在心中确认,他在苦读中已有自己的心得和发现。

    2007年02期 No.79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 《黄孟文的微型小说世界》序

    赖世和;

    黄孟文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即从事微型小说创作,又崇尚理论上的探索,同时身先士卒,连同各国的同道,把微型小说这个新兴文体推向世界。他在理论与创作方面身体力行,奠定了新华微型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即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史也将为他记上一笔”(凌鼎年语)。

    2007年02期 No.79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文本细读

  • 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游离——析邱妙津的短篇小说《玩具兵》的元小说技巧

    魏全凤;

    本文分析了邱妙津的短篇小说《玩具兵》的元小说特征。其具体写作技巧为通过叙述者的转换和叙述层的分割,人为地制造出“作者”出面的假象,从而使作品呈现出“镜子中的镜子中的镜子”的艺术世界;而叙述者和叙述层次的合拢又使作品充满了更多的悬念和虚幻的色彩,使作品展现出在真实与虚幻之间穿梭的变换技巧。

    2007年02期 No.79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生命之美的毁灭——浅析《玉卿嫂》悲剧的原因和性质

    张金城;

    《玉卿嫂》塑造了玉卿嫂和庆生两个不同的“生命之美”形象。玉卿嫂象征“成熟的女性之美”,庆生象征“成长的男性之美”,二者都带有警示意味。造成两美毁灭的原因有二:一是现实世界和情爱世界构成生命美受难的外部环境,两者的错位和失衡导致悲剧;二是这两种“美”内隐着相互压迫和摧残的恶的力量。处在生命的“成熟-成长”不同阶段和由于“女-男”两性差异和对立,使生命美自我毁灭。由此引发作者对两性之爱的怀疑和对女性激越情绪的恐惧,并体现出作家对人类“茧”的生存现实的虚无感受和悲悯情怀。

    2007年02期 No.79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访谈录

书评

  • 华文文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评朱文斌《跨国界的追寻》

    鲁雪莉;

    <正>朱文斌的新著《跨国界的追寻——世界华文文学诠释与批评》(新星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是他博士毕业后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分“华文诗歌研究”、“华文文学研究之研究”、“华文作家研究”三辑,共收论文16篇,约18万余字。是作者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纵深处追寻的轨迹,是一部深化与拓展华文文学研究的论著。

    2007年02期 No.79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综述

  • 创新·对话·发展——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述要

    颜敏;

    <正>为了进一步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加强海内外华文文学创作界与研究界的交流互动,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与河南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于2007年4月21日至24日在河南焦作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约50多位,其中有来自北京、香港、上海、江苏、广东、福建、河南、山东、广西、浙江、甘肃、湖北、安徽等地的专家、学者及各文艺期刊、出版社、报纸等传媒界的人士,有来自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各国华文文艺团体的负责人和作家、学者。会议期间,举行了三场专题报告会与一次分组讨论会,主要涉及中原文化的流播与华文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特质与发展前景、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的前沿问题等议题,中外学者们对此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形成了一系列深刻、独特的理论观点。

    2007年02期 No.79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2005年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

    李娜;

    <正>2005年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显现出有意味的变化:整体上论文发表数量减少,但在“日据时期文学”和“战后台湾文学现象与作家个案”等领域,都产生了富有新意和一定水准的研究成果;两岸文学研究的交流,在“日益频繁”之外展现“深入对话”的姿态;几代研究者对本学科历史与现状的回顾和反省,尤其预示了台湾文学研究在沉淀之后发展的潜力。

    2007年02期 No.79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香港回归十年相关图书升温

    罗铮;

    <正>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进入倒计时,相关图书也逐渐升温,数部重量级著作相继出版。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祝君波接受采访时说:“近来关于香港的话题人气很旺,如香港回归十周年、香港特首选举等,我预计相关图书的出版在六月份会达到一个小高潮。”

    2007年02期 No.79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稿约

    <正>一、本刊系专门研究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学术刊物,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刊。本刊园地公开,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学术界新秀赐稿。

    2007年02期 No.79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