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回归十年的香港文学

  • “世界华文文学联会”成立感言

    饶芃子;

    <正>2006年12月2日,筹备长达15年的"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在享有中西文化交汇中心盛誉的香港成立,这是香港回归十年来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华文文学界的一件盛事。十五年来,香港华文文学界的朋友们,特别是曾敏之先生、刘以鬯先生、潘耀明先生在"联会"的筹备过程中,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我要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007年03期 No.80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 香港文学十年志

    陈少华;

    回归十年之中,香港文学呈现纷繁多姿势态,其中既包括政府艺术发展政策的变动,也包括香港传媒的文学取向、出版行业及发行商扮演角色的转变,还有繁荣书市背后的文学踪影、大学生的文学认识观、香港文学团体实况、香港作家出版的大量著作、香港文学特藏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发达的网上文学对平面文学的冲击等,这些内容都值得探讨和研究。

    2007年03期 No.80 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香港散文:多声部合奏的经典交响──以2000-2005年《香港文学》为考察对象

    袁勇麟;

    香港文学的边缘化,决定了它的发展趋势。边缘化使香港文学具有了四面敞开的开放性质,拥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接纳性,具体表现为创作主体的充盈、创作实践的丰富和文体创新的可能等方面,而这些特质同样深刻地体现在香港散文身上。近年来,香港散文在主体队伍的壮大、题材范围的扩展、知识理论的把握和思想深度的挖掘、技巧修养的提高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进步,可以说,确实取得了"更丰硕的收获"。

    2007年03期 No.80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从《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看回归后的香港小说

    黄万华;

    董启章的二声部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是近20年香港小说最重要的收获。它对香港人城相依的历史的独异叙事,对城市魔幻现实主义的大胆创造和深入开掘,从日常物件历史中呈现的城市审美感觉的丰富性,都反映出"九七"回归后香港小说延续自身流变脉络中的"移形换步"。此时期其他香港小说也和《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的创作追求互相呼应,展示出回归后香港文学的新起点。

    2007年03期 No.80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双情与双城——陶然小说的心理时间叙述与空间叙述

    凌逾;

    陶然的小说隐现出时空拼贴这一文化变迁特质。其小说的创新性还在于突显出空间叙述的意识。其后期的长篇小说《与你同行》、中篇小说《天外歌声哼出的泪滴》、《岁月如歌》,发表时间虽然先后有别,但在故事内容和叙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都叙述情爱故事,抒写初恋情怀,叙述婚内和婚外的感情,传达出时间不可逆的苍凉感。它们共同展现了陶然小说"双情"的时间叙述与"双城"的空间叙述以及二者交织叙述的独特性,体现出时空体验方式的新变。

    2007年03期 No.80 28-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我在香港回归前后的诗歌创作回顾

    王一桃;

    <正>作为中国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又有幸成为香港回归祖国的一位见证者,香港回归前后的历史风云自然而然地形诸我的笔下。从1993年出版的《王一桃香港诗辑》到2003年刊行的《诗的回音壁》前前后后的十七种诗集中,我总共为香港写了五百多首长长短短的诗。其中收得最多也就是最集中的有两种,

    2007年03期 No.80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论坛

  • 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意识形态”

    吴小攀;

    夏志清是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权威,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他用英文写成的。由于身处异域,夏志清得以置身于"主流"之外的视角进行个性化批评。虽然作者一直声言,要用一种统一的文学标准来评价中国现代小说,但是,在这部小说史的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某种意识形态倾向,这种倾向是由于时代大环境及作者个人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2007年03期 No.80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香港人编写香港文学史

    黄维樑;

    自香港回归,本港学者迟迟十年无法磨成一"剑"——一部香港文学史。原因有:一是编写文学史是艰巨的学术工程,个人难竟其功,且修史易惹出文坛恩怨;二是修香港文学史于教师吸引力不大,使有力者无心;三是学者作家写文学史可能因派别门户之见而有私心和偏见。解决之途,可由学校上下通力合作编写,或由艺发局领导组织编撰,又或可借鉴内地学者成果修订而成。

    2007年03期 No.80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论苏雪林学术研究的品格

    方维保;

    苏雪林的学术研究有着鲜明的特色:在研究的主体心态上具有强烈的"求异"冲动,把历史主义作为基本的研究哲学,而在研究的方法上则采用了整体观照、微观实证与多学科并用的研究思路。苏雪林的学术研究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

    2007年03期 No.80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争鸣篇

  • 海峡两岸“看张”的政治性和戏剧化现象

    古远清;

    由于意识形态原因,海峡两岸的"看张"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政治色彩和戏剧化场面,其中有两岸的左右翼新文学史家,从政治出发,联手挖坑"活埋"张爱玲。过去,我们只注意了大陆的左倾文学史家无视张爱玲的史实,而未充分注意到对岸的右翼文人如苏雪林、周锦也同样用意识形态的石块将其密封。这种左翼与右翼的戏剧性转化及殊途同归现象,多少也有一点张爱玲式的梦魇。两岸忠义文学评论家私设"文学法庭",宣判张爱玲为"文化汉奸"。如台湾的刘心皇和大陆的陈辽,把张爱玲定性为汉奸,证据严重不足,属冤假错案。尤其是何满子认为国内学者起劲叫卖张爱玲,得力于夏志清的"反华反共谬论",这让人觉得好像是大批判又来了。

    2007年03期 No.80 53-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张爱玲的历史真实和作品实际不容遮蔽——对古远清《“看张”》一文的回应

    陈辽;

    在张爱玲评价问题上,张爱玲的历史真实和作品实际,不容遮蔽;张爱玲依附敌伪、"附蒋"、紧贴共产党政治、"附美"的政治性,不容遮蔽;居安思危,我们必须持久地以爱国思想教育人民。

    2007年03期 No.80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读《“蓝”“绿”对峙的台湾诗坛》——与古远清教授商榷

    刘正伟;

    古远清教授在论文中对台湾诗坛提出许多中肯论点,但也存在许多不恰切的表述,如以蓝绿二分法平分台湾现代诗坛有些武断,用蓝天绿地"笼罩"或"对峙"语不够恰当,认为台湾的诗人会受政治的"操控"也过于绝对。古教授关爱台湾诗坛的热心令人感佩,但是隔岸观火,难免失真;隔岸传真,难免模糊。台湾蓝绿的诗人多少受政治气候与环境的牵引,但完全是诗人主观意识的抒发,无形中形成蓝绿对立观点的看法而已。

    2007年03期 No.80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美华文学研究

  • 轻松 风趣 俏皮——论吴玲瑶的幽默散文

    王剑丛;

    吴玲瑶的散文小品充满着幽默感。主要在于她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与她的性格、气质、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她的散文外观玲珑精巧,很好把玩,属于鲁迅所说的"小摆设"。这类"小摆设"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可以让人纾缓精神压力,释放心灵的郁结。但也不是让人一笑了之,掩卷思之,则启人心智。吴玲瑶的散文小品,是我国前辈作家所追求的文学门类在大洋彼岸的实现,它使世界华文文学更加多元化,意义重大。

    2007年03期 No.80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穿行于东西方的性别之旅——评吕红的长篇小说《美国情人》

    庄园;

    旅美作家吕红的《美国情人》是一本现实主义的小说。纠结在男女情感的旧愁新恨中还涉及文化、政治、种族、身份、性别、移民、海内外等等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大多数女人总是穿行在性别之旅中成长起来的。《美国情人》里的女人似乎遭遇了更加残酷的性别场景,不仅见识中国男人刘卫东在婚姻中的自私和算计,还邂逅美国男人皮特在浪漫性爱背后的欺骗;且有异域生存压力下一个孤身女人的各种性骚扰。令人感动的是,作家或者书中的女主人公一直没有被挫折打垮,一直在顽强地往前走。

    2007年03期 No.80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论严歌苓的“母性”叙事

    付立峰;

    本文通过对严歌苓的两部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与《一个女人的史诗》的解读,剖析了其"母性"叙事的内涵。"母性"表征着严歌苓对人性开掘的深度,正是母性叙事消解了宏大的革命叙事,而召唤出了纯真、素朴的人性。

    2007年03期 No.80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以幽雅的方式“怀乡”——木心作品的“意趣”初探

    张艳艳;

    木心的文风有突出而独异的特质,内蕴着浓郁的哲理意味。木心在文体上的杂融与打通,使其作品趣味盎然、生机自显。我们试图解读木心作品的"意趣",见出木心以幽远、雅致的文体书写呈现出的怀乡情结。此怀乡性,不是对一时一域之怀恋,它透露出写作者对个体生命置于宇宙自然、社会文化中应有的生存姿态的探索与诉求。在其精神之旅中,充溢着对人类文化曾经的矜贵品性的怀恋。

    2007年03期 No.80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女作家作品研究

综述

  • 宏大的包容 全新的转折——苏炜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

    郑一楠;

    <正>美国华文作家苏炜的小说《迷谷》和《米调》于2004年在《钟山》先后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苏炜的小说创作一时成为华文文学界讨论的热点,描写当代知青理想寻找的中篇小说《米调》也被竞相传阅。为了更深入地挖掘和更细致地表现一代知识者的心路历程,苏炜对《米调》进行了增改,使其现在能以一部长篇小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2007年03期 No.8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