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明娳;
在商业社会,媒体及商人为了经济效益,可以窜改并炒作任何作品成为畅销书,而无视于对社会产生的负作用。本文以炒作胡兰成为例谈社会付出了何种代价。
2007年04期 No.8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杨庆杰;
芮宏明先生的大作对于钱穆先生的比兴学说做了很好的理论总结,同时深刻地指出这种比兴学说超越了一般"诗经学"的范畴,重点在于对文学比兴所根源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的阐发。然而"天人合一"乃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与审美精神的终极境界,非"比兴"一说所能涵盖。此外,钱穆先生对于比兴"天人合一"之艺术哲学精神的阐发是基于发展成熟的中国古典艺术形态,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比兴"及其"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有着更为深远的文化源头和更加复杂的诗学脉络。
2007年04期 No.81 8-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刘斌;
王德威先生的《当代小说二十家》是近年来华文文学批评的一部力作,诚如他自己所言,力图重画华文文学的版图,以构建成"华语语系文学"的蓝图。本文以此探讨王先生是如何来构建这一体系以及在构建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代小说二十家》通过对作家的选择,对"当代"这一时间的把握都有可取之处,但也存有理论缺失而导致的理论泛用的不足。
2007年04期 No.81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古远清;
刘正伟先生希望大陆学者隔岸观火时,不要失真;隔岸传真时,不要模糊。这是金玉良言,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但也有不同意见,愿与刘正伟先生一起探讨。如施善继不否认自己是"左翼诗人",詹澈也不是刘先生所说倾向"泛绿"的诗人,而是典型的"泛蓝"诗人。
2007年04期 No.81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张学义;
陈、古的论辩文章同时发表,有利于读者领会双方交锋的要点,并进行思考和判别。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应该充分肯定,但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度最终是受制于他(她)做人的高度的,张爱玲的人生阴影,总会使她的文学成就和地位打些折扣。
2007年04期 No.81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庄伟杰;
"澳华文学"即澳大利亚华文文学,是指在澳大利亚这个特定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语境中用华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皆是海外华人移民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民族的或种族的一种跨文化现象,这与移民本身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诸背景因素紧密相关。如果说,伴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批中国留学生和新移民不断涌入澳洲之后,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作家群体成为澳华文学的主导力量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的话,那么,在众多从事母语创作的澳华作家中,"醉梦"沉思写华章的冰夫,在自由释放与更新中行走的沈志敏,充满学者型作家人文情怀的徐家祯,通过"有意思"的传达和言说的钱静华,他们无疑都是值得关注的。置身于中西文化交接的边缘性("第三文化")空间,他们自觉地用母语表达、寻找和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2007年04期 No.81 30-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丰云;
主题盘桓是华人新移民写作中的典型表征,这一表征的产生是与华人新移民的流散生活状态密切相关的。流散经历并非仅仅给予他们的写作以内容上的新鲜奇异,而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深度开掘。因此,他们不断叙写故乡,并非是完全基于乡愁,而是有着深长的思考。他们钟情于"文革"叙述,也不应视为简单的重复,而具有保存历史记忆的价值。而主题,其实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陈旧,陈旧的只有形式,只有修辞。在新的框架之内,赋予旧有的主题以新的文学意味,正是文学得以不断发展前行的动力。
2007年04期 No.81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张晓平;
在海外华文作家中,菲华诗人明澈是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较突出的一位。他的乡愁诗歌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并对中华民族怀有深厚的关切之情,在文学意象基础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文化意象,在具体文化意象分析的基础上透视了诗人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文化心态。
2007年04期 No.81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