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争鸣篇

  • 从大陆出版商热炒胡兰成谈起

    郑明娳;

    在商业社会,媒体及商人为了经济效益,可以窜改并炒作任何作品成为畅销书,而无视于对社会产生的负作用。本文以炒作胡兰成为例谈社会付出了何种代价。

    2007年04期 No.8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再论钱穆先生的“比兴”说与文化诗学——兼与芮宏明先生商榷

    杨庆杰;

    芮宏明先生的大作对于钱穆先生的比兴学说做了很好的理论总结,同时深刻地指出这种比兴学说超越了一般"诗经学"的范畴,重点在于对文学比兴所根源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的阐发。然而"天人合一"乃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与审美精神的终极境界,非"比兴"一说所能涵盖。此外,钱穆先生对于比兴"天人合一"之艺术哲学精神的阐发是基于发展成熟的中国古典艺术形态,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比兴"及其"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有着更为深远的文化源头和更加复杂的诗学脉络。

    2007年04期 No.81 8-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构建与缺失:华语语系文学——评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

    刘斌;

    王德威先生的《当代小说二十家》是近年来华文文学批评的一部力作,诚如他自己所言,力图重画华文文学的版图,以构建成"华语语系文学"的蓝图。本文以此探讨王先生是如何来构建这一体系以及在构建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代小说二十家》通过对作家的选择,对"当代"这一时间的把握都有可取之处,但也存有理论缺失而导致的理论泛用的不足。

    2007年04期 No.81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再谈台湾诗坛的“蓝”“绿”问题——与刘正伟先生商榷

    古远清;

    刘正伟先生希望大陆学者隔岸观火时,不要失真;隔岸传真时,不要模糊。这是金玉良言,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但也有不同意见,愿与刘正伟先生一起探讨。如施善继不否认自己是"左翼诗人",詹澈也不是刘先生所说倾向"泛绿"的诗人,而是典型的"泛蓝"诗人。

    2007年04期 No.81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对陈、古就张爱玲的争辩的一点看法

    张学义;

    陈、古的论辩文章同时发表,有利于读者领会双方交锋的要点,并进行思考和判别。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应该充分肯定,但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度最终是受制于他(她)做人的高度的,张爱玲的人生阴影,总会使她的文学成就和地位打些折扣。

    2007年04期 No.81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继承与创新

  • 浅析中国传统诗论中的“言志”与“缘情”

    严妍;

    在传统诗学中,对于情与志的理解,从来都有分歧。其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有忽于缘情便是有忽于言志。事实上,情中含有志,志中亦含有情。二者实不可分,但内涵又不完全相同。本文主要从纵观上来分析"言志与缘情"两者的同一性、差异性以及它们共同的尚真性。

    2007年04期 No.81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论坛

  • 中国古典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

    侯营;

    在泰国文学历史上,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成泰语至今已有250年的历史了。泰国文学界把这三个时期称为"《三国》时期"、"鲁迅时期"、"金庸、古龙时期",而其中以属《三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流传时间最长,作品最多,影响最深。中国古典文学也遂成为泰国古代文学过渡到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桥梁。

    2007年04期 No.81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 在边缘空间寻找家园——澳华新移民作家四人散论

    庄伟杰;

    "澳华文学"即澳大利亚华文文学,是指在澳大利亚这个特定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语境中用华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皆是海外华人移民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民族的或种族的一种跨文化现象,这与移民本身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诸背景因素紧密相关。如果说,伴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批中国留学生和新移民不断涌入澳洲之后,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作家群体成为澳华文学的主导力量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的话,那么,在众多从事母语创作的澳华作家中,"醉梦"沉思写华章的冰夫,在自由释放与更新中行走的沈志敏,充满学者型作家人文情怀的徐家祯,通过"有意思"的传达和言说的钱静华,他们无疑都是值得关注的。置身于中西文化交接的边缘性("第三文化")空间,他们自觉地用母语表达、寻找和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2007年04期 No.81 30-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论新移民写作中的主题盘桓

    丰云;

    主题盘桓是华人新移民写作中的典型表征,这一表征的产生是与华人新移民的流散生活状态密切相关的。流散经历并非仅仅给予他们的写作以内容上的新鲜奇异,而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深度开掘。因此,他们不断叙写故乡,并非是完全基于乡愁,而是有着深长的思考。他们钟情于"文革"叙述,也不应视为简单的重复,而具有保存历史记忆的价值。而主题,其实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陈旧,陈旧的只有形式,只有修辞。在新的框架之内,赋予旧有的主题以新的文学意味,正是文学得以不断发展前行的动力。

    2007年04期 No.81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论菲律宾华文诗人明澈乡愁诗的文化意象

    张晓平;

    在海外华文作家中,菲华诗人明澈是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较突出的一位。他的乡愁诗歌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并对中华民族怀有深厚的关切之情,在文学意象基础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文化意象,在具体文化意象分析的基础上透视了诗人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文化心态。

    2007年04期 No.81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美华文学研究

  • 从“放逐”到“融入”——美国华人文学的一个主题探究

    钱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留学生"以其较为特殊的双重身份和文化背景,在北美"新大陆"开辟了一个华文文学的书写空间。此后,关于中国人"放逐"、"流浪"的酸楚与文化疏离的痛苦,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和冲突中"自我"的丧失与寻找,便成了60年代以后美华作品的文学母题之一。从白先勇、於梨华、丛甦、水晶到张系国、李黎、吉铮、保真等,无不以其充满流亡、放逐意识,孤独、陌生的异域感和回忆故土的汉语书写,努力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华文天地,反复演绎着美华文学60年代-70年代的共同主题。然而,自80年代后期始,美华文学中的"留学生"文学主题等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本文试图从语言书写、文学主题、文化意识、美学风格等侧面,勾勒这一主题发生从"放逐"到"融入"的变化轨迹。

    2007年04期 No.81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妍媸互现下的性别焦虑——白先勇笔下女性形象的审美裂变及其心理原因的探寻

    马建峰;

    白先勇受自身同性恋文化心理的影响,在面对女性形象时形成了他迥异于正常男性作家的审美心态。具体到他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以"女性衣饰和形体"为美、以"女性肉体和性行为"为丑的女性审美的裂变性描写。这种描写在丰富女性形象审美画廊的同时,也通过形象和叙述本身揭示了作者在同性恋文化遭禁斥的时代氛围里潜隐于内心的性别焦虑。

    2007年04期 No.81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走近加华文坛

  •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想像:加拿大中国笔会访谈

    李贵苍;孙博;

    <正>汕头大学《华文文学》编委李贵苍教授2006年夏季访问多伦多,8月27日与加中笔会部分会员座谈文学,出席者有孙博会长、曾晓文副会长、赵廉理事、蔡远智理事,以及徐学清博士。以下为对话的录音整理,并经发言者核实。

    2007年04期 No.81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在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上的主题发言

    陈泽桓;赵庆庆;

    <正>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感谢你们邀请我在今天的研讨会上发言。遗憾的是,我不会讲中文,要是我试着讲中文的话,你们听了之后,会感到更加遗憾。老实说,我连广东话也忘得差不多了,能讲的,又都会给我惹来麻烦。我好像记得广东话中的粗鄙之语,你们大概也就想得出来,在我父母家里,饭桌上的交谈是个什么样子。

    2007年04期 No.81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台湾文学研究

  • 个体生命与时代的承担和反省——倪焕之与胡太明的悲剧人生探析

    魏国迎;

    倪焕之与胡太明共同的悲剧人生,透射出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存亡关头的心态与基本命运。他们性格、行动上的差异,体现出历史政治语境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两部作品所共同折射出的民族品性、传统文化心理及直面现实、关怀人生的价值取向,则较为曲折地反映出了两岸知识分子精神品格、历史抱负的深层契合。

    2007年04期 No.81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大众传播学与期刊编辑学视野中《文讯》的专题策划

    廖斌;

    《文讯》杂志是1980年代以来,台湾最重要的文艺期刊之一。在台湾竞争激烈的文学场域中,从文学史料保存和文学研究、文化建设两个方向进行专题策划,创造出鲜明的办刊风格。本文从大众传播学和期刊策划理论,分层论述了《文讯》从文学的现实历史建构、开发专题的"后新闻效应"、文学—文化的研究路径以及文学、文化的地域观照等五个方面所呈现的特色。

    2007年04期 No.81 71-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序与跋

  • 根深叶茂的华文文学——序《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余光中;

    <正>当前中国大陆的国文课本,无论是中、小学的或高校的,有一个特色是台湾国文课本所无,或是即有也很少见而且份量极轻。那就是除了古典文学与新文学的作品之外,还选了世界各国的名著,包括童话、诗歌、散文与小说,内容丰富、活泼,份量之重,与古代、现当代的本国作品,鼎足而三。在这方面,大陆的学生可说比台湾的学生多一面窗子,从小就接触到泰戈尔、欧亨利、格林兄弟、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等等的作品,心中早就有"世界文学"的观念。另一方面,在入选的新文学作品里,大陆的教科书中也常见台、港当代的名家,但台湾的教科书中绝对少见当代大陆的名家。相比之下,台湾的教科书视野显得较窄。

    2007年04期 No.81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 《近现代海外潮人文学》序

    陈贤茂;

    <正>"凡有潮水到达的地方,就有潮人。"此语虽不免有点夸张,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潮人遍布全球各地的状况。

    2007年04期 No.81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书评

  • 回到现场感觉郁达夫——评《郁达夫别传—海外第一部郁达夫传记》

    庄园;

    <正>利用闲暇的时间看《郁达夫别传》,看得时断时续的,倒是很契合文中行文走笔之间闲散、舒缓的节奏。这本书写于40年前的马来西亚,可见当时的文人写东西很讲究营造一种朴实、从容的内心韵律。这样的叙述空间似乎更适合边读边感受、边读边思索,可以让我们慢慢地进入那个特殊的时代,领略作为文人的郁达夫在国破家亡的战乱氛围下的颠沛流离,事业的波动挑战、情感的跌宕起伏、两性的爱恨情仇、写作的使命困惑,还有作为常人的无奈抗争。

    2007年04期 No.8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香港文学研究

综述

  • “世界华文文学: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美霞;

    <正>2007年8月18日至20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和国际新移民作家笔会联合主办,由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与《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共同承办。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以及台湾、香港和大陆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位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为期两天半的研讨会,设有"大会主题发言"、"大陆新生代学者"两个专场和"世界华文文学理论建设"、"台湾香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三个专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对话。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华基,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等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2007年04期 No.81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