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加华文学研究专辑

  • 冲突中的调和:现实和想像中的家园

    徐学清;

    随着不同时期的移民潮、难民潮、留学潮、旅游潮的波浪起伏,家,对于居住在地球村的人们来说,已经成为文化身份的符号,更具有物体的和精神的双重或多重性。在地球村的文化经济秩序和模式的多元化、重叠化的后殖民时代,任何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必然会与其他文化互相影响,交流,渗透,以及排斥,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的移民的后代,随着行李箱的文化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对故乡的文化认知和记忆会抽象成为寓言性的象征物,即使是寻根的文化活动,也会转化为文化图腾膜拜的典礼仪式。

    2007年05期 No.8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宇秀作品的文学定位

    林楠;

    宇秀用全新的词汇,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感觉和全新的色彩,极其敏锐聪慧地把散文、随笔写得那般率气、洋气。统览她的全部作品后,我发现宇秀绝对可以称作是在中国大陆90年代具有女性书写领军意义的新潮作家之一。倘能将现有的文学视野进一步打开,能够自觉地将自己擅长的对于现实的描摹,进一步升华为艺术地呈现作家的审美发现,以自己基本定型的文学模式从书写身边的小事转向书写社会,书写人性,凭藉自己的灵秀、素质和技巧,宇秀的文学前程将是无可估量的。

    2007年05期 No.82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金山华工沧桑录》与《寻找伊甸园》的旅程母题及其它

    梁丽芳;

    葛逸凡的长篇小说《金山华工沧桑录》和陈浩泉的长篇小说《寻找伊甸园》可以一起来读,前者写了从19世纪后期到1950年,广东华侨赴加拿大建筑铁路,寻找他们的花果山的故事。后者写的是20世纪90年代离开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到加拿大寻找伊甸园的新移民故事。花果山和伊甸园,这两个象征"世外桃源"的隐喻,互相呼应,标志了一百多年来,华人来枫叶国的追求和梦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延续。我将从旅程叙事的角度,联系到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和历史新闻事件的运用等方面来作初步探讨。

    2007年05期 No.82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加华文学中的散文——多重经验的跨界书写

    刘慧琴;

    今年是我来加拿大第30年,是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成立第20年,是举行华文文学研讨会的第10年。30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20年谱写了一个华文文学团体在海外艰苦耕耘由细小的种子到发芽成长的过程。10年的研讨会给加拿大华文文学史盖上一个又一个的印记。

    2007年05期 No.82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加华文学中散文的多重经验与跨界书写——刘慧琴论文的启示、评议与回应

    卢因;

    作者研讨对象为晚近20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的加华文学,而加华文学中散文写作目前的整体成绩和表现,又以"加华作协"为主力,因而作者列举会员作品选集《枫雪篇》为例,指陈散文创作的多重经验,确认会员作家从中呈列的跨界书写,是加华文学中散文今后的发展方向。这观点进一步突破散文写作的单元或单向界域。

    2007年05期 No.82 26-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永恒的母题 变迁的主流——首部加拿大华裔英语诗集《云吞》评析

    赵庆庆;

    本文探讨了首部加拿大华裔英语诗集《云吞》的四个母题,分别为饮食情结、女权主义、同性爱恋和文化归属,指出这些主题兼具族裔性和世界性,对这些主题的自觉关注,说明了加拿大华裔文学不再自囿于少数族裔文学的范畴,而是渐渐进入并改变着本国的主流文学。

    2007年05期 No.82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离散”后的“超越”——论北美新移民作家的文化心态

    陈瑞琳;

    近20年的北美华文文学,带给人们的震撼首先是海外移民作家面对西方异质文化及自己的母体文化所做的精神挑战。加华作家中更以近年来蜚声文坛的"新移民作家"的创作显得声势凌厉而浩大。他们的一个突出精神特征就是勇于在远隔本土文化的"离心"状态中重新思考华文文学存在的意义,并能够在自觉的双重"突围"中重新辨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在"超越乡愁"的高度上来寻找自己新的创作理想。纵观北美近20年来的海外新移民文学创作,先是由"移植"的痛苦,演绎出"回归"的渴望,再由"离散"的凌绝,走向"反思"的"超越",这样一条清晰的精神轨迹在加拿大的新移民作家群中得到了生动而充实的体现。

    2007年05期 No.82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争鸣篇

  • 何必如此作贱自己——质疑袁良骏教授

    申文;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袁良骏教授在杂文《曾敏之先生的会长"瘾"》中,妄顾事实,信口开河,诋毁和贬损文学前辈曾敏之先生,又借所谓"有人"之口,将香港作家联会与"左联"、"第三国际"、"苏联作家协会"扯到一起,攻击香港作家联会。本文根据事实予以驳斥,以正视听。

    2007年05期 No.82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范式转换还是学科重构?——关于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的思考

    胡贤林;

    "华人文学替代华文文学"已成为当下值得关注的学术命题。这一命题牵涉到文学场中不同的文学观念、批评范式乃至学科定位之争。华人文学与华文文学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交叉互补的依存关系。作为一种学科命名,华人文学无疑具有存在的合法性,但不能因此成为替换华文文学的理由。

    2007年05期 No.82 44-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离散与文学

    公仲;

    现在,有一种观点,要用华人文学取代华文文学,我以为是值得商酌的。我坚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祖先经几千年的锤炼,流传下来的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语言之一。正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语种来界定文学的性质,应该是最科学、最严密、最准确的。

    2007年05期 No.8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论坛

“文化台独”批判

  • 受政治利用的“台语诗”

    古远清;

    没有"台湾民族",只有"中华民族";没有"台湾民族语言",只有"台湾方言",故曰:"台语诗"的命名科学性值得质疑。至于那些被政治所利用的"台语诗",与其说是诗坛本土意识的觉醒,还不如说是在少数台独分子的思想支配下,企图将"台语诗"作为建立"台湾国"文学的工具。

    2007年05期 No.82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欧洲华文文学研究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诗意乡村与都市困者——20世纪70年代以后印尼华文文学中的异族想像

    颜敏;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在印尼华文文学中出现了一类新型的异族想像——原住民作为与都市文明对立的"乡村"形象,被赋予了理想特征与梦幻色彩。但无论是对原住民生活空间的诗意想像,还是对其都市苦难的单一写照,都反映出华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境,它实质是印尼华人在传统流失、人心不古的都市处境中痛苦、迷惘情绪的表征。

    2007年05期 No.82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跃动的脉搏:与祖国新加坡共历新生——略论新华诗人范北羚的诗路历程

    王初薇;

    《范北羚诗选》是迄今为止收录新华诗人范北羚的诗作最全的一本选集。尽管全书各辑的组合并非依循时间流变而归类,其鲜明的时代气息与独特的思维内涵却让我们在读诗的旅途中暂时冲破了格局的井然,一起见证作者与新加坡的共同成长,并重温了且歌且行的诗人50年来风雨苍黄的心路历程。为此,笔者希望本文能对这位新华文学前辈的诗歌创作做一虽嫌浅稚但堪补白的回应。

    2007年05期 No.82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压缩的才是精华”——读曾心小诗漫笔

    赵朕;

    曾心的诗集《曾心小诗选》的出版是泰华文坛值得庆幸的事,它标志着泰华小诗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时期。曾心的小诗,每首五六句,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意境深邃,真应了"压缩的才是精华"这句话。他的小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以短短的五六诗句,表达出丰富的生活内容。诗人善于捕捉具体的意象,并透过这些意象,追求一种情、理、形、神融合统一的境界。

    2007年05期 No.82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一部泰国学生留学中国史雏形——读《留中岁月》、《湄南情怀》、《窗内窗外》

    曾心;

    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出版的三本文集——《留中岁月》、《湄南情怀》、《窗内窗外》,如果单篇看,只是一个个的片段生活。要是串起来,可见到泰国三代学生不同时期到中国留学一条不平凡而坎坷的道路;把它们编织起来,可形成一部泰国学生留学中国史的雏形。

    2007年05期 No.82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书评

文化交流

  • 20世纪前期中法文学的互动及其意义

    陈友冰;

    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探讨20世纪前期中法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法国作家对中国诗歌和戏剧的译介、改作和研究;中国学者对法国作家尤其是启蒙主义作家的译介以及对法国汉学界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新方向的确定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其思想意义:法国启蒙主义作家借中国作品抨击欧洲的蒙昧主义,革新西方戏剧理论;中国学者对法国文学的翻译引进,则开启了中国新文学向外国文学寻求新思维和新观念、新的创作方法的先河,对以"自由、民主、博爱"为核心价值观的"五四"精神的形成也有催生作用。

    2007年05期 No.82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