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辽;
1995年张爱玲去世后,出现了"张爱玲热"。2007年9月8日,根据张爱玲小说《色,戒》改编的电影《色,戒》得了"金狮奖",此后,出现了《色,戒》狂。对这一不正常的文艺现象,本文作者对"张爱玲何许人?""《色,戒》是部什么小说,电影《色,戒》是部怎样的电影?""从‘张爱玲热’到《色,戒》狂,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文化心态?"三个问题,谈了他的看法。
2007年06期 No.83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吕红;
《色,戒》,应该说是一部具有挑战性的电影,总是要突破某些历史政治层面的敏感,颠覆社会约定俗成的禁忌,更超越人对自身认识剖析之极限。它是一个纯粹中国的故事,却有很西方的内核——欲望和禁忌的人性冲突,李安可谓将电影艺术张力发挥到极致。
2007年06期 No.83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吴彤;林湄;
电影《色,戒》看后除了觉得媚俗外,尚有美化汉奸的感觉。张爱玲有才华,可惜"才有余而识不足",无法也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
2007年06期 No.83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陆士清;
秦岭雪的爱情诗《无题》十二首,再创了他写诗的新境界。在浮躁和放纵的年代,呼唤爱情的纯洁与美丽。他贡献于诗坛的不仅是优雅的诗意,还有丰富的想像和意象创造。他追求诗情表述方式变化的同时,也注意语言的锻炼。他十分注意诗的节奏,赋予诗作以音乐美。
2007年06期 No.83 22-2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袁勇麟;陈琳;
香港小说中有着城市书写的传统。从空间上来说,香港的城市面貌是需要全方位来体会的,反映在小说中,城市是可以用旅行、视觉、嗅觉、历史、想像等种种方式来勾勒的。也斯和董启章的小说,从文本内部所揭示的时空观,再到看待香港的视角,最后到叙事的策略,在小说的虚构世界里,将一个以"浮动"为特质的城市用一种"浮动"的立体方式展现出来,香港城市的精神内核就在他们的叙述中得以突显。
2007年06期 No.83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凌逾;
后现代小说先锋手法之一是实验跨艺术融合的叙述法。香港实验代表作家西西的文体创意源于对电影绘画和音乐的研究。文章分析西西对音乐的研究和感悟,探讨其如何将音乐曲式结构手法运用于小说实验,形成了蝉联想像曲式的小说实验文体特色。
2007年06期 No.83 32-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阮温凌;
黄河浪的散文是另一种诗歌创作,是诗人历史情怀和文化乡愁的投射及其人生观、艺术观的闪映。对照对比的艺术原则,在其诗歌、散文的两端开掘一条艺术创作的通道,构筑一座《故乡的榕树》的艺术大观园,以多种手法写出散文的"风景诗"、"童诗"、"山水画"、"国画"、"童话"、"神话"、"多幕剧"。"浪漫"中兼有"现代","现代"中夹杂"荒诞","荒诞"中突出"现实"。"百鸟争鸣","百花齐放","百象丛生",美不胜收。而以故乡榕树为主旋律,参加其"榕树赞"大合唱的,还有闽籍归侨诗人、本土作家、海外学者等的独家之作,提炼其象征主体,共同构筑世界华文文学"故乡榕树"的艺术大观园。
2007年06期 No.83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