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重岗;
革命,以一种乌托邦式的冲动,推动着陈映真的思想进展,构成其精神展开的一翼。对"红色中国"的期待,又促使他完成在他的历史反省和社会批判。文章借助陈映真自己的视角,进行一番尝试性的追问:受大陆革命进程影响的陈映真发展出了何种思想型态?这一思想型态的历史内涵何在?它在何种意义上可能有所反哺于大陆的革命反思?
2008年01期 No.84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张重岗;
革命,以一种乌托邦式的冲动,推动着陈映真的思想进展,构成其精神展开的一翼。对"红色中国"的期待,又促使他完成在他的历史反省和社会批判。文章借助陈映真自己的视角,进行一番尝试性的追问:受大陆革命进程影响的陈映真发展出了何种思想型态?这一思想型态的历史内涵何在?它在何种意义上可能有所反哺于大陆的革命反思?
2008年01期 No.84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刘俊;
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华文文学中,中国台湾地区作家陈映真无疑是个独特而又巨大的存在。他的文学世界(小说、散文、论文、杂文)在给予人们感动并引发人们深思的同时,其强烈的"坚守"姿态也深深地镶嵌在"陈映真"三个字之中。陈映真独立思考、坚守信念的精神,通过他的文学世界,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坚定的民族立场;二、强烈的社会关怀;三、浓厚的人道精神;四、执着的写实追求。
2008年01期 No.84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刘俊;
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华文文学中,中国台湾地区作家陈映真无疑是个独特而又巨大的存在。他的文学世界(小说、散文、论文、杂文)在给予人们感动并引发人们深思的同时,其强烈的"坚守"姿态也深深地镶嵌在"陈映真"三个字之中。陈映真独立思考、坚守信念的精神,通过他的文学世界,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坚定的民族立场;二、强烈的社会关怀;三、浓厚的人道精神;四、执着的写实追求。
2008年01期 No.84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计璧瑞;
不用说乡土文学论战时期,从20多年前致力于"台湾结"与"中国结"、冷战与民族分裂时代的辨析,到20世纪90年代执着于历史真相的发掘清理,再到世纪之初的"台湾新文学史"论争和殖民文学史观的批判,作为思想家和社会批判者是我们熟识的陈映真。然而他又是陌生的,一是久违之后的陌生,即曾经经历过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文化专制走向社会转轨的大陆知识分子,在告别革命和斗争之后重新阅读陈映真时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另一种是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充分享受到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和丰厚物质成果的新一代大陆知识分子接触陈映真时由时空的距离所导致的陌生。陈映真从左翼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出发去对抗官方意识形态、揭露社会弊端,成为台湾社会清醒的批判知识分子;在大陆,人们告别了极左思潮一统天下的噩梦,对原有思想体系采取了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态度。这种坚持与灵活的差异,就是我们对陈映真感到既熟识又陌生的原因。
2008年01期 No.8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计璧瑞;
不用说乡土文学论战时期,从20多年前致力于"台湾结"与"中国结"、冷战与民族分裂时代的辨析,到20世纪90年代执着于历史真相的发掘清理,再到世纪之初的"台湾新文学史"论争和殖民文学史观的批判,作为思想家和社会批判者是我们熟识的陈映真。然而他又是陌生的,一是久违之后的陌生,即曾经经历过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文化专制走向社会转轨的大陆知识分子,在告别革命和斗争之后重新阅读陈映真时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另一种是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充分享受到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和丰厚物质成果的新一代大陆知识分子接触陈映真时由时空的距离所导致的陌生。陈映真从左翼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出发去对抗官方意识形态、揭露社会弊端,成为台湾社会清醒的批判知识分子;在大陆,人们告别了极左思潮一统天下的噩梦,对原有思想体系采取了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态度。这种坚持与灵活的差异,就是我们对陈映真感到既熟识又陌生的原因。
2008年01期 No.8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李云雷;
陈映真的中篇小说《赵南栋》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深刻的悲剧,揭示了台湾社会转型中革命话语的式微所导致的价值失范,向我们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掌握文化领导权的问题。
2008年01期 No.8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李云雷;
陈映真的中篇小说《赵南栋》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深刻的悲剧,揭示了台湾社会转型中革命话语的式微所导致的价值失范,向我们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掌握文化领导权的问题。
2008年01期 No.8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阮温凌;
小说发展史最早标示时间的一维性,以此作直线式叙事,着眼于故事情节之道。后来时空被切割,外在世界转入隐秘的内在世界,叙事时空压缩,内心活动扩张,以此构筑意识流程的焦点辐射,成为白先勇行之有效的一种结构手法。中国现实主义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新潮的两相交融互补,集中表现在《游园惊梦》、《香港——一九六○》等小说名篇之中。其意识流程及焦点辐射,从单向到多向,从直向到逆向,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意识网络结构,彰显白先勇意识小说的卓特不凡。
2008年01期 No.84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阮温凌;
小说发展史最早标示时间的一维性,以此作直线式叙事,着眼于故事情节之道。后来时空被切割,外在世界转入隐秘的内在世界,叙事时空压缩,内心活动扩张,以此构筑意识流程的焦点辐射,成为白先勇行之有效的一种结构手法。中国现实主义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新潮的两相交融互补,集中表现在《游园惊梦》、《香港——一九六○》等小说名篇之中。其意识流程及焦点辐射,从单向到多向,从直向到逆向,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意识网络结构,彰显白先勇意识小说的卓特不凡。
2008年01期 No.84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陈祖群;肖宝凤;
<正>2007年11月27日晚七点,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文学院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刘俊教授主持的沙龙"对话:北美华人文学中的汉语
2008年01期 No.84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陈祖群;肖宝凤;
<正>2007年11月27日晚七点,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文学院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刘俊教授主持的沙龙"对话:北美华人文学中的汉语
2008年01期 No.84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庄萱;
本文考察梦莉散文艺术与中华文化情结之关系,文章从传统文化的"三立"情结与"三极"智慧,对散文"文心"的"转化性创造"以及艺术思维、文体创造、叙事艺术三个层面入手,探究她在中泰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中,将华夏文化心理结构加以转化性的创造,使自己的散文既氤氲着中华文化心理情结的民族化精蕴,又辉耀着现代性的思想艺术光彩。
2008年01期 No.84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庄萱;
本文考察梦莉散文艺术与中华文化情结之关系,文章从传统文化的"三立"情结与"三极"智慧,对散文"文心"的"转化性创造"以及艺术思维、文体创造、叙事艺术三个层面入手,探究她在中泰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中,将华夏文化心理结构加以转化性的创造,使自己的散文既氤氲着中华文化心理情结的民族化精蕴,又辉耀着现代性的思想艺术光彩。
2008年01期 No.84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谢川成;
马华诗人温任平诗文中表现出中国性的多种面貌。在温氏诗文中,中国性最明显的特征是屈原情意结。屈原是温氏的文学资源,也是中国性的具体形象。某些汉字的重复使用也是他中国性的自然宣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温任平诗文中的中国性发生了由显到隐的变化。
2008年01期 No.84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谢川成;
马华诗人温任平诗文中表现出中国性的多种面貌。在温氏诗文中,中国性最明显的特征是屈原情意结。屈原是温氏的文学资源,也是中国性的具体形象。某些汉字的重复使用也是他中国性的自然宣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温任平诗文中的中国性发生了由显到隐的变化。
2008年01期 No.84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林春美;
黎紫书的小说故事中有个反复出现的内在缺憾——父亲的背离。虽然她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一而再、再而三地缺席,然而,父亲从未退场。父亲以其"不在"于某一空间,表现了他"处处存在"的优势。黎紫书的小说人物周而复始被遗弃在阴阳边界、文明之野。父亲总是以借故缺席的桀骜姿态,一再激起她们的焦虑与愤怒。她小说的女主角都在以各种方式召唤生命中的强人,即"父"的替身。
2008年01期 No.84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林春美;
黎紫书的小说故事中有个反复出现的内在缺憾——父亲的背离。虽然她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一而再、再而三地缺席,然而,父亲从未退场。父亲以其"不在"于某一空间,表现了他"处处存在"的优势。黎紫书的小说人物周而复始被遗弃在阴阳边界、文明之野。父亲总是以借故缺席的桀骜姿态,一再激起她们的焦虑与愤怒。她小说的女主角都在以各种方式召唤生命中的强人,即"父"的替身。
2008年01期 No.84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毕玲蔷;
重写马华新文学史,已成为许多关注于此的研究者的迫切要求。为此,本文就马华新文学史的起点时间问题,初创时期的马华新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关系问题,马华新文学在初创时期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及存在价值等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2008年01期 No.84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毕玲蔷;
重写马华新文学史,已成为许多关注于此的研究者的迫切要求。为此,本文就马华新文学史的起点时间问题,初创时期的马华新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关系问题,马华新文学在初创时期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及存在价值等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2008年01期 No.84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正>由台湾元智大学钟怡雯先生、台北大学陈大为先生主编的《马华散文史读本1957-2007》于近期问世(台北万卷楼2007年9月版)。这套散文史以马来亚联合邦独
2008年01期 No.84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正>由台湾元智大学钟怡雯先生、台北大学陈大为先生主编的《马华散文史读本1957-2007》于近期问世(台北万卷楼2007年9月版)。这套散文史以马来亚联合邦独
2008年01期 No.84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咏羲;
<正>古远清近著《台湾当代新诗史》于2008年元月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该书厚达五百多页,有一百多幅插图。与同类书不同的是:突出当下新诗发展现状,下限写至脱
2008年01期 No.84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咏羲;
<正>古远清近著《台湾当代新诗史》于2008年元月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该书厚达五百多页,有一百多幅插图。与同类书不同的是:突出当下新诗发展现状,下限写至脱
2008年01期 No.84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正>新加坡青年作家丽茜于近期推出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我们三十岁了》(新加坡文艺协会2007年8月版、116千字)。文中饱含着对亲情友情的眷顾,记载了千山万水走
2008年01期 No.84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正>新加坡青年作家丽茜于近期推出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我们三十岁了》(新加坡文艺协会2007年8月版、116千字)。文中饱含着对亲情友情的眷顾,记载了千山万水走
2008年01期 No.84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正>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诠林博士的新著《台湾现代文学史稿》,于2007年12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8万字,由台盟中央常务副主
2008年01期 No.84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正>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诠林博士的新著《台湾现代文学史稿》,于2007年12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8万字,由台盟中央常务副主
2008年01期 No.84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
<正>一、本刊系专门研究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学术刊物,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刊。本刊园地公开,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学术界新秀赐稿。
2008年01期 No.84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正>一、本刊系专门研究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学术刊物,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刊。本刊园地公开,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学术界新秀赐稿。
2008年01期 No.84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 林凯龙;
<正>~~
2008年01期 No.84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林凯龙;
<正>~~
2008年01期 No.84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