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小琪;
台湾创世纪诗社对超现实主义技法,即事物偶然相接法与幻觉记录法的借鉴与化用,使得他们诗中的想象力较之此前的现代诗社、蓝星诗社诗人诗中的想象力更为活跃,作品中的意象也较之现代诗社和蓝星诗社诗人诗中的意象更为丰富多彩、新颖别致。
2009年03期 No.92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赵小琪;
台湾创世纪诗社对超现实主义技法,即事物偶然相接法与幻觉记录法的借鉴与化用,使得他们诗中的想象力较之此前的现代诗社、蓝星诗社诗人诗中的想象力更为活跃,作品中的意象也较之现代诗社和蓝星诗社诗人诗中的意象更为丰富多彩、新颖别致。
2009年03期 No.92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李正琴;陈学祖;
当中国女性经历了凄苦惨痛与挣扎奋起的感性体验之后,一群独特身份的女性开始智慧的探索。台湾及海外华人女作家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际遇,挥洒自己特有的细致与殷情的个性,调试知性的话语,塑造知性的形象,她们以自身的姿态,或者以文本世界中叙述者形象不断颠覆或剥夺历史积淀已久的偏执与愚见。她们在文学世界的构建中展开着知性的思索与尝试:或在过往的回忆中对自身克制与反思,或解构男性中心话语,或因边缘身份的烙印而选择特有的抒写方式。
2009年03期 No.92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李正琴;陈学祖;
当中国女性经历了凄苦惨痛与挣扎奋起的感性体验之后,一群独特身份的女性开始智慧的探索。台湾及海外华人女作家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际遇,挥洒自己特有的细致与殷情的个性,调试知性的话语,塑造知性的形象,她们以自身的姿态,或者以文本世界中叙述者形象不断颠覆或剥夺历史积淀已久的偏执与愚见。她们在文学世界的构建中展开着知性的思索与尝试:或在过往的回忆中对自身克制与反思,或解构男性中心话语,或因边缘身份的烙印而选择特有的抒写方式。
2009年03期 No.92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毕光明;
<正>由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刘荒田和海南师范大学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责任教授毕光明共同发起,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美
2009年03期 No.92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毕光明;
<正>由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刘荒田和海南师范大学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责任教授毕光明共同发起,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美
2009年03期 No.92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正>一、检索途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108个社科经济类专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北京大学学报(社科学
2009年03期 No.92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正>一、检索途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108个社科经济类专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北京大学学报(社科学
2009年03期 No.92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正>由加拿大华裔作协参办的"余华文学讲座"于2009年2月26日晚在温哥华举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主任RpssKing教授、西门菲沙大学林思齐中心主任
2009年03期 No.9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正>由加拿大华裔作协参办的"余华文学讲座"于2009年2月26日晚在温哥华举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主任RpssKing教授、西门菲沙大学林思齐中心主任
2009年03期 No.9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正>投稿者注意:来稿凡经本刊使用,如无电子版、有声版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作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同
2009年03期 No.92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正>投稿者注意:来稿凡经本刊使用,如无电子版、有声版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作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同
2009年03期 No.92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正>台湾著名作家王鼎钧散文集《一方阳光》(235千字)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发行。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黄宗之和夫人朱雪梅合作的长篇小说《破茧》(301
2009年03期 No.92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正>台湾著名作家王鼎钧散文集《一方阳光》(235千字)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发行。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黄宗之和夫人朱雪梅合作的长篇小说《破茧》(301
2009年03期 No.92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正>~~
2009年03期 No.9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正>~~
2009年03期 No.9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张重岗;
《海角七号》中诸多元素的拼贴已使之变成了一个文化的杂烩。其中的层面不少,诱发的问题更多,大概需推至精神史的层面来考察。基于电影界说书人的自我定位,编导魏德圣的构思不无可取之处,即选取各年龄段台湾人的郁闷和焦虑作为影片的情绪主线,伴之以底层视角和怀旧情结,来解开主体的心灵之谜。但可惜的是,他最终陷入了叙述话语的内在冲突中。在这里,深沉的历史、人性话题与娱乐化、商业化的处理方式之间产生了极大的悖谬。影片的品格在此种意向主导下不免大打折扣,更大的困顿则在于台湾精神史内涵的屏蔽。
2009年03期 No.92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张重岗;
《海角七号》中诸多元素的拼贴已使之变成了一个文化的杂烩。其中的层面不少,诱发的问题更多,大概需推至精神史的层面来考察。基于电影界说书人的自我定位,编导魏德圣的构思不无可取之处,即选取各年龄段台湾人的郁闷和焦虑作为影片的情绪主线,伴之以底层视角和怀旧情结,来解开主体的心灵之谜。但可惜的是,他最终陷入了叙述话语的内在冲突中。在这里,深沉的历史、人性话题与娱乐化、商业化的处理方式之间产生了极大的悖谬。影片的品格在此种意向主导下不免大打折扣,更大的困顿则在于台湾精神史内涵的屏蔽。
2009年03期 No.92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王伟;
兰志成先生坚守本质主义的文学观——崇尚个体、审美、文学性,据以对朱立立先生的《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实践作出了不妥的指责。朱先生对周蕾关于"中华性"的简单化看法提出了批评,兰先生对朱先生的反批评是缺乏学理根据的激烈之辞。
2009年03期 No.92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王伟;
兰志成先生坚守本质主义的文学观——崇尚个体、审美、文学性,据以对朱立立先生的《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实践作出了不妥的指责。朱先生对周蕾关于"中华性"的简单化看法提出了批评,兰先生对朱先生的反批评是缺乏学理根据的激烈之辞。
2009年03期 No.92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刘俊;
在北美华文文学中,沙石是个较为特殊的作家。他对生活中的一些"例外"和人类心理中的某些"异常",似乎更有兴趣,这些领域,是沙石借以表现北美新移民社会现实人生和人性深层最常用也最擅用的"载体",而沙石小说的独特性,也主要体现在他对这些领域的一再涉及和反复表现。
2009年03期 No.92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刘俊;
在北美华文文学中,沙石是个较为特殊的作家。他对生活中的一些"例外"和人类心理中的某些"异常",似乎更有兴趣,这些领域,是沙石借以表现北美新移民社会现实人生和人性深层最常用也最擅用的"载体",而沙石小说的独特性,也主要体现在他对这些领域的一再涉及和反复表现。
2009年03期 No.92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陈为为;江少川;
新移民诗人远方、刘荒田、周正光等在诗歌创作中善于采取空间的形态,在意象的并置与重组中寻找记忆,在叙述场所的选取与转换中寄托孤独,在诗歌语言形式的空间化中展示"跨界"经验。这些创作体验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时间限制,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在异乡他国的真实心境,一方面以这种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生动展示,给读者留下了阔大的想象空间,让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某种召唤结构,提高了作品的审美境界。
2009年03期 No.92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陈为为;江少川;
新移民诗人远方、刘荒田、周正光等在诗歌创作中善于采取空间的形态,在意象的并置与重组中寻找记忆,在叙述场所的选取与转换中寄托孤独,在诗歌语言形式的空间化中展示"跨界"经验。这些创作体验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时间限制,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在异乡他国的真实心境,一方面以这种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生动展示,给读者留下了阔大的想象空间,让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某种召唤结构,提高了作品的审美境界。
2009年03期 No.92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陈富瑞;邹建军;
在国外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新移民作家不断反观记忆中的"文革"、"裹小脚"等现象,文化记忆在海外新生活中引起了冲突与对立,促使冲突双方在自我反省的同时,也对某些重要的文化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文化的跨域书写,新移民作家试图构建一个史诗性的网络,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同时提醒人们:过去的东西将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并对东西方文化与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
2009年03期 No.92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陈富瑞;邹建军;
在国外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新移民作家不断反观记忆中的"文革"、"裹小脚"等现象,文化记忆在海外新生活中引起了冲突与对立,促使冲突双方在自我反省的同时,也对某些重要的文化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文化的跨域书写,新移民作家试图构建一个史诗性的网络,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同时提醒人们:过去的东西将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并对东西方文化与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
2009年03期 No.92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章亚昕;
透过作文法可以看出王鼎钧抒情叙事说理合一的创作思路,这种思路把握到散文的文体学特质,即散文的文体特征就是兼有诗歌、小说、戏剧之所长;而且诗化和小说戏剧化,就是散文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原因在于,这种包容多种文体特质的复式结构,达成了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多种可能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编码与解码的尖锐冲突。
2009年03期 No.92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章亚昕;
透过作文法可以看出王鼎钧抒情叙事说理合一的创作思路,这种思路把握到散文的文体学特质,即散文的文体特征就是兼有诗歌、小说、戏剧之所长;而且诗化和小说戏剧化,就是散文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原因在于,这种包容多种文体特质的复式结构,达成了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多种可能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编码与解码的尖锐冲突。
2009年03期 No.92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吴宏娟;
着眼于张爱玲研究中的意识与技巧之争,从张爱玲的女性写作切入,探讨海内外学者在意识与技巧关系问题上的差异:大陆学者多是就意识而谈意识,将张爱玲甘于"第二性"弱者的女性立场,以"补充"的姿态"纳入"中国新文学女性文学传统;海外华人学者在重视技巧的同时,将技巧联系意识,借张爱玲的女性写作技巧对中国男性主流文学传统进行破坏和颠覆。在双方文学观念冲突的背后,则是其各自文学研究方法——社会历史批评与文化研究方法的历史落差。
2009年03期 No.92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吴宏娟;
着眼于张爱玲研究中的意识与技巧之争,从张爱玲的女性写作切入,探讨海内外学者在意识与技巧关系问题上的差异:大陆学者多是就意识而谈意识,将张爱玲甘于"第二性"弱者的女性立场,以"补充"的姿态"纳入"中国新文学女性文学传统;海外华人学者在重视技巧的同时,将技巧联系意识,借张爱玲的女性写作技巧对中国男性主流文学传统进行破坏和颠覆。在双方文学观念冲突的背后,则是其各自文学研究方法——社会历史批评与文化研究方法的历史落差。
2009年03期 No.92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蒙星宇;
发掘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优秀文本,结合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家口述资料,展开对北美网络文学20年发展历史的研究。从网络技术、作者群体、文学主题等三方面,论述北美华文网络文学20年来经历的借船出海、造船环游、四海欢腾三个阶段的发展变迁和特点。
2009年03期 No.92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蒙星宇;
发掘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优秀文本,结合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家口述资料,展开对北美网络文学20年发展历史的研究。从网络技术、作者群体、文学主题等三方面,论述北美华文网络文学20年来经历的借船出海、造船环游、四海欢腾三个阶段的发展变迁和特点。
2009年03期 No.92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李斌;
严歌苓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消解了革命经典的宏大叙事,重大历史事件本身不再是特别表现的对象,作者关注的是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尤其注重描写女主人公田苏菲的情感,以普通女性的情感经历折射时代变迁。作者直接以"史诗"命名小说,并且将"史诗"与女性的情感史等同起来,对革命叙事的史诗性追求构成了嘲讽与解构。
2009年03期 No.92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李斌;
严歌苓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消解了革命经典的宏大叙事,重大历史事件本身不再是特别表现的对象,作者关注的是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尤其注重描写女主人公田苏菲的情感,以普通女性的情感经历折射时代变迁。作者直接以"史诗"命名小说,并且将"史诗"与女性的情感史等同起来,对革命叙事的史诗性追求构成了嘲讽与解构。
2009年03期 No.92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钟怡雯;
在国家文学框架下,马华文学充满了焦虑和迷思。所谓的国家文学,必须以马来文书写,根本没有协商的余地,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是另一种绝对宰制的话语霸权。让马华文学成为国家文学,无非为了分享国家资源,获得国家的承认。如果以马来文写作跟马来文学接轨为的是走出封闭圈,那么,以华文写作跟世界华文文学接轨,同样是走出封闭圈的方式。"华马文学"是一个建构与发展中的概念,"马华文学"则袭用既久,两者指涉范畴不同,各有优缺点,因此可以并置,而非取代。可以确定的是,它们都具有非中国支流论、强调马来西亚文学独特性的意涵。
2009年03期 No.92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钟怡雯;
在国家文学框架下,马华文学充满了焦虑和迷思。所谓的国家文学,必须以马来文书写,根本没有协商的余地,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是另一种绝对宰制的话语霸权。让马华文学成为国家文学,无非为了分享国家资源,获得国家的承认。如果以马来文写作跟马来文学接轨为的是走出封闭圈,那么,以华文写作跟世界华文文学接轨,同样是走出封闭圈的方式。"华马文学"是一个建构与发展中的概念,"马华文学"则袭用既久,两者指涉范畴不同,各有优缺点,因此可以并置,而非取代。可以确定的是,它们都具有非中国支流论、强调马来西亚文学独特性的意涵。
2009年03期 No.92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肖成;
林义彪长篇小说《椰风蕉雨白楼梦》讲述了一个华人家族数代奋斗,终于实现"南洋梦"故事,其意义不仅在于构筑了一个关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多重寓言,更重要的是此文本中还积极倡导"和解共生"与"悦纳异己"的21世纪新思维,清晰勾勒出了海外华人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轨迹。
2009年03期 No.92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肖成;
林义彪长篇小说《椰风蕉雨白楼梦》讲述了一个华人家族数代奋斗,终于实现"南洋梦"故事,其意义不仅在于构筑了一个关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多重寓言,更重要的是此文本中还积极倡导"和解共生"与"悦纳异己"的21世纪新思维,清晰勾勒出了海外华人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轨迹。
2009年03期 No.92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宋红梅;
华之风的诗显出了传统文化的内蕴,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作为新加坡五月诗社的新生代代表,其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加坡五月诗社同仁的诗歌审美取向并预示着新的方向。
2009年03期 No.92 88-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宋红梅;
华之风的诗显出了传统文化的内蕴,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作为新加坡五月诗社的新生代代表,其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加坡五月诗社同仁的诗歌审美取向并预示着新的方向。
2009年03期 No.92 88-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