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方法论视野下的华文文学

  • 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工作研讨会上的致辞

    饶芃子;

    <正>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今天,"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工作研讨会"在风景如画的武夷山开幕了。朋友们克服三伏天的酷暑,几经周折从各地前来与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向

    2009年05期 No.94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建筑美学视野下香港都市文学中的空间构形

    赵坤;

    建筑是最能体现城市形象的一件外衣,形形色色的建筑,其自身的存在形式及彼此间的组合方式,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时间、空间、形态的构造。在不同时期的香港文学城市想象中,许多作家从自身以及城市意识的角度对香港建筑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从建筑视野出发,讨论香港都市文学中体现的城市空间构形,可以对香港的城市空间和城市人群性格进行更为立体、深入的观照。香港的私人空间历来具有逼仄、挤迫的特质,且时刻遭受着来自公共空间的粗暴干涉。而体现在香港的公共空间之中的,则是倾向于物质化、制式化的公共生活,以及疏离、冷漠的都市人群关系。

    2009年05期 No.94 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信息场域

  • 征文启事

    <正>为迎接《华文文学》创刊25周年,本刊将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共同举办"学术新人奖"征文活动:1.投稿截止时间:2010年8月1日。2.文章字数:6000-10000字。

    2009年05期 No.94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书讯

    <正>厦门大学庄钟庆教授新著《丁玲创作个性的演变》于2009年6月由泰国留中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于丁玲创作个性的演变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与探讨,其中"域外众音"(海外丁玲研究状况)一节尤为重要。

    2009年05期 No.94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关于本人发表在《华文文学》的学术论文遭剽窃的反侵权声明

    阮温凌;

    <正>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讲师刘剑平发表在《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的《出入高下穷烟霏——论白先勇小说的叙事艺术》一文,全文剽窃本人发表在《华文文学》2008年第1期的论文《意识流程的焦点辐射——白先勇小

    2009年05期 No.94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吴岸、郑愁予等获“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正>在2009年8月18日第十二届国际诗人笔会暨诗歌研讨会上,国际诗人笔会授予马来西亚吴岸、台湾地区郑愁予等"中国当代诗魂金奖"。吴岸为首位获得此项金奖的海外诗人。

    2009年05期 No.9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论坛

  • 华文行走文学的文化功能

    蒋述卓;

    华文行走文学是华人走向世界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其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故乡回望与眷念的民族情结;二、地域文化血脉的精神呈现;三、面向世界的跨域比较;四、审美教育与文化知识传播。论文以一系列华文行走文学作家个案为例,论证了华文行走文学的文化功能。

    2009年05期 No.94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英国情人》:一种虹影式的性别焦虑

    王进;

    旅居英国的女作家虹影在海外华文世界是颇受争议的获奖专业户,《英国情人》堪称其坚持女性重写历史的先锋作品之一。运用相关女性主义理论,探讨性别视域的书写争议与文化冲突的焦虑母题,通过这种渗透历史叙述与文化冲突的女性主体意识来解读虹影式的性别焦虑情节。

    2009年05期 No.94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争鸣篇

  • 残酷冷漠背后的历史感匮缺——评张爱玲《小团圆》

    路文彬;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小团圆》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盛九莉对于自己30年人生的回忆,回忆极具私人性质。表面看来,女主人公既不属于社会,也不属于家庭,归属感的缺席从头至尾都在困扰着她对自我的处置。然而,也正是这样一种现实情势决定了女主人公自我中心主义生活立场的形成。她不关心家族,也不关心民族,民族生死攸关的时代命运始终难以成为她的叙事中心。近乎残酷的冷漠似乎是女主人公唯一的鲜明个性,而此种个性之下掩盖的则是历史感深度匮缺的实质。

    2009年05期 No.94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从《小团圆》看张爱玲的时空体验

    段凌宇;

    张爱玲一生最剧烈的创伤记忆有二:战争体验和家族记忆,它们也是影响其美学风格和历史意识的主要因素。在《小团圆》这部整理人生废墟的小说里,张爱玲更将其形式化为封锁回旋的结构,借助独特的叙事结构小说表达出了作家与记忆、家族、历史之间万转千回的勾连。

    2009年05期 No.94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新移民文学研究

  • 论新移民小说中的三种自然意象

    邹建军;杜雪琴;

    新移民小说中的三种自然意象,即"树"的意象、"居所"意象与"海"的意象,能够说明新移民作家的思维特点,是他们观测自然的三个焦点。新移民小说中这三类自然意象的存在,具体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了作家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思想。但是,新移民小说在通过自然意象表现东西方文化的相通性、东西方人精神的共生与共融性、当代思想的前沿性与现代性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值得我们深思。

    2009年05期 No.94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新移民小说中中国形象的三个维度

    曾庆江;

    在国家形象显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新移民小说家因为时间隔离和空间隔离的双重因素,在构建中国形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或者是展示异域环境下华人当下的生存现状;或者是通过记忆和缅想展示历史场景中的中国性格和中国精神;或者以一种有意的立场和视角进行反思甚至凭空想像。新移民小说家笔下中国形象的三个维度虽然各有千秋,但是仍然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9年05期 No.94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台港文学研究

  • 台湾九十年代以来性别论述的现代性维度

    李薇;

    对人的自由本体的发现是现代性核心要素之一,而性别作为个体自我确证的一个最重要条件,理所当然被纳入现代性议题中。台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性别论述,以其女性主义研究的持续深入、男性文化研究的重审和边缘性别的挺进等多方面发展,深刻体现了强调主体价值、重视差异多元的现代性特征,为台湾现代性发展开启了新的维度。

    2009年05期 No.94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史海钩沉

  • “抗日复台”:菽庄吟社社团宗旨探赜

    黄乃江;

    由于菽庄吟社所处历史时间与地理空间的特殊性等原因,该社没有发表过什么"宣言"或制订过什么"条例"来大张旗鼓地标榜自身的社团宗旨,一些研究者错误地以为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任意"推衍"的"空间"。其实,菽庄吟社日常活动中的一觞一咏,以及菽庄吟侣所作诗文的字里行间,已经清楚表明了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及态度倾向——"抗日复台"。正是在"抗日复台"这一宗旨的召唤下,菽庄吟社才将海峡两岸数以千计的仁人志士凝聚其中,并且发展成为"可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南社相媲美"的重大文学社团。

    2009年05期 No.94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 论日据时期台湾歌仔戏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李立平;

    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传统戏曲。歌仔戏草根性与民族性的融合,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纠葛,以及民族性与殖民性的冲突,共同演绎出了一段波诡云谲的戏剧运动史。歌仔戏的发展史,既是台湾人民的日常生活史,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殖民的历史。歌仔戏与大陆的关联,戳破了所谓的文化台独、文学台独的虚妄与荒谬。

    2009年05期 No.94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华文文学优秀博士论文摘要

名家访谈

新书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