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李泽厚专辑

  • 启蒙的走向(1989)

    李泽厚;

    <正>一、启蒙与救亡1.1986年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中,其后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中,我提出和初步论证启蒙与救亡作为现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思想史的主题,开始是相辅相成,而后是救亡压倒启蒙。这论点遭到批评和反对。理由之一:启蒙

    2010年05期 No.100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1996)

    李泽厚;

    所谓儒学的"表层"结构,指的便是孔门学说和自秦、汉以来的儒家政教体系、典章制度、伦理纲常、生活秩序、意识形态等等。它表现为社会文化现象,基本是一种理性形态的价值结构或知识——权利系统。所谓"深层"结构,则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态度、思想定势、情感取向;它们并不能纯是理性的,而毋宁是一种包含着情绪、欲望,却与理性相交绕纠缠的复合物,基本上是以情——理为主干的感性形态的个体心理结构。这个所谓"情理结构"的复合物,是欲望、情感与理性(理知)处在某种结构的复杂关系中。它不只是由理性、理知去控制、主宰、引导、支配情欲,如希腊哲学所主张;而更重要的是所谓"理"中有"情","情"中有"理",即理性、理知与情感的交融、渗透、贯通、统一。我认为,这就是由儒学所建造的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只是一种理论学说,而已成为某种实践的现实存在。

    2010年05期 No.100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1997)

    李泽厚;

    中日儒学在各自文化中的实际位置颇不相同,在中国,儒学远不仅是某些思想家们或精英阶层的书斋理论、思辨体系、道德文章,而且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儒学并非日本文化的主干或核心,其主干或核心,是其本土的大和魂和大和精神。中日文化和中日儒学的不同,明显地在"忠"、"孝"、"生死观"等问题上表现出来,"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分别是中、日两国在19至20世纪面临西方挑战而各自采取的基本对策与战略。中日都不同于西方,都缺乏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都认为不应只以实现个人潜能、护卫个人利益,而更应以实现群体合作、人际和谐关切来作为社会前进、人类发展的根本目标。中日之间,中日与西方之间,与伊斯兰世界之间,或许可以由了解、认识和重视种种同异,各自展其优长,补其缺失,为世界和平探索一条道路。

    2010年05期 No.100 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 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李泽厚和他对中国的思考

    刘再复;

    我一直认为,李泽厚是中国大陆当代人文科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是从艰难和充满荆棘的环境中站立起来的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像大石重压下顽强生长的生命奇迹,他竟然在难以生长的缝隙中长成思想的大树。在我从青年时代走向中年时代的二三十年中,我亲眼看到他的理论启蒙了许多正在寻找中的中国人,并看到他为中国这场社会转型开辟了道路。

    2010年05期 No.100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与当代价值

    赵士林;

    本文深入地分析了李泽厚美学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历史因缘与文化背景。指出当代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和八十年代掀起的美学热,作为突出的学术文化现象,各有不同的时代原因、问题意识和思想局限。李泽厚关于美本质问题的"客观社会论"在五六十年代崛起为一大美学流派,体现了其学术的创造性与哲学智慧,保证了美学大讨论的学术品质与理论水平,但也受到当时思想界整体状况的限制。思维对存在的苏式马克思主义的约束,不能不从根本上桎梏李泽厚美学建构的创造性。八十年代以来,李泽厚则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学术基础与理论构架,空前系统地展开了他的美学建构与文化学开拓,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2010年05期 No.100 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学术批评

  • 回应文艺学学术事件岂能如此“非学术化”——对詹明信、齐泽克、白露等82位国际知名学者关于“汪晖事件”公开信的学术批评

    郑惠生;

    由于82位国际知名学者联合签署的公开信所涉及到的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该信内容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失,所以,这里打算对其(中译文)进行学术性的批评。国际学者们的这封信不仅对中国学术界建立良好的学术秩序是有害的,而且除客观上施加压力外,丝毫也没有替清华大学分忧,明显表现出"重汪晖轻清华"的错误倾向。在这个国际团队中,竟还有诸如詹明信这样的国际顶级学者。他在这封"很没学术水平"的公开信上签字,表明一个学者不论他的学识有多渊博,也不论他的学术地位权威到什么程度,在学术问题上,只要他还不够冷静和审慎,他照样会失手,照样会丢丑。毋庸置疑的是,在至今还未解决的令国际学者们揪心的"汪著涉嫌剽窃事件"中,互联网和报纸的介入是高度积极的,而包括文艺学期刊在内的学术期刊则明显很不到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学术期刊中的文艺学批评缺失严重",也说明中国文艺学界和学术期刊界的"学术批评建设"任重道远。

    2010年05期 No.100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台湾六十年代

  • 台湾六十年代第二辑

    李娜;

    <正>【主持人语】今年7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同人论坛"亚洲文化论坛"邀请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的赵刚教授演讲,本次专辑的《重读陈映真》、《人不好绝望,也不可乱希望》由此而来。赵刚是社会学出身,1990年代初从美国回

    2010年05期 No.100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重读陈映真

    赵刚;

    <正>很高兴有机会来到社科院文学所做演讲。我误打误撞来到这里,原本听贺照田说是亚洲论坛同人的小范围讨论,我才敢答应的,但后来联系的时候,李娜又说这还是一个比较正式的讲座,但的确没想到这么正式,呵呵。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与先进。我来之前就感到很惶

    2010年05期 No.10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人不好绝望,但也不可乱希望——读陈映真的《一绿色之候鸟》

    赵刚;

    《一绿色之候鸟》是陈映真小说中高度难解的一篇,它在隐晦的寓言形式中包含着政治与思想的批判性。"一绿色之候鸟"不只是泛泛的希望,而有一个更具历史性的所指。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代表了196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的三种可能的主体状态和面对"未来"的方式。关于赵公的勾勒隐藏着对国民党统治的批判以及对知识分子精神与人格状态的悲叹;年轻的陈老师缺少主体性,一心只想生活在远方来日,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低调的季公是小说的核心角色,承载了作者关于出路的探索。

    2010年05期 No.100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新视野

  • 殖民现代性认知中的情感经验

    计璧瑞;

    探讨殖民时期台湾的被殖民者在殖民现代性认知中情感经验的作用,试图寻找同一时期被殖民者形成截然不同的现代性认知,以及文化抗体强弱和形式差异的情感因素,这种尝试可能仍然不能确切说明这些情感经验的成因,但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从"凝固的形式"或明确的范畴之外寻求别一种说法。殖民统治引发的"痛感"和"快感"体验在文学文本中有着较为清晰的表述,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含混、"中性"的情感表现。情感经验具有不确定性,不能简单地将情感和意识完全等同。

    2010年05期 No.100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加华文学研究

  • 用“他们”的眼睛看“我们”——读曾晓文的《遣送》

    吴华;

    《白日飘行》和《遣送》是加拿大华裔作家曾晓文"得克萨斯故事系列"中的姊妹篇。两部小说都讲述了华裔女性遭人陷害,蒙受囹圄之冤的故事,控诉主题使它们成为"典型"的离散文学作品。正因主题相似,《白日飘行》和《遣送》的不同才更引人注意。曾晓文在《遣送》中采用了和《白日飘行》迥然不同的叙事方式,赋予"似曾相识"的题材新鲜的效果和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叙述视角和故事发展、故事的场景和人物描写、人物的心理挖掘的关系展示作者是怎样通过叙述视角的选择为《遣送》的题材内容灌注新鲜感,颠覆离散文学中司空见惯的控诉主题的叙事定式,给控诉主题增添新的意义。

    2010年05期 No.100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人性、兽性和族性的战争:读陈河的《沙捞越战事》

    徐学清;

    本文旨在解读长篇小说《沙捞越战事》,重在分析小说的后现代性和世界性,以及小说对人性,兽性和族性之间关系的表达。

    2010年05期 No.100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由离散到聚拢,从解扣到织锦——加拿大华裔作家英文创作的主题演变

    马佳;

    离散,不仅是指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华人离乡背井的金山淘金,也是指早期排斥华人的歧视背景下,加拿大华人和大陆亲人的被迫间离和散失;聚合,既是废除排华法后亲朋家族的北国团聚,也是华裔的身份认同和多元文化宽松条件下,华人对加拿大社会核心价值的趋近。因此,由离散的追溯和控诉过渡到聚拢的追求和实现,大量出现在直接或间接亲历这一历史过程的英文华裔作家的笔下。50年代以后,以废除排华法等事件为标志,加拿大主流社会开始回归理性,逐步以健康、宽容的心态看待各族裔间的共存和双赢,但种族歧视的幽灵依然挥之不去,使年轻一代华裔在试图摆脱中国情结,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屡遭磕绊,伤痕累累;他们无法漂白的痛苦,直接造成了出生加国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英文华裔作家的解扣欲望:他们以各种方式试图揭开身世之谜,解开族裔文化之结,以舒缓内心的煎熬,平衡失落的心态,找到稳定归宿的根基。而世纪之交的新晋英文华裔作家,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或者故意背离中国文化,寻求新的精神坐标,或者以浪漫的回眸将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和神怪仙狐小说杂糅进颠覆时空,联通古今的想象中,编出中国底色的斑斓织锦。总之,主题的演变,印证了华裔作家英文创作走出祖辈父辈阴影,拆除中国城的围城,以多元社会普遍接受的英文为便捷载体,以中国元素为经脉,建构起族裔、社群乃至真个社会之间精神交流、心灵交汇的情感通道,而成为加拿大文学之树上的一根茁壮成长的新枝,改写着加拿大文学的版图。

    2010年05期 No.100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