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特稿

高行健专辑

  • 十年辛苦不寻常——高行健获奖十周年感言

    刘再复;

    高行健除了用法语写作三个剧本之外,其他十五个剧本和长、短篇小说以及散文、诗歌、理论文章均是华语写作。因此,他是华文文学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代作家。高行健除了具有双语写作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特点是全方位创作。他不仅是一个小说家、戏剧作家,而且是个导演和画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八十年代初就以《小说技巧初探》一书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这之后他又不断地进行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探索,先后出版了《没有主义》、《另一种美学》、《论创作》、《论戏剧》等多部文学艺术论著。这些论著既有自己的创作经验,又有对于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很值得华文作家借鉴。因此,本刊特制作《高行健文论专辑》,以供大家参阅。高行健的华语作品已翻译成三十七种文字,影响极为广泛,对此重要的文学艺术存在我们应当认真面对。

    2010年06期 No.101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文学的见证——对真实的追求

    高行健;

    <正>(2001年应邀在瑞典学院举办的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大庆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今天要讨论的题目是文学与见证。如果说文学是人生存的见证,在座的想必都不会反对。而真实与否,对作为人之生存的见证的文学来说,是一个起码的判断,想必大家也都会

    2010年06期 No.101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作家的位置——台湾大学系列讲座之一

    高行健;

    <正>(主持人加注:《作家的位置》是作者应台湾大学邀请所作的一系列关于文学、戏剧、美学讲座的第一讲。第二讲《小说的艺术》,第三讲《戏剧的可能》,第四讲《艺术家的美学》。作者当时身体尚未康复,不便远行,用录影的方式

    2010年06期 No.101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艺术家的美学——台湾大学系列讲座之四

    高行健;

    <正>这里说的艺术家的美学,是相对哲学家的美学而言,其实,美学从来是哲学家的事情,从古希腊哲学起,美学就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美学堂堂正正成为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

    2010年06期 No.101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当代世界精神价值创造中的天才异象

    刘再复;

    高行健是在我的同一代人中出现的一个天才,一种精神价值创造的"异象",一种超越时代的"个案"。他扎根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作出卓越贡献;又超中国文化,创造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化新成果;他立足文学创作,创造出长篇小说的独一无二的新文体;又超越文学创作,赢得戏剧试验、绘画试验、电影试验、艺术理论探索等全方位的成功,从而为当代人类智慧活力作了有力的证明。他全方位艺术试验背后的哲学思考与思想成就:既有现代感,又冲破"现代性"教条。通过文学艺术语言表达,实现了对三大时髦思潮的超越,成为另类思想家的先锋。

    2010年06期 No.10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走出二十世纪——高行健《论创作》序

    刘再复;

    <正>一2002年6月8日,高行健参加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由美国国际终身成就学院主办的"世界高峰会议",并接受由该学院颁发的金盘奖。与高行健同时获奖的有美国的前总统克林

    2010年06期 No.101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试验着是美丽的——论高行健

    杨晓文;

    外语专业出身是高氏能意识到汉语同西方语言在语言结构上的许多差异之契机,是不同于大陆作家(特别是他说的"新一代的作者")的独特之处;他的感性的艺术,《灵山》的立体结构、综合效应,其文学、戏剧创作道路和具体作品表明:试验性促成了高行健文学的前卫性,铸就了高行健戏剧的先锋性;试验着,是高行健文学的特质,是高行健艺术的精髓。

    2010年06期 No.101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高行健研究丛书》总序

    刘再复;潘耀明;

    <正>我们决定组织和编辑《高行健研究丛书》,基于以下三点基本认识:(一)高行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重要的并不在于这顶桂冠,而在于高行健确实在小说、戏剧、绘画、电影、美学和思想诸多领域成就卓越。他的文学作品已翻

    2010年06期 No.101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高行健近十年著作年表及获奖项目

    刘再复;

    <正>2000年澳大利亚和美国哈普克林出版社(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先后出版《灵山》英译本,译者MabelLee教授。法国黎明出版社出版《一个人的圣经》法译本,Noel Dutrait教授和Liliane Dutrait合译。瑞典大西洋出版社(Editions Atlantis)出版《一个人的圣经》瑞典文版,译者马悦然院士。

    2010年06期 No.101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笔谈

  • 论《汉语新文学通史》的学术创新

    汪应果;

    <正>我研究过海外华文文学,还招收过这方面的博士生。对于这个学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研究和教学之余,我总强烈地感觉到,将海外华文文学排斥在中国文学之外,实在是一件很别扭的事情,因为它一脉相承的仍然是中国文

    2010年06期 No.101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新概念 新框架 新诠释

    古清远;

    <正>中国新文学史编撰著述在当今可谓是汗牛充栋,但有新意的著作如沙漠中的清泉那样难觅。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最近主编的上、下卷《汉语新文学通史》(广东人民出

    2010年06期 No.101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以“自己的话”来书写“现代的”汉语文学史

    赵凌河;

    <正>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版本很多。1949年前有王哲甫的《新文学运动史》、阿英的《新文学运动史资料》、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等许多种。建国后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蔡仪的《新文学史纲要》、唐弢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钱

    2010年06期 No.101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学术新人奖专辑

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