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特稿

  • 创造中国的现代化自式——关于“国学现代意义”的答卷

    刘再复;

    <正>母校厦门大学诞辰九十周年之际,陈支平教授主持的国学院举办"国学高峰论坛",主题"国学的现代意义"。尽管我对"国学"概念一直有所保留,但为了向母校表示敬意,还是欣然遵命作文,提交一份答卷。全文如下:1963年我于母校毕业后,从南方走向北方,然后从东方走向西方。纵横之后,便在心中形成一个自设的"十字架",其纵向是祖国的古今文化,其横向是世界的东西文化。无论走到哪个天涯海角,我都守持一个信念:作为一个长江黄河所养育的中华之子,要从"根"上爱中国。所谓"根",就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之"魂",不是文化之"形"。从根上爱中国,就是从文化

    2011年02期 No.10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欧华文学研究

  • 披荆斩棘,从无到有——析谈半世纪来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

    赵淑侠;

    二十世纪的下半期,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国情的的变动,呈现渐进性的向外扩张,自1960年代初台湾留美青年寄回台湾发表的"留学生文艺"开始,海外华文作家群不断成长,人众笔多,是一股强大的文学洪流。今天的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越过国境,板块被冲散后的重新组合,而成了世界性的一种新文类。1991年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在巴黎成立,使有点冷清的欧华文坛逐渐兴盛起来,并与别洲的华文作家接轨,希望有华人处就有华文文学,而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营造了一片园地,有效地提携后进、培植新秀。

    2011年02期 No.103 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欧华作家作品与主流社会——德语地区重要作家作品初探

    车慧文;

    海外华人学者与知识分子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中,思想与创作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国",简单说是建立在儒家传统哲学架构上,融合了中西文化、并跨越时空的新人文群体。从七本欧华文学作品出版时间的纵线走向,可以瞥见从五四时期至今重要的欧华及德华作者书写的内容题材、追求的理想和价值与在主流社会引起的反响,看到一介小民特别是女性作者勇敢奋斗的成果,不但在人身自由、社会解放与男女平等方面成绩斐然,课题更扩展到保护生态、社会平等、包容并扶助弱势族群、关怀与融入客居地主流社会等方面。

    2011年02期 No.103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 欧华纸媒的发展前景

    谢盛友;

    欧华纸媒是欧洲华文文学的载体,欧洲"上架"中文纸媒不会很快走向衰落,期刊将不注重新闻报导,而越来越注重"每期专题"的深度分析,慢慢过渡到"一期一书"。

    2011年02期 No.103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洛夫研究

  • 汉语新文学中的洛夫诗歌

    程光炜;

    在一个历史断裂的大背景下,充满汉语语言芳香的洛夫的诗歌作品,以它独有的方式在潜在的意义上将分裂了的"汉语表达"聚拢在一起,在历史铁幕的重压下恢复了汉语对于两岸四地人民文化认知的"整体性"。

    2011年02期 No.10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性别、乡愁与洛夫诗歌的男性气质美

    荒林;

    从洛夫的爱情诗歌《因为风的缘故》入手,讨论洛夫诗歌的具象与意象构成"魔法",探讨表面上与性别问题无关的洛夫诗歌所特有的男性经验和乡愁的关系,可感受到诗魔在几十年诗歌创作中进行现代男性气质建构的魔力。

    2011年02期 No.103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洛夫诗歌在中国大陆的引介与传播

    张志国;

    洛夫诗歌在中国大陆的传播,既与台湾诗歌的整体传播保持时间同步性,但也显现出接受程度的个体差异性。这种接受上的差异,受制于大陆特定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诗歌审美标准、诗歌传播者的偏好与阐释。然而,能否认同并且呈现中华文化审美视境,是大陆接受或抵触台湾诗歌尤其是现代主义诗歌潜在的支配心态。洛夫诗歌在中国大陆的接受历程,从边缘到中心,不但反映而且参与调整着大陆诗坛的审美评价体系,对汉语新诗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011年02期 No.103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哈金专辑_主持人语

  • 在他乡写作的异数与艺术

    单德兴;

    <正>如果说作家哈金是异数,本书则是异数的异数,然而追根究底,这些又与他的文学艺术密切相关。哈金本名金雪飞,名闻遐迩的中文笔名"哈金",其实翻译自英文笔名"Ha Jin",其中"哈"来自他上大学的城市哈尔滨,"金"则是他的本姓,英文也维持如此,但直译为"哈金"时,"金"却成了他的名。此一事例多少预言/寓言了身为以非母语在他乡写作而扬名国际的他,在面对身分认同、传统以及翻译时的复杂性。

    2011年02期 No.103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哈金专辑

  • 历史事件中的个人故事——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的演讲

    哈金;

    <正>单德兴(以下简称"单"):各位海内外的朋友好,欢迎参加这场盛会。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能邀请到哈金先生来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发表演讲。平常欧美所的演讲都安排在对面的会议室,今天则特别准备了这个大会议厅,因为我们知道哈金先生的演讲会吸引很多人。这几天大家从媒体上知道哈金先生来台参加2010年台北国际书展的消息,而我在去年知道他要来台北之后就积极联系,邀请他到中研院发表演讲,因此要感谢他接受我们的邀请,促

    2011年02期 No.103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 哈金的战争书写:以《战废品》为例

    张琼惠;

    《战废品》描绘韩战及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文化资产的得失,关注的焦点则是检视西方文化对东方社会的冲击与利弊。哈金的视角是跨国的,他以超越国家界线的观察,描述烽火下的苦难,而身历其中的不仅只是他人、也是他自己。《战废品》是他第一次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撰写的作品,一部融合小说与自传体回忆录的文本,呈现出了暧昧的跨国连结。

    2011年02期 No.103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论哈金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主题

    周聚群;

    哈金在美国用英语写作了许多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题材小说,这些小说展示了"文革"期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揭露普通民众身上潜藏的国民劣根性上用力甚大,塑造并深刻剖析了背负着"精神奴役的创伤"的众多人物;而且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中表现这些民族根性,在海外华文/华文小说中具有特异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2011年02期 No.103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台湾文学研究

  • 双重视域互为镜像——龙应台《人在欧洲》的跨文化解读

    钟希明;

    《人在欧洲》是台湾作家龙应台旅居瑞士期间的"跨域"书写。双重视域互为镜像是其文本最显著的特征。双重视域既是作者在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本土与母土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观察这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视角。在《人在欧洲》中,作者一方面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观察欧洲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则以欧洲为参照系反观台湾社会现实;在对他者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同时,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反思,二者互为镜像。双重视域既是一种外在视域,同时也是一种内在视域,其意识形态视点的选择与作家的自由主义身位具有同构关系,它是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表征。

    2011年02期 No.103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 神圣之书:多主题变奏下的建构与解构——评朱天文的小说《巫言》

    陈建芳;

    2008年,朱天文为文坛奉献出了一部"熬炼七年,终成形魄"的长篇《巫言》,这的确又是一次"写作的奢靡实践",因为这距离她的上一部长篇《荒人手记》已是漫长的十四年,同时,这也是一次阅读的奢靡实践,因为读者面对的将是一个从时间和精力上均不免奢侈的阅读过程。本文试图通过主题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解读小说文本复杂的精神世界。

    2011年02期 No.103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文化交流

华文文学教学研究

  • 论华文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架构的内在楔入

    朱崇科;

    很多时候,区域华文文学不仅是对大陆文学的补偿和鉴照,而且同时也可能是对自我的另一种丰富,如果缺乏这种比较文学意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残缺的自我,也是对自我超越追求的一种固步自封。

    2011年02期 No.103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图像时代的海外华文文学教学

    陈涵平;

    在图像时代,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很有必要和图像结合起来,其依据在于:1、在课时少、作品多的前提下图像因自身的形象性和全息性而呈现出独特的认知优势,2、在图像社会和网络环境中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对图像材料更易产生认知兴趣,3、在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中相对薄弱、生活阅历中相对陌生的海外华文文学更需要图像资源作为教学的辅助和兴趣的导引。当前,海外华文文学教学的图像资源较为丰富,其中成为热门话题的也不在少数。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应注意以下策略:1、要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典型而恰当的图像资料,2、要实现文学文本与图像材料的优势互补,3、要始终重视文学性的挖掘与引导。

    2011年02期 No.103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