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叶维廉专辑

  • 主持人语

    张志国;

    <正>本期专辑有幸约来了叶维廉教授的两篇重要文章:《遥远与贴近:翻译庞德的一些理论问题》与《史蒂文斯诗中的"物自性"》。翻译是叶维廉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的重要的生发源。叶维廉曾在《翻译:神思的机遇》一文里,追忆翻译与创作互玩互补、相峙相成的情况。例如通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诗人的诗歌翻译,叶维廉迅速越过感伤诗风而着力

    2011年03期 No.104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史蒂文斯诗中的“物自性”

    叶维廉;

    "道家美学"讲求任万物不受干预地、不受侵扰地自然自化的兴现,其含义是肯定物之为物的本然本样,肯定物的自性。美国在哲学、美学方面从超越到"物自性"的转变是复杂而多线的。追寻史蒂文斯诗里的蜕变,可以发现史蒂文斯是显著的"没有信仰的诗人",他大部分的诗,都是一种有关信仰的冥思和新的存在理由的寻索,仿佛是一首庞大的"论诗艺"的诗,寻索和肯定地面上的世界,肯定物之为物自身具足这个事实。

    2011年03期 No.104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遥远与贴近:翻译庞德的一些理论问题

    叶维廉;

    本文试图凸显近年翻译庞德《诗章》所经验的一些理论问题。《诗章》里涌溢着一层又一层的神话,不同的文化,历史,一时不知如何去将之驯服,或者不应该将之驯服,这些层次传意的交织网是如此的复杂,仿佛无法在中国文化意符网络里找到比对的表意策略。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庞德在英文文本里加插了很多中文字,在英文的文本里,中文字是一个异质的符号,有待解释的符号,是现代诗里的一种"异化"的效果,是一种先惊后觉的效果,但他们在翻译成中文的文本里语锋便完全失去。此外,《诗章》全长800页,注解800余页,这也都是我却步的原因。

    2011年03期 No.104 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中学西渐与叶维廉论“道家美学海外影响”

    石了英;

    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有着特殊的敏锐感受与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华裔学者叶维廉便是这一领域的较早开拓者并至今仍耕耘不息的一位。他以诗人兼学者的双重身份,双语优势,积极探讨了道家美学对英美现代诗的影响这一比较诗学的课题。揭示出其的关注视点与阐释方法,对于道家美学世界意义的彰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1年03期 No.104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丰茂的生长与整体研究的缺失——叶维廉研究述评

    张志国;

    叶维廉在诗歌及散文创作、中英文学互译、诗学批评等多重领域著述丰厚。港台及海外研究者在1980年代前往往采取"分而论之"的策略,1980年代末及1990年代以来"合而论之"的研究逐渐呈现,表现为从"放逐"现象的文化学视角出发综论叶氏的诗歌创作、从诗学与诗歌的密切关系出发评论叶氏诗歌的衍变,以及围绕叶氏的纯诗理论,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追溯其理论对传统的继承及对现代诗学的建构意义。大陆学界虽然很早引介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理论,但由于其著述在大陆的引介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使得研究者难以把握其著述的内在理路和整体风貌。2002年伴随《叶维廉文集》(9卷)的出版,大陆掀起了对其著述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但由于高校的学科建制,大陆学界在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研究领域虽卓有成绩,但欠缺将其创作、翻译及诗学批评进行整合性研究的专著。

    2011年03期 No.104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诗人?学者?还是诗人!——与叶维廉先生谈话录

    张生;叶维廉;

    <正>一、关于爱荷华大学的写作班张生(下简称张):叶老师,好。先从我对你的一个误解谈起。以前在我国内的时候,看过你的简历,总觉得有点怪,因为,你在简历中说自己1964年曾获得爱荷华大学的美术硕士,我当时还以为你是学艺术出身的,见了你才知道,这个美术硕士原来是Master of Fine arts的意思,也就是现在我们国内所说的文学创作硕士。目前,这个类型的学位对国内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因为你可能不知道,

    2011年03期 No.104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在异域的主人翁——叶维廉先生散记

    秦立彦;

    <正>"远隔重洋",人们常常只是这么一说。现在,我这个学生和叶老师之间,可真隔着一个茫茫的太平洋了。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朋友们常常望着太平洋上辉煌的落日,指点着西边的天际,说对岸就是中国,在加州降落的太阳正在中国升起。如今,当我写着关于叶老师的文章时,叶老师一定正在大马镇熟睡。乐海涯、大马镇,是叶老师为加州的La Jolla、Del Mar特

    2011年03期 No.104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两则关于叶维廉的书评

    时龚;李雷;约瑟夫·艾伦;玛莎·瓦格纳;

    <正>一《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现代中国诗选1930-1950》,叶维廉编译,纽约加兰出版公司1992年版。叶维廉编译的现代中国诗集(新诗)《防空洞里的抒情诗》(Lyrics from Shelters)是诸多近来把注意力转向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之一。这种关注在很大程度上由1980年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的先锋的朦胧诗引起(本刊曾回顾了那些研究中的一部分;参见例如WLT66:3,第579页)。叶这本书的焦点稍有不同,因

    2011年03期 No.104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痖弦研究

  • 痖弦诗歌艺术论

    沈奇;

    对存在的开放和对语言的再造之双重深入,构成痖弦诗歌的基本品质,也由此奠定了他在整个中国新诗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就整个近百年中国新诗历史而言,痖弦是为数不多的几位经得起时间考验与理论质疑的、真正到位的现代主义代表诗人之一。他在为揭示一个族群的文化放逐中,同时昭示了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放逐;他在为一个个失乡的个体生命做精神塑像时,也同时塑造了一个失乡时代的影像;他在为昨天的历史定义时,也定义了今天的现实。而痖弦诗歌艺术中的许多特质,包括对口语的运用与对叙述性语言的再造、浓缩意象与重构非意象成分、卓然独步的戏剧性效果与张力效应、趋近完美的形式感等,于今天的现代汉诗之理论与实践,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性和影响力。

    2011年03期 No.104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痖弦诗歌的异国想象

    梁燕丽;

    痖弦的诗集《深渊》卷四《断柱集》,以历史意识和世界意识,以阔大雄奇而又尖新细腻的手笔,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异质文化的想象图景:如巴比伦是一幅诗的清明上河图,希腊和罗马大意象与小意象相得益彰,巴黎和伦敦强烈的对比与反讽,芝加哥是科学时代的诗歌想象,印度是圣雄甘地的印度。诗歌创造出一个个想象的艺术世界,传达出的是一个中国诗人悠远深邃的心灵、胸襟和智慧。

    2011年03期 No.104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罗愁绮恨话南洋——李天葆和他的“天葆”遗事

    王德威;

    在广义的马华文学的范畴里,李天葆占据了一个微妙的位置。他下笔老练细致,故事恒常以女性为重心,作为"南洋的"张派执意复他的古、愁他的乡,没有黄锦树式的身份认同和语言焦虑,也毫无"破"中文的意图。他不事民族或种族大义,对任何标榜马华地方色彩、国族风貌的题材尤其敬而远之。与其说他所承继的叙事传统是五四新文艺的海外版,不如说他是借着新文艺的招牌偷渡了鸳鸯蝴蝶派。李天葆其实是以他自己的方法和主流马华以及主流中国文学展开对话,堪称当代后遗民梯队里的马华特例。

    2011年03期 No.104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山蛭变形记——阅读许通元《埋葬山蛭》的挑战与震撼

    王润华;

    许通元的《埋葬山蛭》打破微型小说的规范,还原原始神话面貌的"模糊美学",揭示了许多边界现象。小说中的人称叙事纷繁复杂,人物"众声喧哗",形成一个庞大的"对话场",充满了反讽的、矛盾的语言。

    2011年03期 No.104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越华文学三十五年

    谢振煜;

    越华文学如果以越南统一作分水岭的话,这35年只出版了20多部著作,加上在报刊刊登的作品,在量上远少于前35年。越华无职业作家,因为报刊刊登作品多所限制,除西贡解放日报、周刊发稿费外,其它刊物均无稿酬,作家无以为生。作品刊登限制,一是只有一份日报、寥寥几份杂志,园地有限;二是报刊门户之见严重。

    2011年03期 No.104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两岸文学比较研究

  • 当代台湾小城小说的谱系——兼与大陆小城小说的比较

    赵冬梅;

    小城小说是两岸现当代文学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文学现象,而在与大陆小城小说的比较中,尤能突显出当代台湾小城小说的独特性,这体现在异于大陆的小城小说的作家构成;也体现在台湾小城小说的写作与描写时间主要集中于1960—1980年代,且大多数作品共有一组"今与昔、现代与传统、都市与乡土"对比的二元模式,而后者又与1960—1980年代这一社会转型完成前后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此外,与众声喧哗的世纪之交的台湾文坛相比,与大陆新时期之后绵延不断、蔚为大观的小城写作相比,同时也与台湾1990年代之前的小城写作相比,1990年代之后台湾小城小说的写作便显得落寞与后继乏人,其中的原因,与此一时期都市化的快速发展或全岛都市化的形成、以及"新人类"作家的创作题材和技巧等都不无关系。

    2011年03期 No.104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生成、繁荣与变迁——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陆与台湾乡土文学

    罗关德;

    本文从文化学和世界文学的视角立论,通过对二十世纪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发生学意义上的追溯,探讨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的产生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认为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无论是在理论内涵上,还是在时间的发生以及空间的位移上都与中国现代化有着同步关系。以鲁迅为前导的20世纪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乡土小说,实质上都是一种以乡村或特定地域为背景,以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价值情感为主要抒写内容的文化小说,其主题具有现代化境遇中知识分子寻找文化精神故乡的独特意蕴。

    2011年03期 No.104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欧华文学研究

  • 近二十年中国大陆欧洲华文文学研究综述——兼论欧华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

    刘云;

    近二十年来国内欧洲华文文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研究对象局限性较大,难以反映欧洲华文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其次,研究角度狭窄,研究方法单一。再次,存在文本研究的"泛文化"化和对作品的过度阐释。从拉斯韦尔传播学"5W"模式出发,对欧洲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三个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欧华文学作家队伍创作实力相对较弱,知名作家较少,作品内容和形式较为保守,作品流通渠道狭窄都极大地影响了欧华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效果,这是其不被大多数读者认识的主要原因。

    2011年03期 No.104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从关注妇女命运到对人类灵魂的关怀——论林湄的小说创作

    戴翊;

    林湄的作品是她的人生求索的结晶,是她心路历程的最好展示。她的重要作品的主人公具有历史时代的某种代表意义,她对于"人"的感性体验和综合思考,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对读者有着启示和参照价值。她早期的大量作品揭示了时代在妇女问题上的本质特征,是对摧残女性、不把女性当人的腐朽心理、观念的严厉抨击,是对女性寻求自我解放、自我实现所付出的带着血泪的卓绝努力的礼赞,也包含着对女性自身弱点和误区的剖析。而发表于2004年的长篇小说《天望》则跨越了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优劣作比较的惯常做法,站在精神拯救的高度,对人类精神走向的误区做反思和探讨。

    2011年03期 No.104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文本调查

  • 英雄人物市俗化的历程——论当代中国中短篇军事小说获奖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现象

    舒允中;

    从一组发表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获奖或得到好评的中短篇军事小说作品,可看出人性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的种种可能性和困境。为了表明真正的英雄并非时时处处都必须用严格的政治和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生活,一些作家在八十年代初开始通过描写模范人物的个人特点来丰富军队英雄人物的形象。这些作家力图缩短自己笔下的英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物之间的距离。这些变化显示了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现象,即官方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步减弱了对文化活动包括军事文学的控制。

    2011年03期 No.104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暨大举行“新闻与文学的关系——曾敏之创作谈”

    李培培;

    <正>2011年5月8日,"新闻与文学的关系——曾敏之创作谈"在暨南大学文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曾敏之评传——敢遣春温上笔端》新书发布会和曾敏之创作座谈会两部分组成。《曾敏之评传》一书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陆士清先生撰写,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4月出版。该书详细地描述了香港作家联会创

    2011年03期 No.104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 李泽厚入选《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

    贾晋华;

    <正>李泽厚曾经说,他希望中国理论不仅"走向世界",而且真正"走进世界"。继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之后,李泽厚入选《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获得与世界古今第一流哲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相提并论的高度评价,这些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及批评"走进世界"的重大业绩,成为华夏学人的骄傲。

    2011年03期 No.104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