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单德兴专辑

  • 代表/再现知识分子:萨义德之个案研究

    单德兴;

    代表/再现(representation)与知识分子为萨义德长期关怀的议题,本文根据《知识分子论》等著作依序讨论知识分子的范围与形成,反对狭隘的国族论与本土论,流亡者的处境与况味,专业之不足、业余之有利,坚持原则与批判意识、向权势说真话,世俗的批评之意义。萨义德对于知识分子的代表/再现,其实更代表/再现了身为知识分子的萨义德本人。

    2011年05期 No.106 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萨义德在台湾

    单德兴;

    本文从中文世界的立场出发,根据萨义德有关"理论之旅行"的理念,以译者、学者以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呈现本世纪初萨义德在台湾翻译、流传与接受的情形,相当程度反映了萨义德作品最初进入中文世界的情境及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文中评介了萨义德若干重要观念,如理论旅行,代表/再现,开始,反本质论,世俗的批评,从属关系与认属关系,现世性,混杂性,文化与帝国主义,地理,抗拒,后殖民主义,反后现代主义,批评,知识分子等,并且试图将这些观念连结上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2011年05期 No.106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欧阳昱专辑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探索“存在的遗忘”:浪子、橡胶树、榴莲、铁船、鱼尾狮——新加坡的移民、后殖民、边缘、魔幻写实、多元文化的书写与世界文学

    王润华;

    很多西方在殖民地的白人作家,却发展出一种所谓殖民地文学,故意简化或丑化殖民的他者及其社会。新华文文学一向拒绝海德格所说的"存在的遗忘",不停探索南洋华人及其他族群与当地社会种种不同面向的书写,努力颠覆当时英国殖民主义在当地的发展的殖民文学,东南亚华文作家重新建构本土文学传统,重新想象,除了重置语言,创造一套适合本土生活的话语,也要重置文本,才能表达本土文化经验,把西方与中国文学中没有或不重视的边缘性、交杂性的经验与主题,跨越种族、文化甚至地域的东西写进作品中。

    2011年05期 No.106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生命体验与学院知识的协奏曲——马华旅台作家钟怡雯的散文世界

    金进;

    自1988年离开马来西亚赴台湾求学,到目前成为台湾学院派作家的重要一员,钟怡雯的成长道路颇让人感兴趣,而记录其成长历程和精神轨迹的七部散文集,更是让人想从互文的角度去了解其成长的精神历程。大马的原乡书写、台湾的学院生活是钟怡雯散文的主要内容,而其创作的精神导师莫言、巴赫金的创作理念和文学精神,更是保持着对钟怡雯持久的影响力,甚至在很多时候都成为钟怡雯创作中直接借用的资源。如何从学院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去经营自己的文学世界,是钟怡雯,同时也是我们学界需要整理和归纳的内容。

    2011年05期 No.106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美华文学研究

  •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综论

    肖画;

    本文从期待视野、想象共同体、种族与性别、心理分析四个角度,选取笔者认为各自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论析自1970年代以来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学界的研究脉络,探讨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学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多有借镜之处,其中的洞见与不见也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2011年05期 No.106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从散文集《一方阳光》看王鼎钧与兰陵

    刘红林;

    一个外乡人要了解本地,自然要通过亲历或者读书看报观影视,了解本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人物特产,等等,这些,王鼎钧散文用高超的文学手段,形象化地告诉了读者,至少是1949年以前的上述内容。但同时,外乡人也会从本地的杰出儿女身上领悟本地民众的文化修养、风骨才情。正因为如此,王鼎钧本人及他的文学创作本身,典范一般地向世人展示出兰陵的不同凡响。

    2011年05期 No.106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台湾文学研究

  • 六○年代初台湾岛屿上的精神史一页——读陈映真《凄惨的无言的嘴》

    赵刚;

    藉由一个即将出院的青年精神病人"我"的经历,陈映真1964年的小说《凄惨的无言的嘴》书写了60年代初台湾的精神史(或不妨说是精神病史)的一页,纪录了在全球冷战、两岸分断体制、与国民党统治之下,岛屿上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无根、苦闷、虚无,乃至荒芜;作者也同时批判了已蔚为时风的"留学热"。陈映真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那些认真寻找精神出路的青年的下场可能是进入精神病院,精神上布满伤口,惊悚地对照于那被谋杀的雏妓女体上的"凄惨的无言的嘴"。无论是西泽身上的刀伤、雏妓尸身上的伤口,或是因失路而抑郁而疯狂的人的嘴巴,皆是古今"凄惨的无言的嘴",无言地控诉着一个失道悖德残仁贼义的时代。

    2011年05期 No.106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近代台湾黎明的呼唤——张深切文学文化活动之探讨

    杨红英;

    张深切是台湾近代一位兼具思考能力与行动热情、深富民族意识的政治、文化活动家。从同化梦的破碎可以探讨他民族意识觉醒之路,从他跨越台湾、日本、大陆的政治、文化活动轨迹可以探讨台湾近代知识者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反思东亚近代关系的精神历程及历史、文化意义。

    2011年05期 No.106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理论前沿

  • “曾点气象”与儒家的“乐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维度

    徐碧辉;

    通过阐释"曾点气象"的内涵考察中国人的"乐活"精神,可以发现,"曾点气象"的实质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的形上超越,追求一种真正自由的精神境界。本文还结合《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对《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乐活"精神和人生艺术化精神作了细致的分析梳理。

    2011年05期 No.106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海外华人文学回返中国传播现象初论

    李诠林;

    进入新世纪以来,众多的海外华人作家的文学作品从其创作地流返其祖籍地中国,以文学类书籍、改编影视剧、游记类宣传册、教科书课文篇目等多种方式在中国传播,受众面较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此类的海外华人文学回返中国传播现象,可以从"隔"与"不隔"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以文学人类学结合传播学和"跨国主义"的方法挖掘其创作的内在基因及其回返祖籍国传播流行的动因,在全球化的语境里去探究其文化的定位以及"流散"与"回归"之间的角力与张力。

    2011年05期 No.106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女性文本研究

  • 韩素音的诗篇第98章和中国的“人民新民主”

    马利安·高利克;袁广涛;

    <正>本文以韩素音1917年的小说《瑰宝》(AMany Splendoured Thing)为对象,分析其第三部分的第一章。这一章的开头《让大海咆哮吧》以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初始阶段为背景,创造性地模仿了《圣经旧约》中的诗篇第98章。诗篇第98章写成于公元前521的之后几年,在犹太新

    2011年05期 No.106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另一个“娜拉”?——论张爱玲小说中的“问题少女”

    王艳芳;

    张爱玲小说中的"问题少女"是指在成长过程中过多地表现出逆向、另类、反叛等与男权社会规范中乖巧柔顺的女孩不甚吻合的类型和状貌的古怪女孩。她们追求自由、反抗家庭、无父无母、命运颠踬,"问题少女"的书写不仅贯穿了张爱玲几乎所有的作品,而且前后照应,间有穿插,形成了有意味的人物谱系,成为其一生飘零、自我封闭的命运映像。由"问题少女"到"谁是娜拉"的辩解剖析了张爱玲与五四文学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反思中国女性解放之路,女性除了克服社会的传统因袭,家庭的桎梏束缚之外,还要更多地剜除自身的人性弱点和性别劣根。

    2011年05期 No.106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张翎小说中的圆缺母题叙述——以《盲约》中的五篇小说为例

    罗庆铭;

    加拿大的张翎是一位将乡土与异域巧妙地融合在自己作品中的海外移民作家,她的小说蕴含了大量的生命圆缺母题,她对生命圆缺母题的阐释有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叙述角度,通过生命圆缺母题体现了她对人们追求个人精神家园的肯定。

    2011年05期 No.106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