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书美;赵娟;
华语语系研究是对处于中国和中国性边缘的各种华语文化和群体的研究,它是比较的、跨国族的,处处与时空的具体性紧密相关。"离散中国人"这一提法并不恰当。离散有其终时,语言群体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华语语系"这一范畴可以更有效地指向世界各地不同的华语文学,以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汉语创作,让我们重新思考"源"和"流"的关系,并使多维批评成为可能。
2011年06期 No.107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何与怀;
建构华文文学世界应有地位,就应该支持并推动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但是当今世界各地华人的发展之道,也是世界华文文学发展之道;发展世界华文文学需要处理好它与中国传统的关系,即不是单向回归而是多元升华。作家流亡处境、边缘性往往是其创意动力的泉源的观点;世界主义、普世价值理念应是世界华文文学的立足点,这有助于世界华文文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激发出"第三类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2011年06期 No.107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刘再复;
<正>5月28日,我在高行健学术讨论会上说,在我心目中有四个到六个高行健,四个高行健包括小说家高行健、戏剧家高行健、画家高行健和思想家(理论家)高行健。四个之外还有戏剧导演高行健和电影诗作者高行健。今天我要声明说,我比较熟悉的是思想家高行健和文学家高行健,而对于画家和戏剧家的高行健,我只是个
2011年06期 No.107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陆士清;
曾敏之是擅长文史杂文的作家,杂文随笔写作长达50多年,经历了初发、盛发和高峰期,著作等身。他眼观世情,笔展文心,鼓励进取,批评落后,以健笔报国为己任;他广采博取,题材繁富,纵横古今,表现出了古今融通的文史观;他巧于构思,手法灵活,结构紧凑,逻辑严密;他既有诗人的激情,又有学者的哲思,论人述事辩证分析,科学求实;他视野宏阔,气韵丰沛,风格沉雄;语言简炼、准确、精警、生动、甚至富丽。
2011年06期 No.107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陈辽;
《曾敏之评传》的亮点在于写出传主的"这一个",写出作为老作家、老报人、老学者的传主,在晚年仍具有"两新",即思想更新,事业创新。
2011年06期 No.107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钟晓毅;
《曾敏之评传》写作的成功亮点有三:理解力比想象力重要,见证历史与见证人性,审美的视野下生发出诗意的描摹。一部《曾敏之评传》,显示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精神,一种不卑不亢的学术骨格。
2011年06期 No.107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许文荣;
情感与形式在文学表现中具有微妙的关系,创作主体情感的内蕴或外显与强弱度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构不同的形式样态。这些形式样态反过来又丰富了文本内部的情感意蕴。以杜运燮较鲜为人知的南洋归乡纪游诗作为个案,一方面印证了不同的情感指数产生了相应的文本形式,并在这形式中寻找诗人的乡愁底蕴与土地感情,生发出杜运燮游刃在大陆与大马的双重经验与诗情。
2011年06期 No.107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廖冰凌;
中国南来学者许云樵一生以南洋研究闻名,很少人知道许氏对儿童研究也曾付出不少心力。除了编印过少年丛书外,他还担任战后马来亚首份发行的华文儿童文学杂志《马来亚少年》之主编。本文针对许云樵亲撰的中篇少年冒险小说《少年航海家》,探讨其时代命题和历史意义,尤其说明小说的写作背景、动机、故事的叙事结构、情节铺陈以及主题思想,除了与许氏长期钻研南洋文化的学术兴趣有关外,当中潜在的政治话语更呼应了马来亚40年代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而表现为建构理想新公民的集体愿望。
2011年06期 No.107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钦鸿;吴建;
鲁迅1927年曾应邀赴港作了题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刘前度曾参与接待并作了记录。奇巧的是,马来西亚也有一位老作家刘前度,在小说创作和翻译方面均有一定成就,并与郁达夫有过交往。这两位刘前度究竟有无关系,始终未能搞清。作者在香港和马来西亚友人的协助下,经过深入的研究探索,终于水落石出,从而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中马华文文学界的疑案。
2011年06期 No.107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梁丽芳;
19世纪中叶以来,来自岭南侨乡四邑一带(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到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开矿山建铁路,贡献良多。他们及其后来者,在带来金山梦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华文化。报刊等资料显示,他们承受节节上升的人头税和全面禁止华人入境(1923~1947)等系统性的歧视屈辱,经历抗战以及冷战时代与侨乡隔断(1949~1971)的痛苦,带着既遥远又浓烈的家国想象,积极地在有限的空间———唐人街———来参与阅书读报、吟诗作对、表演粤剧和白话剧等活动。他们的行动,颠覆了被认为目不识丁的偏见,有关的文献,印证了他们孤旅情怀寄托于文学活动的历史,并表现了多重角色和意义。
2011年06期 No.107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融融;
《一代飞鸿》的出版,标志着新移民文学走向成熟。反观新移民文学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创作风格等方面均与中国内陆文学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笔者从"历史在场"的演变、地域空间比照下的表述和前景堪忧下的建构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对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认识。
2011年06期 No.107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