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理论前沿

  • 从边缘走向主流——华美族文学的发展与前景

    赵淑敏;

    阐述以各该国家或地区为华文文学植根之土壤的概念,析说华美族文学的发展与前景,以纽约为抽样。

    2012年01期 No.108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与文明国家——梁启超对现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想

    张兴成;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想和国家观念最重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其思想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意义上的"文化主义"转向以西方民主和国家主义观念为基础的现代民族主义,最后再回到建立在"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中国"文明国家"论的过程,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和国家思想的基本形态。梁启超从知识和学理上阐发了现代中国应有的民族、国民素质和文化认同基础,尤其是对纠缠当下学界的诸多文化政治问题,如公民德性与现代国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西方现代性困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都极富创见。在梁启超看来,国民意识、公民的独立与自由,乃是现代国家的立国基础,如何在国家独立与公民的自由德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契合点,依然是梁启超那一代思想家留给我们的重要问题。

    2012年01期 No.108 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陈小眉专辑

  • 陈独秀影视五十年——政治戏剧、演绎史和再现的问题

    陈小眉;冯雪峰;

    《东方红》、《开天辟地》等五部"革命史诗"在体裁上包括了戏剧、电影和电视剧,在时间上跨越了从1964年到2001年的37年,在内容上都一定程度地涉及和探讨了陈独秀的人生故事。这些作品将陈独秀表现成反派角色或英雄角色,实质上是透露出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中隐含着的文化焦虑问题。

    2012年01期 No.108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被“误读”的西方现代主义——论朦胧诗运动

    陈小眉;冯雪峰;

    中国诗人和评论家们对庞德式现代主义诗学的"误读"行为,与西方对自身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甚至会让当事人大跌眼镜。而恰好是这些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种种"误读",构成并决定了1980年代中国的文学生产,特别是围绕朦胧诗的种种争论的展开方式与方向。

    2012年01期 No.108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理论话语、表演政治和中国经验——陈小眉教授学术评介

    冯雪峰;刘佳;

    本文以陈小眉的两本学术著作《西方主义》、《正角登场》和新书书稿《奠基伟人的回归》(暂定名)为基础,讨论了贯穿于迄今为止她学术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面相:个体经验与西方理论的对话以及对蕴含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政治性和戏剧性的强烈关注。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学术思考,陈小眉将革命和后革命中国的文学、文化乃至政治事件编织进了她的中国故事之中,并且不懈地向汉语和英文世界的读者们讲述这些不应被遗忘的社会历史和现象。

    2012年01期 No.108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严歌苓研究

  • 离散族裔的创伤与后记忆——评严歌苓的小说《扶桑》

    吕燕;

    美国华人作家严歌苓在小说《扶桑》中对女主人公扶桑在创伤性环境中的未创伤化描写以及英译本对扶桑形象的改写操控展示了美国离散族裔后记忆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小说的叙述者对扶桑故事的跨代接受和小说在西方的跨国接受揭示了美国华人移民所经历的从反华骚乱、排华法案等事件创伤到当前通过社会机构和话语霸权延续强化的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的隐性创伤的转变,以及多元文化主义和跨国主义时代背景下的复杂矛盾张力和接受的政治。

    2012年01期 No.108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少年的我”的残酷青春记忆——严歌苓及其“文革”题材小说

    钱虹;

    近年来,美籍华人女作家严歌苓在国内是越来越"走红"了。但人们关注得较多的,往往是她那些"虚构"型文本,如《扶桑》、《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等。本文则选取《灰舞鞋》等有关"文革"题材的"穗子的故事"系列小说,从作品与作者生活经历的重合度、小说的"自传"色彩、时代的印象写真、残酷的青春记忆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解读与剖析,并以此凸显严歌苓有关"文革"题材小说的"印象派"版本的价值。

    2012年01期 No.108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探访“浮城”——希尼尔作品的一种解读

    南治国;

    希尼尔是新加坡颇有才华的作家,在小说与诗歌中,作家以"浮城"代表了新加坡的现代文明发展的社会,来努力开拓和建设自己的艺术世界。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用自己的文学巨椽描画自己独特的文学"特区"的情形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有鲁迅文学世界中的"鲁镇"、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沈从文笔下的原初纯朴的"湘西"和张爱玲苍凉色调的"上海"等。在新马作家中,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文学想象来描画现代的新加坡及生活其间的新加坡人的,希尼尔也许当得上是第一人。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和微型小说,着力建构了"浮城"这一新华文学中的地域坐标和文学地貌。

    2012年01期 No.108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缅甸华文文学初论

    涂文晖;

    本文首先回顾了缅甸华文文学发展的艰难历程,指出缅甸华文文学的发展是伴随着缅甸华文报刊的兴衰而几度起落;其次分别介绍了缅华社团代表———朱波吟社,缅华代表作家:黄绰卿、陈尊法、许均铨,以及《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缅甸华文文学的特点;文章在结语部分联系现实指出了缅华文学所面临的后继乏人的危机,并初步介绍了有关人士对缅华文学出路的探讨,文章最后呼吁加强对缅华文学的关注。

    2012年01期 No.108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台湾文学研究

学术批评

  • 学者回应“文艺学学术事件”当遵循学术规范——对林毓生教授“汪晖涉嫌抄袭”意见的学术批评兼与李陀、王斑、陈晓明、王晓明诸位先生商榷

    郑惠生;

    诸如抄袭之类的不正学风在当前整个学界腐败中只是末流,而学界腐败又与政治腐败、经济腐败相勾连并以之为根基。故而,仅仅惩治一些学术不端者,对于中国大陆"不正学风"的"改正",只能是杯水车薪。进而言之,中国大陆要有良好的学术秩序和风气,还须走很长很长的路。林毓生教授关于"汪晖涉嫌抄袭"事件的意见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其基本精神值得高度肯定。相反,王斑教授、陈晓明教授等先生的看法"负价值"大而"正价值"小。诚然,对作为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以及仓促写成的公开信或短文,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对待学术论文那样要求它达到论证充分、措词严谨、结构完整的水平。但既然是学术者针对"文艺学学术事件"的言说,其言说就必须首先做到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不背离"科学精神",能遵循学理和相关的规范,不然,便会给学术界添乱。

    2012年01期 No.108 9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访谈与对话

  • 轴心时期的儒学启蒙——与罗哲海教授谈汉学

    韩振华;罗哲海;

    <正>时间:2010年8月16日地点:德国波鸿大学东亚研究系中国历史与哲学研究部罗哲海(Heiner Roetz),德国波鸿大学中国史与哲学研究部主任,德国汉学协会主席。50年出生于温特贝格(Winterberg),曾在法克福大学学习汉学和哲学,1997年至今在波大学工作。出版的专著包括《古代中国的人自然》(Mensch und Natur im alten China,

    2012年01期 No.108 11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跨身份跨文化时代的作家和文学——《中西诗歌》十周年研讨会对谈录之二

    荒林;曾一果;戎琦;

    <正>时间:2011年9月27日下午地点:澳门大学何贤会议中心参加者:姚风、邱华栋、王家新、雷平阳、默默、黄礼孩、李笠、朱燕玲、张执浩、卢卫平、乔直、莱耳、冯晏、张尔、曾一果、龙其林、李思清、张志国、杨清泉等整理:曾一果、戎琦一荒林:《中西诗歌》杂志由澳门、广州和珠海三地跨文化跨体制共同创办,十年来发表了

    2012年01期 No.108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