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叶维廉研究

  • 泛论叶维廉的诗散文

    洛夫;

    <正>诗人写的散文,通常不外乎两种风格,或者说两种不同的语言:一种是一般习见的散文,语言清晰,叙事畅晓;一种是诗的散文,其语言特征在于以意象代替叙述,除了在整个结构上仍是知性的,仍遵循逻辑的句法形成一种架构外,往往还大量运用暗喻和象征的技巧。然而,当我们读叶维廉的散文时却很难以这两种风格或语言来界定他的文体,因为他在散文

    2012年02期 No.109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赋格》的诗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蒋登科;

    创作于1959年的《赋格》是叶维廉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抒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诗人对文化异化的茫然,对生存现状的失落,对未来生存的寻思,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情感内涵。面对政治上的压力和文化上的迷茫,该诗借鉴并创造了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纵涉古今,横揽中外,显得隐晦甚至晦涩,和当时流行的中国诗歌存在很大差异,而和西方的现代主义诗歌达成了艺术观念上的默契。考察该诗的产生、命运、特色和影响,对于我们思考现代诗的创新、发展,对于重新思考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和文学史价值。

    2012年02期 No.109 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欧阳昱专辑

  • 欧阳昱英文创作述评

    梁余晶;

    澳大利亚华裔作家欧阳昱共著有26部英文作品,在澳大利亚多次获奖,但这些作品绝大多数在中国都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以反种族主义与表现移民身份为主线,从文学翻译、诗歌、小说和非小说四类文体角度,对欧阳昱的英文创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评价,以此展现他作为一个勤奋的写作者和不知疲倦的创新者的真实形象。

    2012年02期 No.109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关于反学院、“愤怒”与双语——欧阳昱访谈

    梁余晶;欧阳昱;

    <正>梁余晶(以下简称梁):去澳大利亚之前,你已经写了不少中文诗。用英文写作是你去时就已想好的,还是后来环境使然?你什么时候开始打定主意要用英文写作?欧阳昱(以下简称欧阳):我1973年下放农村,1975年回城工作,1979年考上大学专攻英美文学,期间开始大量写诗,主要是中文,间或也写汉英双语诗和英文诗。1986年到上海华

    2012年02期 No.109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诗就是自己的一条河——欧阳昱与杨邪对谈录

    杨邪;欧阳昱;

    <正>杨邪(下面简称杨):你最早的作品是诗歌吗?你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第一首诗,是在《飞天》杂志,能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吗?欧阳昱(以下简称欧阳):我在武汉上大学期间(1979~1983),读的是英美文学,但爱写诗,还参加了同学自组的"湖边诗社",因为学校就在风景优美的东湖湖滨,当时颇受英国湖畔诗派诗人华斯沃斯(William Wordsworth),以

    2012年02期 No.109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东坡纪事(节选)

    欧阳昱;梁余晶;

    <正>他一会儿胖一会儿瘦Wu的故事Wu Liao,就是我那个历史系学生,正在澳洲教授西恩.德雷奇的指导下学习,继续钻研着历史,并超越了历史。他的身份已经从一个海外学生,变成了滞留学生,又变成了逾期不归的学生。曼宁.克拉克的《澳洲史》还躺在他书桌上,但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还有一

    2012年02期 No.109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欧阳昱诗歌四首

    欧阳昱;

    <正>~~

    2012年02期 No.109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文本调查

  • 《灵山》文体分析——文学研究之形式美学方法个案示例

    赵宪章;

    《灵山》是各种文体的杂汇,也是现代人主体感受和经验世界的真实表达。摈弃传统小说的人物命名方式,用人称代词代替人物,是叙述者为遮蔽自己作为一个言说独裁者的真实面目所玩弄的语言游戏,以排解长篇独白的寂寞与孤独。"我"和"你"的交叉叙说,犹如两条藤蔓盘绕的叙述结构,编织成《灵山》的两个不同世界。着意模糊时空界限,将本来可以完整和清晰叙述的故事碎片化、混沌化,呈现"万花筒"式的镜像,以表达"我"的迷茫和朦胧。将"音乐流"注入"语言流"、将光影艺术诉诸于言说,是《灵山》激活汉语表达潜能的两大成功尝试:前者像游丝,将破碎的镜像串连为动听的小夜曲;后者则使这镜像本身成为一幅幅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图画,两者都成了《灵山》追寻"灵山"之山之精灵。

    2012年02期 No.109 4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理论前沿

  • 《红楼梦》的哲学要点

    刘再复;

    <正>时间:2011年4月4日下午地点: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周宁(人文学院院长):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庆祝厦门大学建校九十周年"走近大师"系列讲座现在正式开始。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我校校友,著名作家、评论家刘再复先生为大家做精彩的演讲。在演讲开始之前,请我校校长朱崇实教授致辞,大家欢迎。

    2012年02期 No.109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谈古典散文与现代散文的关系

    郑明娳;

    散文是中国特有的伟大文类,历代文人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精美的散文,不论在内容的深度、技巧的变化、艺术的成就等等,迄今在世界上仍然首屈一指,无一国家能望其项背。可惜的是,现代散文作者没有运用这笔丰富的养料,也少有学者去系统她整理古典散文形式内容的丰富面貌,更缺乏整理古典散文的批点文论。现代散文的作家学者,应该重视并承续发扬这个文类。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与批评仍然是时代的产物,如何借用古典宝藏、因应时代,书写现代感的作品,又如何有相应的文论出现,正等待着华文作家、学者们努力。

    2012年02期 No.109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汉语诗学

  • “巨型玻璃混在冰中汹涌”:论多多诗歌中的“力”

    闫文;

    多多的诗歌以其超拔的力度、雄奇瑰丽的想象,给中国当代诗坛吹入一股热烈的风。促成其诗歌中直抵人心的"力"的因素包括:首先,时代给予一代人的特殊精神资源、勇气以及信仰,并培养成其略显"左派"的气质,在诗歌中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暴力,即以诗歌对抗现实的力度;其次,操纵自如的超现实手法赋予其诗歌中扩张的想象力,专制性幻想糅合了"马"、"大海"、"田野"等诸多带有个体气质的意象,将诗歌塑造得感情丰富而饱满、意境离奇而绚烂,充满童话色彩;再次,多多在语词技法上着力营造一种蓄势待发的张力感,如由转折构成的落差、对词的解构、悖反性词汇的组合、梦呓般的句式,诗人专心经营这些诗歌的技法,既增强诗歌的力度美,也给读者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愉悦。

    2012年02期 No.109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记忆的诗学——论痖弦诗歌时空记忆的艺术张力

    陈纯洁;

    痖弦诗歌表现出历史记忆与诗学记忆相互关联的鲜明特点,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经过现代主义技巧处理,获得了打通历史时空的阐释张力。记忆诗学是一种面向时间的诗学,借助时间关联性接续历史与文化的经验感知,所有与过去相关的日常感性、文化经验、思想内涵在痖弦的诗歌中获得独特的诗学魅力。记忆之于诗学发展的意义是,在敞开历史记忆空间的同时,内在于诗歌的有机形式也在面向诗歌本体演进的途中得以延续,它是文学本体得以演进的基本条件。

    2012年02期 No.109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当代新加坡伤痕文学的发轫

    张森林;

    自1981年以来,便存在着的"新加坡伤痕文学",其成因和分期值得探究。在语文教育政策骤变的岁月里,新加坡的华社和华教团体来不及做好心理调适工作,以致逐渐被边缘化并使华文教育陷入困境,然而,还是有一部分华族人士坚持使用母语。新加坡的一些华文作家在那个非常时期执笔抒写块垒,经由这些伤痕文学作品建构心中的文化长城。

    2012年02期 No.109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从三篇作品窥见新华文学双文化原乡的构建

    陈志锐;

    相较于中港台澳马等场域产出的中文文学,新加坡华文文学中的原乡图像其实是更游移不定且模糊抽象的。在新加坡的国家结构与意识日趋稳定后,原乡更明显成为文化和语言的想象,而在双语和双文化的新华社群中,此原乡的构建不仅是文化中国与文化西方的相加,更是此双文化的沟通交融、合作相乘,甚至是相克消长、互轧断绝。分析英培安、希尼尔、黄孟文等三位新加坡华文作家的各一篇作品,即可发现新华文学中双文化原乡构建的端倪:在双语书写、符码表征、时空转移、背景视角等方面,都已经透露出独特的新华文学的双文化特色。

    2012年02期 No.109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盛开于烽火硝烟中的奇葩——论越战时期(1961~1975)的越南南方华文新诗

    林明贤;

    越战时期的越南南方华文新诗创作异常活跃,创作手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越华现代主义诗歌深受台湾现代诗的影响,但又有别于台湾现代诗,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2012年02期 No.109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北美华文文学研究

  • 海外伤痕回忆录:祛魅的身份和历史重建

    赵庆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美华人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英语"文革"回忆录。"海外伤痕回忆录"即指海外出自前红卫兵或前知青笔下、表述创伤和反思的英语"文革"回忆录,是国内伤痕文学的境外延伸。以美国和加拿大作品为例,从历史重建、阶级暴力和祛魅言说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可以发现"海外伤痕回忆录"的共同特征:即华人身份和历史重建互为需要;阶级教育和暴力环境异化成长心理;在祛魅过程中,海外作者集中体现出从偶像崇拜到理性的回归和从失语到言说的复苏。"海外伤痕回忆录"对华人身份、中国研究、历史重建、权力文本化、成长政治化、中西读者反应等多方面的诠释价值,在国内学界还远未得到应有的探讨。

    2012年02期 No.109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论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写作——以陈谦和苏炜为例

    欧阳光明;

    新移民作家在反思"文革"的时候,与中国本土作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土作家更愿意把"文革"中的过错推诿给时代,很少"自我忏悔",然后大力解构"理想主义"。而新移民作家则强调忏悔,希望写出"每一个人"的"文革",从而卸下心灵的重负,重获新生。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冷静反思"文革"时,面对人类迷失本根的现实,希望重新建立起人们的真正信仰。面对同样的历史,在认知上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其根源在于中西文化精神的巨大差异。

    2012年02期 No.109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朱寿桐教授解读不一样的鲁迅

    周国良;

    <正>2011年11月19日上午,澳门大学中文系朱寿桐教授应汕头大学文学院邀请,在新图书馆报告厅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一件小事》与两件大事——谈鲁迅的偶然之作"的演讲。朱寿桐对鲁迅短篇小说《一件小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读,引申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两个意义重大的话题,

    2012年02期 No.10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

    梁星;

    <正>2011年12月3日,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在泉州举行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七届理事会。新一届理事会顾问为:汪毅夫、马照南、吕良弼、季仲、卓钟霖、

    2012年02期 No.109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将于10月举行

    <正>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与马来西亚《爝火》编辑部等机构团体拟于2012年10月中下旬,在厦门联合举行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研讨会主要议题包括《爝火》与马华文学研究、世界华文文学格局与区域特色比较研究、东南亚华文新文体研究、东南亚华文作家作品研究以及东南亚华文文学社团研究。

    2012年02期 No.109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关于“知域”的思考:对话“知域”和“地域”

    滨下武志;张婧;

    <正>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将"学知"、"民知"之类的因不同场合而呈现出不同表达方式的知识与"地域"这一概念整合成为"知域",并试图通过"知域"这一概念把时代思潮和历史之间的关系解读为两者的紧张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这里所说的"知域",与其说是有明确定义的社会科学概念,倒不如说是将迄今为止的思想和历史领域中单个讨论的各种问题置于一个共通的场域中。对这个场域中生成的各种杂糅的组合进行综合考量,由此建构起新的课题

    2012年02期 No.109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赵宪章教授论“文学与图像”

    周国良;陈玲;

    <正>2011年12月26日晚上,南京大学中文系赵宪章教授应汕头大学文学院邀请,在学术交流中心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文学与图像》的学术讲座,并详尽地解答了在场师生的现场提问。讲座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语-图"关系史及其问题和思考;语图互仿的顺势和逆势;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语图批评方法等。

    2012年02期 No.109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