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哈金研究

  • 重绘战争,重拾记忆——析论哈金的《南京安魂曲》

    单德兴;

    本文从战争记忆的角度来探讨哈金的近作《南京安魂曲》,剖析这位来自中国、以英文写作闻名国际的小说家,在面对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时,如何藉由描写美国传教士暨教育家魏特林,来重绘战争、重拾记忆,创造性地介入这个历史事件以及近代中国人的集体创伤,并且"把历史升华成文学"。同时运用巴特勒的若干观念,如生命的危脆(precariousness)、值得悲恸(grievability)以及自他之间的相关相倚(relationality and interdependence),来诠释这部历史小说。

    2012年04期 No.111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战争下的文学——哈金与单德兴对谈

    单德兴;哈金;

    2012年2月6日于台北国际书展举行的这场对谈中,哈金畅谈自己甫出版的历史小说《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此书写作的艰辛过程,叙述的责任,历史与遗忘,以及用英文创作的困难与挑战。

    2012年04期 No.111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建构自己的文学家园——解读哈金小说《自由生活》

    肖薇;

    有别于老一代移民小说的是,《自由生活》中的华人新移民对家园的记忆与想象不再是固定的、刻板的,不同的移民个体对故国与居住地的态度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哈金以跨民族、跨文化的视野在小说中展现了新移民在家园记忆与想象之间的挣扎与踌躇,藉此表达其要在艰难环境中寻找一条强调个体与个性、不依附于任何团体、超越意识形态的自由写作之路,以此建构自己的文学家园。

    2012年04期 No.111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华语电影研究

  • 《世界华语电影指南》总序

    张英进;

    <正>一、导言:华语电影和华语电影研究我主编的这本费时三年多、长达650多页的《世界华语电影指南》(A Companion to Chinese Cinema),于2012年4月份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出版公司Wiley-Blackwel(l威利-布莱克威尔)是总部设在英国的一家全球性的商业学术出版集团,旗下的布莱克威尔在欧美以出版影响广泛的大型系列学科学术指南而著名。①他们最近推出一套"国族电影指南系列",出版

    2012年04期 No.111 2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台港文学研究

  • 许地山的香港书写与家国想象

    侯桂新;

    1935-1941年间,许地山旅居香港,较深地融入了本土社会。他对香港本地历史文化与现实处境深表关切,在杂文随笔及学术研究中多以香港为瞩目对象。但他的话剧与小说创作仍从内地取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女国士》、《铁鱼底腮》、《玉官》等都呈现出某种家国想象,反映出他生命晚年强烈的抗日救亡意识与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注。

    2012年04期 No.111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失控的身体——白先勇小说的身体诗学

    施畅;

    在白先勇的小说中,"失控的身体"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形象,可以藉此作为观察其身体诗学的一个起点。举止失措、疼痛失常、体形失衡、暴虐失控,均为身体失控的表征,分别引发记忆、暗示命运、象征欲望、造成恐怖。我们可以藉此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理解白先勇悲天悯人的情怀。

    2012年04期 No.111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评《台湾当代散文艺术流变史》

    曹惠民;

    张清芳、陈爱强的《台湾当代散文艺术流变史》结束了台湾散文无史的局面,具有拓荒意义。论著不仅较全面地梳理了台湾当代各类散文的创作得失,且从散文美学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2012年04期 No.111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华裔文学研究

  • 重读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赵汤之争”

    肖画;

    "赵汤之争"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直接的争论虽然只在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但双方所代表的华裔文学阵营却因此展开一系列的争论。今天重读华裔文学中的"赵汤之争",应重新认识双方争论的三个重点——"传统改写"、"自传写作"和"性别之争"。

    2012年04期 No.111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俄罗斯语言

    司俊琴;

    东干文学语言以中国西北方言为主体,同时融入了俄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词汇。在全部的东干语词汇中,外来语借词约占10%,而其中俄语借词就占了7%。俄语借词对东干文学语言给予了深刻的影响,反映出俄罗斯文化的介入与渗透;同时,东干文学语言对输入的俄语进行改造和本土化的过程,体现出东干作家对维护东干语纯洁性的努力及对母语的忠诚态度。东干人生活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中,语言发展的需要、俄罗斯文化政策的影响,以及东干作家从小接受俄罗斯文化教育,使他们对俄罗斯文化具有认同心理,从而使东干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俄罗斯语言。

    2012年04期 No.111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文本调查

  • 都市感性与历史谜境:当代华文小说中的推理叙事与转化

    陈国伟;

    位居亚洲之中的华文世界,接受自西方跨国传播的推理/侦探叙事,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作为大众文学叙事中的强势类型,推理以其所具有的现代性特质,及对时间与空间的敏锐反映,提供都市文明与历史文化等严肃议题连结的多重可能。因此这样的叙事形态,也深受华文世界的纯文学作家喜爱,作为创作上重要的"叙事容器"。以当代台湾与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为例,探讨其如何成功挪移并转化推理叙事,一方面透过架构死亡的谜团,呈现都市文明的商品符号体系,介入青年男女的爱情构图,建构新的都市感性;另一方面透过历史想象与推理的次类型间谍叙事,寻找被消音的英雄真身,重写背叛与自由的寓言,进而建构华文小说新的结构方式。

    2012年04期 No.111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初探

    梁燕丽;

    海外华文文学中必然会有许多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对话,民族间的相互看法和想象间的相互诠释。运用"形象学"的方法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体系中,如何构造他种文化形象,追问的重点在于这种描述和表达显示出作家向往的是怎样的虚构空间,并由此提出和表现了哪种文化或意识形态的范式,这种想象和构造在多大限度上,出于何种原因而产生了什么样的文化偏离和美学效果。以菲华亚蓝的《英治吾妻》、佩琼的《油纸伞》,新华姚紫的《窝浪拉里》,德华罗茵萁的《情泊巴黎》和美华乔志高的《美国人的谈情说爱》等作品为例,运用"形象学"跨文化和文学形象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阐释空间。

    2012年04期 No.111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理论前沿

  • 庄子现代命运概说

    刘剑梅;

    庄子在现代中国经历了一个和现代知识分子大体相同的命运,其命运充分体现了个体精神在中国的沉浮,折射出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的跌宕起伏,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变迁和坎坷的精神历程。《庄子的现代命运》试图超越文学,而跨入大文化领域,涉及文史哲诸人文向度,涵盖的中国作家学者包括鲁迅、胡适、周作人、郭沫若、林语堂、废名、关锋、刘小枫、汪曾祺、韩少功、阿城、阎连科、高行健等,展示了庄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现代思想史上的命运变迁,以此暗示个体自由独立精神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2012年04期 No.111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哪种生态,怎样研究?——从“存在论”到“生活论”的审美研究范式阐释

    罗成;

    近十多年来,生态美学在中国学界迅速崛起,它在推动文艺美学学科转型发展的同时,也遗留了某些理论上的盲视问题。在美学学科生态想象的话语建构过程中,各种类似自然生命的隐喻层出不穷。借鉴新历史主义有关"话语转义"的理论视角,解析这一学科话语修辞现象,可以看到,其实Ecology本应有隐喻和转喻的双重知识谱系。生态研究的隐喻谱系源自海德格尔的现代存在哲学,它是去政治性的现代哲学,突显了诗意超拔的存在玄思;生态研究的转喻谱系源自苏格拉底的古典生活哲学,它是政治性的古典哲学,强调人心秩序的生活安排。中国美学的生态研究亟需从"存在论"回到"生活论",从抽离出世走向积极入世,追问人文性的生活意义。就此,阿伦特的行动哲学给予了我们以别样的生活伦理启示。

    2012年04期 No.111 11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文学的身份认同:民族的还是国家的?——与陈国恩教授商榷

    付祥喜;

    "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都体现了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而不是国家身份认同,并且海外华文文学尚未形成多个中心,它的根仍在"中国"。不可笼统断定"海外华文文学能否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而应该充分考虑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殊性,在尊重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各自特征的前提下,谨慎区分哪些海外华文文学能够写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哪些不能。

    2012年04期 No.11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