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专辑

  • 莫言的鲸鱼状态

    刘再复;

    <正>1995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葛浩文(他是莫言代表作的译者)和我商量在学校里开个莫言作品讨论会。他亲自到北京请莫言,我也给莫言写了一封信。信中我表明了一种期待:高尔基有篇纪念托尔斯泰的散文,说托尔斯泰如果生活在海洋里,一定是一条鲸鱼,我希望你能成为文学海洋里的鲸鱼。

    2013年01期 No.114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演员三重性:一种美学? 还是一种技法?

    林克欢;

    高行健主张"戏剧三重性"或"演员三重性"。他认为,在演员和角色之间,存在一个"不带有独特性格和经验的中性演员"(中性的自我)。他将这"中性的自我"说成是演员进入角色过程的"中介",又说成是从扮演者到他扮演的角色的"过渡"状态。他一再说,这种演员三重性是他观察、分析中国传统戏曲演员的表演所发现的。本文认为表演艺术的堂奥,演员表演的心理过程,十分微妙,十分复杂,至今仍无法用理论(逻辑思维)完全说得清楚。

    2013年01期 No.114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回到过去与拓展未来——《山海经传》观后

    林克欢;

    有论者认为高行健在《山海经传》中,"把散漫的神话传说转化成宏篇巨制,建构一个艺术的中国古代神话体系。"本文则怀疑其可能与必要。

    2013年01期 No.114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高行健莫言风格比较论

    刘再复;刘剑梅;

    <正>(一)刘剑梅:现在我正在给二十名研究生开讲"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没想到刚开设不久,就传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喜讯。从汉语写作的角度上说,高行健是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是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国籍"并不重要,"语言"才重要。我早已加

    2013年01期 No.114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华裔文学研究

  • 文学与政治: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中的东方主义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

    潘雯;

    在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东方主义批评可谓是最为经典的文论路径,直接体现了亚裔,尤其其中的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而在当下它又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一种按图索骥的论证方式、一种漠然于"文学性"的文化批评。论文力图通过对1970年代以来的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界对东方主义理论的操用做一个动态梳理和观察,以求更客观而历史地评价亚裔的东方主义批评的形态、意义与局限。论文认为亚裔的东方主义批评的操用大体经历三个阶段:1.1970年代,原生态的东方主义批评"发声",致力于抨击族裔刻板形象;2.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东方主义批评的涌现,并体现出强烈的文化研究特质;3.进入新世纪,东方主义批评的进一步学术化、分散化。同时对每个阶段论文都加以具体的批评文本分析。

    2013年01期 No.114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 论华裔美国文学鼻祖水仙花的叙事策略

    楼育萍;

    不管是在谈黄色变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是在提倡种族平等、文化多元的当代,华裔美国文学鼻祖水仙花的作品都深受读者的欢迎。这位充满反抗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并极具颠覆性思想的欧亚混血女作家能在当时的"黄祸"背景下受到白人大众读者的青睐,其原因可归为叙事的模糊性。在写作中,水仙花运用了双重话语、同情手法和反讽这三种模糊的叙事策略,从而达到了在主流话语内部发出自己独特声音的目的。

    2013年01期 No.114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 “母语”挪移:中国记忆的祛魅——海外英、法语作家“中国语境”的省思

    周冰心;

    20世纪后华人作家从中国大陆来到西方欧美国家后,"母语"写作也自觉发生了转换(中文转换成英语、法语、德语),虽然他/她们依然沉湎于"中国语境"的增殖性生成,但对20世纪中国记忆自觉的省察和沉思、拷问却是他们祖国作家创作思维上最为欠缺的。近年来华裔作家用英语和法语等西方强势语言写成的有关"中国语境"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普遍经验的个体苦难样本,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记忆的岩层,其中对模糊历史的追问和反思精神则更彰显出独立写作的重要性。自由独立的表述、适度的根性回望、对民族内心灾难/普遍经验的省察、宽宏成熟的历史意识/世界观,都是杰出"中国语境"小说必须穿越的视野和完成的向度。

    2013年01期 No.114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空间与忧患:骆以军小说的后遗民书写

    潘碧华;蔡晓玲;

    面对中国大陆,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居民将自己称为"本省人",他们本土意识特别强烈,将二战后迁台的大陆人称为"外省人"。虽然同样都是中国人,这些非台湾出生的"外省人"要融入台湾社会的过程中,从面对"本省人"的排斥到融入到当地族群中,有了族群认同的省思。在当代台湾文学中,以骆以军的外省族群书写最具代表性。骆以军是在台大陆人(外省人)的后代,他的小说书写以在台大陆人为主,描述他们在台湾定居后的复杂感情。

    2013年01期 No.114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 香港出版业与五六十年代的新马图书市场

    陈蒙正;

    此文讨论了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图书在新马的消费情况,对我们了解新马华文文化与香港出版业是有价值的。

    2013年01期 No.114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 田螺壳里做道场的灵光——与泰华作家曾心对话

    凌鼎年;曾心;

    <正>认识曾心是在1996年,我去泰国参加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时,一晃有16年了。因为曾心懂电脑,故我与他一直有联系。我是个只要不外出,十有八九在电脑前的宅男,习惯邮件及时回复,曾心回信勤快,我与他

    2013年01期 No.114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北美华文文学研究

  • 借来的东西——关于张翎“抄袭”事件的调查

    Leah McLaren;牛抗生;

    <正>"张翎抄袭案"在华人圈传得沸沸扬扬,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就是这次调研的结果。士嘉堡联盟公园附近的街道都曲曲折折的,一圈绕着一圈,像个迷宫图似的。这个居民区始建于七十年代,好几个街区盖的都是低矮的复式房或者是平房,房与房之间则是修剪整

    2013年01期 No.114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 遥望历史的个人表述——当美国新移民作家表述文革

    李晓鸥;

    对美国新移民作家来说,文革是他们的一段童年或少年经验,对文革的书写从一开始出现了两种路子,《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那种自叙传写法及苏炜《迷谷》、《米调》那样将文革作为背景底色编织传奇故事的作品。文革成了他们的人性试验田,把各种故事安插在这里演绎,收获结果。创作趋势逐渐走向对人性的反映和文学技巧上的创新,真实的文革历史状况渐渐被置换为凸显人性的背景环境。这种创作路子是对国内文革小说、知青小说苦难叙事的反拨,展现了对文革题材处理的新的可能性。这些作品中也出现了艺术上成就极高的作品。然而历史感的丧失无限发展下去又将导致文学创作走向另一个深渊。王瑞芸的《姑父》、陈谦的《特蕾莎的流氓犯》适时出现,将人物拉回到文革的历史坐标当中,呼唤读者对文革的严正思考。虽然作品的实际创作没有达到作者所预期的那种反思效果,但这种对反思文革的呼吁反映了美华文学文革题材小说创作的新的转向。

    2013年01期 No.114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台湾文学研究

  • 台湾光复初期公共领域的建立与文学的位置:1945~1949

    黎湘萍;

    光复以后的台湾,经历了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历史转折期(1945~1949)。短短的四年时间,几乎把台湾人自明郑以来将近四百年的历史记忆都重新唤醒。语言、文化、族群、政治等的认同,在经历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之后,面对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政治环境,成了新的问题。这个时期介于政治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公共领域——由各种公营和私营媒体构成的舆论空间——大部分是由台湾本省籍知识者和来自大陆的知识者来共同建立的,而文学者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讨论光复初期公共领域建立过程中文学的位置问题,即文学者如何参与了光复初期重构历史记忆、"解殖"、处理认同危机等重大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对战后公民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却因两个极具震撼性的事变而中断:二二八事变和国共内战。这两次事变,导致了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传统的中断和戒严法的实施,在两岸被迫纳入世界性的冷战结构之后,更使战后初期的公共领域夭折。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解严之前的台湾文学性格,似乎都与这一"公共领域"的毁灭有关。

    2013年01期 No.114 8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 论林宜澐《东海岸减肥报告书》

    李仕芬;

    探讨林宜的散文集《东海岸减肥报告书》,主要研究作者怎样通过想象形塑他心目中的理想花莲,如何以戏剧性演出,带出幸福、快乐的花莲形象。夸张的角色外形及肢体动作、角色间互动的情趣、喜剧的氛围等,均为阐释之内容,同样受到关注的是作者对写作的自觉及游走其中的自得其乐。通过花莲的在地经验,追求梦、故事、生活的糅合,以至运用括号文字延伸话题的表达手法亦为研析所及之范畴。

    2013年01期 No.114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女性文本研究

  • 张爱玲笔下的阳台意象透析

    倪立秋;林金枝;

    阳台意象与张爱玲生活和创作的关系非常密切,可留意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相关研究成果则更不易见到。实际上,阳台意象出现在张爱玲的不少作品中,其主人公在阳台上的心路历程,能折射和反映她的某些个人心态与思想观念。张爱玲笔下的阳台意象,是个颇值得注意和玩味的创作细节,这对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张爱玲其人其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013年01期 No.114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 唯美与优雅:旅法女作家吕大明的散文艺术追求

    钱虹;

    该文论述了吕大明的散文与中西文化、文学的关系,认为其散文乃属一种中西荟萃、精致典雅的"文化散文",其中饱蘸着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深厚底蕴与文学艺术的丰富学养;她擅长在东西方文化、文学艺术中有一种自觉的比较视角,在娓娓道来的异域风情的叙述中,往往具有观察、思考风土人情所反映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差异的人文关怀;她不仅将学识、典籍、文学、异域风情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且在向西方艺术有所借鉴的过程中,用中文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散文体式与格局,使之成为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名副其实的艺术性散文。

    2013年01期 No.114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 人类之思与女性之声——澳门女作家林中英散文集《女声独唱》欣赏

    荒林;

    林中英和她的散文集《女声独唱》是澳门和澳门文学的奇迹。在林中英的散文表达中,澳门和女性互为喻体,是悠久的历史存在、深长的生命故事,又是我们短暂生命的日常悠长。林中英的话语,充满了人类之思,却毫不做作,是成熟女性的天然去雕饰,言说个体经验、地域体验,是独一无二因而令人反思的女性之声。

    2013年01期 No.114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序与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