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梁秉钧(也斯)纪念专辑

  • 梁秉钧:重量级香港作家

    古远清;

    <正>从三封信谈到彼此间的误会惊悉梁秉钧先生于2013年1月5日不幸去世后,我连忙检阅还末付梓的《古远清所藏书信选》有关梁氏的三封手写信:远清教授:多谢你的论文,我先寄上《梁秉钧卷》。我从事评论工作,确在赴美前,在报馆刊物工作时已开始。比较有系

    2013年02期 No.115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味觉地理学的后现代叙事

    凌逾;

    如何烹制小说?香港作家也斯的长篇小说《后殖民食物与爱情》,从庖厨技艺中,寻找小说叙事的灵感,舌尖与笔尖较量,创造具有后现代性的烹制小说法;开创"与美学"、"电焊术",实验饮食小说的空间结构联结。在饮食文化的世界性流转中,省思后殖民文学与后现代地理的错综关系,食事与地域混拌,贴切叙述出后现代游牧人对世界的复杂感知。也斯书写异国思乡的味觉文学记忆,并在味觉与视觉之间谋求越界打通的新可能性,创造新的跨界艺术。

    2013年02期 No.115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现代主义新诗研究的先声:梁秉钧《对抗的美学》评议

    张松建;

    梁秉钧的博士论文《对抗的美学》乃是中国现代诗研究领域的开拓之作,但是迄今尚无中文版面世。现从学术史角度出发,评述这部书在研究视点、理论框架及史料发掘等方面的贡献,也指出它的一些缺失和不足。

    2013年02期 No.115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欧阳昱专辑

  • 自我殖民的观察与思考

    欧阳昱;

    抵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自觉而又自愿地进入了自我殖民时代,从而堕入一种民族自尊心大降,以继续做中国人为耻,时时事事处处向西方看齐的万劫不复状态。本文以一个长期居外人士的目光,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出自中国作家和海外华人作家之手的作品,举例说明了这一值得严重关注和讨论的现象。

    2013年02期 No.115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澳大利亚英文文学史中对中国文学和华人作家的评价

    欧阳昱;

    讨论了澳大利亚自1960年代以来的7本文学史中对华人、华裔文学的评价,以及从中能够看到的关于中国文学对澳大利亚文学的影响。

    2013年02期 No.115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新西兰文学杂志中的中国文学

    欧阳昱;

    讨论了新西兰近百年来几家重要文学杂志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新西兰本国华人作家英文作品的介绍,以及中国文学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新西兰文学杂志的。

    2013年02期 No.115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几个标本,一柄标杆——欧阳昱诗歌与小说印象

    杨邪;

    诗人欧阳昱、小说家欧阳昱和翻译家欧阳昱,这是三个极富意味的形象。欧阳昱从中国去了澳大利亚定居,同时也从中文语境进入英文语境,做了一位"每天都要操汉语和英文"的双语作家,这是引人注目的一个层面;而更引人注目的另一个层面是,欧阳昱还是一位足够"先锋"的双语作家,他"先锋"得希望自己"写到完全没有可能发表的程度"。欧阳昱是永远的前卫派与探索者,他以永远"在场"的创作方式,成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也以此把自己与世界上众多的作家区别开来。欧阳昱的创作,是一直在拓展着文学的疆域的,作为一柄标杆,欧阳昱是寂寞的、孤独的,但他一定非常享受自己的这份寂寞和孤独,因为他总是安插在路的前方、高处,甚至是没有路的地方。

    2013年02期 No.115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在边缘的边缘表现自我——欧阳昱小说《英语班》的后殖民解读

    张丽丽;

    《英语班》是华裔作家欧阳昱的第二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文革末期知识青年京英刻苦学习英语并最终移民海外的故事。从后殖民视角解读《英语班》,文章发现:小说再现了边缘人视角下的中国和澳大利亚。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欧阳昱既看到其父语文化的语言霸权与排外倾向,又看到其母语文化的全盘西化与自我殖民倾向,并对二者都大胆地给予批判。《英语班》表现了海外华人逆境中求生存的不懈精神,分析了海外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异化书写,欧阳昱用西方语言发出了中国之声。

    2013年02期 No.115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北美华文文学研究

  • 中国的回信——阅读海外华人作家的故事

    陈小眉;冯雪峰;

    在有关海外华裔族群研究和离散研究中,中国性这一概念正在经受着细致的考察和检视。有学者建议将"中国性"看成是"不同个体和群体与由全球资本主义及相伴随的各种现代性产生出的力量和进程间形成的种种关系"。在这样的考虑下,诸如中国文化之类的词语就必须被当成是一连串的话语比喻,它们"是被其他文化术语持续而反复地形塑出来的";这些词语"不仅仅是在解释何为中国身份",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所谓的中国身份及对应的跨国实践,因此就有必要予以解构和研究。"我非常赞同他们的主张,即不能将中国看成是"一个总是具有优先性的本体论或认识论位置",相反我们需要看到处于"灵活性状况下的海外华裔生存经验,这些经验总是面貌各异且不断变化的,并且反过来参与了对灵活性状况的重构"。我的这篇论文将沿着这一主张继续前进,目的在于通过对海外华人故事的讨论发掘出中国跨国主义中尚未被触及的一些问题。

    2013年02期 No.115 6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 向“内”看的灵魂——陈谦小说新论

    陈瑞琳;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海外新移民文学,无论是正面书写异域生活的文化冲突,还是在新的时空点回归到"中国书写",新移民作家的努力主要是表现在从过去对外部世界的现实性关注,转换到了对"人"的"内世界"的探掘和反省。旅美女作家陈谦所创作的系列"灵魂小说",正是代表着这样一种向"内"看的经典文学走向。她的突出成就在于通过女性主体的叙说,来完成她对人类灵魂本质的某种解剖和认知。

    2013年02期 No.115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多元视野下的新华左翼文学

    张森林;

    作者认为多元视野下的新华左翼文学运动可以定义为下列三种形式:第一、左翼文学是源自后五四运动的文学团体或文学流派的理论,并由当时个别的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带来新加坡和马来亚文坛的一种论述;第二、左翼文学是马共地下外围势力的政治武器,例如以严思为代表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第三、左翼文学是当时不参加任何政党而纯粹反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左倾作家的一种书写方式,例如以杜红为代表的作家群的文学创作。

    2013年02期 No.115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民族意识与文化坚守——从越华文学作品看越战时期越南华人的身份认同

    林明贤;

    越战时期的越南华人虽然备受身份归属的煎熬,却始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自觉自愿地以华文文学创作来坚守民族文化的堡垒。出于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极度不满,越华作家借着召唤民族文化来纾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2013年02期 No.115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域外汉学

  • 两端一如:尼古拉在中国的接受

    海因里希·盖格;马欣;

    <正>"尼古拉在中国的接受",此话题涉及之最为重要的那些研究记录,仅用一张明信片的篇幅便可书满:1984年,尹大贻(我们稍后还会提到他的名字)撰写了尼古拉传记;1987年,赵复三又写了一本。1988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尹大贻和朱新民翻译的《论有学识的无知》

    2013年02期 No.115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评张晓风初登文坛的小说《哭墙》

    马立安·高利克;周国良;

    <正>张晓风,中国台湾作家,剧作家,著有诸多散文集,在华语文坛以散文家著称。①而我对她初登文坛时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哭墙》更感兴趣。这篇小说是张晓风在1968年到1976年期间创作的八个短篇小说中的第一篇。在她的作品、甚至是小说当中,《哭墙》都没有能引起太多的关注。我认为对于这部作品而言是不公平的。

    2013年02期 No.115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访谈与对话

  • 在澳门大学研讨莫言和诺贝尔文学奖

    荒林;

    <正>参加者:商金林、荒林、杨青泉、张丽凤、白鹿鸣、张明明、李昂、戎琦、李杰、刘勇、黄静、霍然、冯佳杭、杨宝宝、陈家杰、尤坤、谭思维、李子涵、许、石琳、马蓓欣、贺欣欣、张烨、郭永真等地点:澳门大学王宽诚楼时间:2012.11.14晚荒林:一个月前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喜讯传来,大家都很兴奋。一周前王蒙先生应邀来澳门大学做驻校作家,王蒙先生的驻校演讲为《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揭开了校园讨论莫言

    2013年02期 No.115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