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昱;
抵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自觉而又自愿地进入了自我殖民时代,从而堕入一种民族自尊心大降,以继续做中国人为耻,时时事事处处向西方看齐的万劫不复状态。本文以一个长期居外人士的目光,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出自中国作家和海外华人作家之手的作品,举例说明了这一值得严重关注和讨论的现象。
2013年02期 No.115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欧阳昱;
讨论了澳大利亚自1960年代以来的7本文学史中对华人、华裔文学的评价,以及从中能够看到的关于中国文学对澳大利亚文学的影响。
2013年02期 No.115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欧阳昱;
讨论了新西兰近百年来几家重要文学杂志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新西兰本国华人作家英文作品的介绍,以及中国文学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新西兰文学杂志的。
2013年02期 No.115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杨邪;
诗人欧阳昱、小说家欧阳昱和翻译家欧阳昱,这是三个极富意味的形象。欧阳昱从中国去了澳大利亚定居,同时也从中文语境进入英文语境,做了一位"每天都要操汉语和英文"的双语作家,这是引人注目的一个层面;而更引人注目的另一个层面是,欧阳昱还是一位足够"先锋"的双语作家,他"先锋"得希望自己"写到完全没有可能发表的程度"。欧阳昱是永远的前卫派与探索者,他以永远"在场"的创作方式,成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也以此把自己与世界上众多的作家区别开来。欧阳昱的创作,是一直在拓展着文学的疆域的,作为一柄标杆,欧阳昱是寂寞的、孤独的,但他一定非常享受自己的这份寂寞和孤独,因为他总是安插在路的前方、高处,甚至是没有路的地方。
2013年02期 No.115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张丽丽;
《英语班》是华裔作家欧阳昱的第二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文革末期知识青年京英刻苦学习英语并最终移民海外的故事。从后殖民视角解读《英语班》,文章发现:小说再现了边缘人视角下的中国和澳大利亚。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欧阳昱既看到其父语文化的语言霸权与排外倾向,又看到其母语文化的全盘西化与自我殖民倾向,并对二者都大胆地给予批判。《英语班》表现了海外华人逆境中求生存的不懈精神,分析了海外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异化书写,欧阳昱用西方语言发出了中国之声。
2013年02期 No.115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