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再复;
<正>高行健这部新书的主要部分是他的演讲。我听过他在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韩国汉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华文盛会(新地杂志主办)等处的演讲,还和他在香港共同进行过一场题为"走出二十世纪"的对话。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时,我喜欢听他说话,那时,我和刘心武可能是他的最好听众。心武说,听行健说话,如闻天乐。我也有此感觉。出国后,山高水远,各居一方,还是喜欢听到他的声音,除了在电话中交谈之外,我还特
2013年05期 No.118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李泽厚;
<正>中国已不同于中东或非洲,由上海、北京牵头,好些大城市在竭力模仿发达国家。尽管还有河南文柚村的卖血艾滋,尽管各处工地、煤矿死人不断,尽管千百万农民工有说不尽的进城血泪,但一部分人,也不只是少数富豪,毕竟在开始享受这个"没有血腥的战争和革命"的"历史的终结"。大家急急忙忙干工作,平平淡淡过日子,食、衣、住、行大体解决之后,性、健、寿、娱提上日程。文化特征之一便是影星、歌星、球星(体育明星)、节目主持星的四星高
2013年05期 No.118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林岗;
高行健的文学"没有主义"论终结了文学与主义、政治结缘的文论传统。他重申文学的"自性",拒绝任何主义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占领"。他将自由与逃亡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逃亡为取得自由的不二法门。他主张疏离主义、政治和市场,这并不是恐惧和懦弱,不是放弃文学的责任,而是要为写作获得实实在在的自由。他的文学观念体现了他对现代文学历程及其灾难的深刻反思,开启了后革命时代对文学的新理解。高行健的文学观念上接古老的庄禅智慧,在"后现代"的社会情境下融汇入新的内涵。
2013年05期 No.118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陈大为;
罗门对现代诗学之建构可说是台湾诗史的一座重要地景,历来讨论它的评论文章超过一百万字,本文透过几篇较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评论文章,以及罗门自己的论述,梳理出一段有关罗门诗学建构的诠释历程,进而提出"罗氏—存在主义式悲剧精神/美学理论"的看法,并就其理论上的问题加以评述。
2013年05期 No.118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陈大为;
杨炼以大写意笔法和炽烈情感来驱动历史想象的《大雁塔》,和韩东将生活经验赤裸裸地投射到历史事物上的《有关大雁塔》,各自代表着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的命名模式,以及雅俗文学之间的美学鸿沟。杨炼对大雁塔的经营,正好对照出韩东对精致艺术的嫌恶,他放弃了意象的营构,以日常口语入诗,企图以平易、自然、亲切的口语承载生命的情感重量,或者突显当代视野与思考向度。此外,本文也指出韩东在"对偶式续完"过程中,不慎留下的朦胧诗脐带,它对两个诗歌美学的裂变与交替之研究,有重要的证据力。
2013年05期 No.118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陈大为;
本文拟探讨中国诗歌在二十一世纪以降的败德写作,主要锁定以七○后诗人沈浩波、朵渔、尹丽川等人为代表的"下半身写作"(2000),兼及"垃圾诗派"(2003)和"低诗歌"(2005)的崇低写作。下半身写作诗群代表了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诗歌网络的生态思维和人格特质,无限的自我膨胀、对前驱诗人的非理性讨伐、朋党化的创作行动等,对后来者产生了十分深远的示范性效应。下半身写作在情色主题的开发上,有一定的贡献,可惜在学理上太多自我局限而失之肤浅,很快便走到尽头。后来的垃圾派和低诗歌,盲目接下这场以肉搏为上的巷战,进一步将情色写作龌龊化、恶心化,让下半身的遗产彻底化为灰烬。中国当代诗歌最恶劣的暗巷肉搏,终于画上令人期待已久的句号。
2013年05期 No.118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肖画;
"父权"是美国华裔文学中一个突出的主题,这种伦理、政治的秩序,既是对子女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对权力机制的操控。具体表现在华裔文学中,父权所具备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对作家的人物塑造、叙述基调、情节安排等有重大影响,而这一秩序中隐藏的黑暗面让文学作品更增添了思辨的力度,让读者反思在美国主流父权的统治下,华裔父权表现出的两面性。
2013年05期 No.118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潘雯;
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批评家林英敏的学术专著《两个世界之间》。通过对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意义的清理与挖掘,本文试图更感性地去思考和理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学科意义。
2013年05期 No.118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盖建平;
加拿大籍留美华人剧作家曹禅的原创音乐剧《时光当铺》(2011)将对美国反恐战争的反思与对北美华人移民经历的历史追溯有机地融为一体。这部音乐剧不仅在思想主题与话语创新层面与汤亭亭的后现代书写一脉相承、展现丰富的承继关系,其推进中美两国跨文化对话的创作主旨同样可以被视为汤亭亭"有为主义"创作议程的跨文类延续。
2013年05期 No.118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常文昌;
论文对东干两代诗人的代表十四儿与十娃子创作的异同作了比较,在东干民族意识、东干乡情、东干意象、诗歌形式、身份认同等方面两位诗人具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其差异在于:十娃子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以现实主义为主,兼具浪漫主义特色,十四儿则倾向于现代主义;十娃子充满乐观进取精神,十四儿则凸显悲剧精神;十娃子强调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十四儿则注重个体生命意识;在题材、宗教观念、艺术表现及对母语的掌握和运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大体勾勒出东干诗歌的演变轨迹。
2013年05期 No.118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廖冰凌;
许云樵一生以南洋研究闻名,由于他在文史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遮掩了他学术身份以外关怀儿童的一面。因此,很少人知道许云樵对儿童研究也曾付出不少心力,除了编印过一系列的少年丛书外,他还担任二战后马来亚首份华文儿童刊物《马来亚少年》的主编。这份许氏一生中唯一编辑过的儿童期刊,刊载了许氏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众多文章,包括改编、撰写、翻译、采访等多种文体形式。本文将以《马来亚少年》前37期为研究范围,探讨许云樵执编期间的编辑思想特色,即关怀儿童、关怀马来亚、关怀中国三大方向。
2013年05期 No.118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茅林莺;
泰华小诗以它新奇的体裁形式、独特的语言表达、富有魅力的抒情方式形成湄南河畔的"小诗风尚",成为继散文、微型小说之后泰华文学的第三大亮点。"小诗磨坊"是泰华小诗的代表,八位诗人的诗作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其别具特色的美学特征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下面我就自己研究所及的"小诗磨坊"诗作的特色求教于万家。
2013年05期 No.118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陈卫;
新加坡华语作家陈美华于201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戒烟》,关注周围华人世界的情感生活和生存压力,表现了新加坡普通华人的爱情、误会、感恩、道德、礼义,也写出人们的精神疾病和社会丑态,有的作品平淡,有的颇具麻辣味,这些短篇小说和小说中的人物组成了新加坡社会的人间万象。
2013年05期 No.118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张钊贻;
<正>呈献给读者的这本论文集,主要是2012年11月在南洋理工大学举办的"尼采与现当代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的结集。尼采第一次出现在中文的出版物里是在1902年,①也就是说,2012年是尼采的名字进入中国文化圈的110周年。南洋理工大学重视文化传播交流的研究,以"新丝绸之路"为大学的四大支柱之一。"尼采与现当代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之所以得到支持,并非偶然。
2013年05期 No.118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杨邪;
<正>整整三年前,我便读到了欧阳昱的《关键词中国》的开头部分,甚是欢喜;之后过去两月,接着读到第二、第三部分,三者相加,约六万字。他在邮件中说:"不知道今后是否有可能再续?"可当时我便想,看架势,再续已是必然。事隔两年,果不其然,他已经把《关键词中国》续写成一部洋洋三十三万言的大书了。如今,这部三十三万言的《关键词中国》即将
2013年05期 No.118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陈瑞琳;
<正>王亚丽,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2010年的春天。我应邀去她任职的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课,讲的题目是"当东方遇到西方",即从东西方文化的交战谈到海内外文学的挑战。会后,亚丽告诉我,她正在陕西师大就读在职博士,论文已经开题,她的心愿就是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是北美的华文文学。我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感动和惊喜,仔细端详着这位来自内蒙古大地的年轻女子,她的眼睛里有一种燃
2013年05期 No.118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庄园;
<正>此次会议安排了两个旅游地点供参会人员选择,一个是马六甲一日游,一个是中华人文碑林半日游。19日上午,我发现此次大会的特邀嘉宾王赓武教授夫妇和我一样选择了参观碑林,感觉真是惊喜。东南亚的学者中,我最欣赏的就是王赓武,他关于海外华人史研究中的身分认同理论,到现在依然是华文文学和华人研究中经常被引用的重要理论。七八
2013年05期 No.11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 庄园;
<正>2013年8月17日-18日,第八届海外华人研究国际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会议由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ISSCO)和拉曼大学(UTAR)中华研究院联合举办。会议特邀嘉宾包括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教授、知名学者廖建裕教授和王灵智教授等。廖建裕教授的主题演讲为《现、当代的中华移民及其后裔:归根、
2013年05期 No.11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正>《华文文学》双月刊将进一步缩短稿件处理周期,努力推出更多、更优秀的学术成果,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学术新秀赐稿!一、"台港文学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北美华文文学研究"、"欧华文学研究"、"新移民文学研究"、"华裔文学研究"、"两岸对看"、"汉语诗学"、"域外汉学"、"理论前沿"等栏目为常设栏目。
2013年05期 No.118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洁玲;
<正>2013年6月29日,由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主办的2013华人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举行。此次会议宗旨为进一步加强各大专院校对华人的研究;提供华人研究的学术人员的发表平台;提高国际间中文研究单位的合作与交流等。会议共收到论文20多篇,包括对华人文学、
2013年05期 No.118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鲁文;
<正>近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彦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学员做了一堂题为"加拿大眼里的中国文学"的讲座。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炯,中国社科院教授杨匡汉,中国作协外联部主任刘宪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熊蕾等与学员们一起参加了讲座。
2013年05期 No.118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网文;
<正>2013年7月30日上午,加拿大华裔作家李彦最新长篇小说《海底》新书发布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教授、副所长贺绍俊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匡汉教授,著名出版策
2013年05期 No.118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