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理论前沿

  • 期待时代大思路的转变——在韩国“世界作家节”庆典上的发言

    刘再复;

    <正>此次韩国"世界作家节"拟定的讨论题目为"梦想时代的转变",这是一个很有思想的题目。题目出得好,我作为会议参与者,就会产生思想,就想说一些新话。二十年前,我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与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开始《告别革命》的长篇对话。那时候,我们在开篇中就说,虽然我们不再追

    2013年06期 No.119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论陈铨的文学批评观

    曾一果;季进;

    陈铨是20世纪40年代"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他受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影响,深入考察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特征,并站在"文化主义"的立场,重新分析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价值,提出了重构中国诗学的四种尺度,并指出中国文学批评应走的"新方向"。但出于历史原因,陈铨对于中国文学批评诗学的构建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最近几年,陈铨的一些诗学理论才逐渐被关注。本文即对陈铨的文学批评诗学进行深入考察和评析,揭示其"文化主义"文学批判观的历史价值。

    2013年06期 No.119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讨论问题的方法与态度——回应付祥喜博士的商榷

    陈国恩;

    付祥喜博士的文章,是在他自己所界定的概念基础上来商榷,主要是自我言说,难以构成真正的对话。如果说自言自语有其意义,那么有意无意地曲解别人文章的意思,把自己虚构的逻辑派给商榷对象,再来做一番所谓的研究,这显然就不是严肃的态度了。

    2013年06期 No.11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自我的隐喻、爱与幸福的书写——马华武侠的生命之书《找死拳法》之阅读策略

    罗秀美;

    《找死拳法》为当代马华武侠文学中的异数。作者沧海未知生与前辈武侠大师温瑞安同样出身南洋,可说是继温氏之后,马华文学另一位值得期待的武侠小说家。然而,《找死拳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像"典型的武侠小说,不宜以通俗文学视之,它反而是一部充满"自我的隐喻"的纯文学之作。尤其是着重于"自我成长"及"爱与幸福"等存在命题的深度探索,使小说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而充满想象力的诗意文字,更使它呈露澄澈的质地。简言之,《找死拳法》在在逸出一般武侠小说的期待视野,可说是一部生命之书。是以,本论文以《找死拳法》为文本,以探赜此书在当代马华武侠文学史上的价值及意义。论文依次论及四个主题:"谁是我?——以笔名隐身的骷髅剑客"、"我是谁?——以克己铸造自我"、"私情:简约与辗转"、"大爱:退藏与用心",最后以"以‘爱与幸福’解‘自由’之秘"作结。综言之,《找死拳法》的思想高度与诗意文笔,可说是当代马华武侠文学的一座全新的里程碑,值得给予它一定的价值。

    2013年06期 No.119 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小黑的历史修辞与小说叙事

    林春美;

    小黑以马共斗争为题材的系列小说,意在检讨一段令马华社会困扰的历史。在其对历史的"检讨"中,其实亦极力主张一种他观点中的"真实",并反复申述他对于历史的一套解释。本文要探讨的,就是这位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去编撰他的马共"历史",及其修辞方式如何建构他对"过去"的解释。

    2013年06期 No.119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台湾文学研究

  • 英伸之眼与黑暗之心——1980年代台湾少数民族运动与文学的互动

    李娜;

    "汤英伸救援"是解严前后台湾社会的一场特殊的少数民族运动。相关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的持续参与,不但是运动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召唤了最广泛意义上的民众自觉,也推动着运动从当下的揭示真相、抗议不公,走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反思和历史认知。本文以相关文学书写为对象,对1980年代台湾少数民族运动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做一初步探析。

    2013年06期 No.119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 台湾现代图像诗文体新探

    赵敬鹏;

    现代图像诗是台湾新诗史上的文体革命,"文本图像"、"文字图像"是其以"图像诗"命名的理据,这两类图像都来源于对诗歌语象的摹仿。进一步研究表明,图像诗的语言和图像构成互文关系:图像通过语言得以精准意指,语言借助图像实现"可视"。而"语-图"互文表意的文体特性,充分调动视觉与听觉,从而决定了现代诗歌不再是一种"失明"的文学。

    2013年06期 No.119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 民歌与大众: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左翼支脉

    罗曼莉;

    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左翼支脉,是1970年代台湾左翼文化运动中具有明显行动意识的的一支。李双泽的独立创作有意识地把底层群众作为对象,呈现了他在民歌与大众结合上的尝试,为日后带有左翼色彩的"淡江—夏潮"民歌路线做出了示范;夏潮的介入使得这一路线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方向性,它在民歌演出的组织、与学院派争夺话语权及鼓励民歌创作上都做出了努力,体现其对民歌大众化的思考;在民歌走入民间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单一,在面对政治压力和新兴音乐工业的合围下,民歌运动的这条左翼支脉不得不面对中断的局面。

    2013年06期 No.119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华语电影研究

刘再复专辑

  • 贾宝玉论

    刘再复;

    <正>上篇:从佛家文化视角看宝玉(一)1986年3月,我敬爱的忘年之交,也是许多人所热爱的作家聂绀弩去世之前,他生病并发烧到三十九度。家人要送他上医院,他却死死地抓住小床的栏杆,怎样也不肯走。他的夫人周颖老太太急了,求我帮助,说"你去劝劝,也许说得动他。"我立即跑到他的寓所。那时聂

    2013年06期 No.119 6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刘再复“第二人生”散文中“故乡”的多义内涵

    古大勇;

    刘再复"第二人生"中创作了包括十卷本《漂流手记》等在内的多部散文集,"故乡"是这些散文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梳理刘再复散文中有关"故乡"的多义言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的内涵:即祖国之"物人"、人间之"至情"、普世之"价值"和觉悟之"本心"。刘再复即使很重视精神层面的故乡,但并没有削弱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并没有因为重视"心"之故乡而消解"物"之故乡。

    2013年06期 No.119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杨晓文专辑

  • 陈河论

    杨晓文;

    迄今为止的、陈河的文学成就体现在系列阿尔巴尼亚作品里,其中以《黑白电影里的城市》为最。除此之外,陈河也将笔锋延伸到欧美题材,但作品泥沙俱下,质量上良莠不齐。而到了近期的《沙捞越战事》《米罗山营地》,文学性锐减,倾向于用字讲马来西亚的抗日故事;但在国内抗日题材文艺创作如何创新成了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的今天,陈河取道国外(马来西亚),把发生在那里的、不大为国内读者所知悉的抗日故事写出来,其创新精神还是值得首肯的。

    2013年06期 No.119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 日本的马华文学研究

    杨晓文;

    今富正巳是日本马华文学研究的开创者,继今富教授之后,立命馆大学的小木裕文氏、三重大学的荒井茂夫氏等都有不同规模的马华文学研究成果,而从研究的长期性、同一性等角度来客观审视的话,我们应该把焦点聚集在立教大学的舛谷锐氏身上。而杨晓文的马华文学研究与上述的日本学者们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力图寻找新资料、新对象、新方法、新发现。

    2013年06期 No.119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 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研究:来自日本的视角

    星野幸代;

    目前在美国与西欧的中国文学学术界,海外华人文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每年有许多的相关研讨会在召开,很多大学也都开设了华人文学讲座。然而很遗憾的是,在日本的大学里这种情形还很鲜见。可以说,在日本学界,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这方面的积淀尚浅。本文梳理了日本学界对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概况,并集中探讨名古屋大学杨晓文教授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上的几个重要面向。

    2013年06期 No.119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纪弦纪念专辑

  • 求新,求变,求美——纪弦现代诗的美学追求

    梁燕丽;

    纪弦作为现代诗的点火人,坚持不断地求新、求变、求美,贯穿着现代诗的创生历程和美学追求。从纯情到反叛,从现实到超现实,在现代诗散文化的道路上,形式没有限制,想象没有边界,这是纪弦留给我们的珍贵启示。

    2013年06期 No.119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独步”台湾现代诗坛的一匹“狼”——纪弦在台湾现代诗“史”中的意义与地位

    李树枝;

    纪弦为台湾现代主义现代诗书写史、文学活动史、现代诗诗史及台湾文学史重要作家。纪弦主要是以其"独特"的"俳谐幽默"的书写手法独步台湾现代诗书写史。纪弦于1953年创办的《现代诗》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口号;又于1956年撰写的《现代派信条释义》、《战斗的第四年,新诗的再革命》补充信条等内容,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重大意义,堪为台湾现代诗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拐点,开启了之后台湾现代诗"银山拍浪之气象"的"荣景"。本文探讨纪弦的现代诗"书写史"及其在台湾文学活动史/现代诗诗史/文学史之"史"的意义与地位。

    2013年06期 No.119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