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 演绎“红色经典”:三大革命音乐舞蹈史诗及其和平回归

    陈小眉;冯雪峰;

    本论文聚焦于新中国历史上的三部大型革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和《复兴之路》。通过对这三部作品在各自文本内容、艺术形式、历史语境异同之间的分析,揭示出三部音乐舞蹈史诗剧与中国当代历史、社会、政治之间的微妙联系。本文借助于对这三部"红色经典""进化史"的细致解读,最终展现出了表演艺术中蕴含的力量与危险。

    2014年01期 No.120 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域外汉学

  • 寓澳名贤汪兆镛诗词探论

    邓骏捷;陈业东;

    民国年间,汪兆镛先后12次来澳门,断续居住了13年多,在澳门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多与澳门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有关。本文在全面讨论汪兆镛诗词的分期、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着重阐发居澳作品于其创作生涯中的意义和价值。

    2014年01期 No.120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 走向世界与回归传统——澳门大学第二届南国人文论坛综述

    张丽凤;

    <正>中国现代文学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汉语叙事传统;比较文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也逐渐获得学科性的独立和全面深入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发展前景,2013年11月19日,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和南国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30余位学者齐聚澳门,围绕"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世界性"的主题展开

    2014年01期 No.120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比较文学

  • 菲律宾作家黎萨尔与20世纪中国文坛

    孟昭毅;郑宁人;

    黎萨尔是菲律宾具有中国汉族血统的著名作家,他因临刑前写的"绝命诗"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反抗精神而受到鲁迅的重视。他因此成为自20世纪初就在中国产生影响的亚洲作家,这种影响因为其"绝命诗"的中译问题而和中国的6位作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与中国现当代文坛结下近一个世纪的不解之缘。本文梳理分析了其中详细的过程以及深刻的社会原因,为中国和菲律宾两国之间的文化文学交流增添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中菲两国人民之间更深层的了解与互动。

    2014年01期 No.120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回译、自译及创译

    欧阳昱;

    作者根据长期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中英双语创作和翻译活动,以具体实例,深入探讨了文学、文化翻译中的三种活动,即回译、自译和创译,意在抛砖引玉,鼓励跨国双语写作和翻译活动。

    2014年01期 No.120 4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 Mabel Lee(陈顺妍)访谈录

    欧阳昱;

    <正>陈顺妍博士(Mabel Lee)是悉尼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香港公开大学翻译系名誉教授。由于对近现当代中国思想与文学的研究,她成为澳大利亚人文学学院院士。她出版了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高行健《灵山》(2000)、《一个人的圣经》(2002)、《给我姥爷买渔竿》(2004)、《文学的理由》(2006)、《论创作》(2012)等书的英译本,早从1990年代还陆续出版了对高行健创作研究的大批论文,可算是打下"高行健研究"基础的重要人物之一。欧阳:先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的英文

    2014年01期 No.120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性别研究

  • 五六十年代革命战争小说的“同性社会性”——兼再解读《洼地上的“战役”》

    张坚;

    "同志"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具有浓烈权力特色与政治色彩的重要概念。在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同志情谊"与政治、国家、阶级、敌我等诸多现代性概念纠葛一起、暧昧不清,体现了塞吉维客所说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本文通过考察战争语境下的"英雄气概"与"政治的友爱",分析革命意识形态下的英雄人物和革命主题,并试图用"情欲三角"叙事策略理论对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洼地上的"战役"》提供一个新的阅读框架,最后考察文学史上的"欲望"书写与"革命"之间的互动与错位。

    2014年01期 No.120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 她们读门罗

    艾晓明;柯倩婷;冯芃芃;

    <正>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该奖历史上一百多位获奖者中第十三位女作家。消息公布后,国内许多媒体纷纷开始挖掘素材做文章,其中多家媒体不约而同地邀请了男性作家或学者来点评门罗及她的作品。门罗的创作以短篇为主,题材多是加拿大小镇女性的爱情婚姻与生命经验。女性眼中的门罗是否会与男性不同?为了听到更多"女性视角读门罗"的声音,2013年10月20日,新媒体女性和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合作,组织了一期读书会,邀请到艾晓明、柯倩婷、冯芃芃等多位女性主义学者,一起讨论门罗的作品《逃离》。

    2014年01期 No.120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张爱玲研究

  • 张爱玲文学生命中的“巧合”

    杨青泉;

    张爱玲灿烂的文学生命中其实存在着众多的"巧合":张爱玲与柯灵、"平家"、胡适的交往,远不止于在名人轶事的层面发酵意义;张爱玲与战争、《西风》、"左翼"的那些不解之缘,张爱玲小说《色,戒》的故事本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见的"最后一面"、张爱玲步履农村的经历、张爱玲与她的研究者等。这些"巧合"折射出张爱玲及其文学作品丰富的文学研究意义。面对近些年张爱玲"新作"、书信集、研究专著不断出版的事实,并且回顾六十余年的张爱玲研究史,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看,张爱玲研究的道路还远远没有走到尽头。

    2014年01期 No.120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 拜金价值观与张爱玲早期小说创作

    陈绪石;

    张爱玲宣称自己拜金,这不仅颠覆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而且表明她走在近代知识分子的前列,在海派文人中她也实属先锋。促使张拜金的四大因素是:上海消费文化语境、市民身份认同、个人独特经历、张个人的女性观。拜金价值观影响了张早期的创作,她的许多小说讲述拜金女的世俗人生故事,深入地刻画女性在物质上的渴望、焦虑,拜金女蕴含丰富的美学内涵。同时,她们具有复杂的现代意义,张理解、同情甚至有时认同她们的做派,她又希冀女性超越自身缺陷如依附人格、金钱枷锁等。因其价值观的独特与先锋反映在创作上,1940年代的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14年01期 No.120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聆听生命诉求 关注生存状态——试比较严歌苓、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闫石;郑沛程;

    张爱玲与严歌苓都是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都具有关注女性悲剧命运的悲悯情怀。与张氏执着于描写女性在家族家庭、恋爱婚姻中的命运不同,严歌苓更善于从个人的微观视角出发,以个人的沉浮折射出历史的巨大变迁,并利用中西文化夹缝中特殊的身份,书写大陆的政治霸权生活以及西方视野下的文化心灵的冲突。

    2014年01期 No.120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北美华文文学研究

  • “遗漏”的意义——美华文学在大陆语境传播过滤研究断想

    许燕;

    本文以断想的方式表达了与美华文学的传播过滤问题相关的诸多思考。诸如:文本过滤的意味;边际文学的独特性;打破文学边界错觉;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母体与语言文学;文学的超越问题;美华文学与大陆文学比较;受者角度,等等。

    2014年01期 No.120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论郑南川在魁北克的草根写作

    赵庆庆;

    郑南川是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的主要成员,亦是魁北克华人写作的积极实践者和推广者。他的文学活动和诗作,具有"草根写作"的鲜明个性,即坦陈魁北克华人移民的草根写作观、实描魁北克各族移民的草根存在,以及认同新魁北克人的精神定位。郑南川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市笔耕20余载,其草根诗作是早年蒙特利尔现代主义诗歌的不自觉延续。

    2014年01期 No.120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双重经验的跨文化书写

    施雨;

    文化是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关注、探索的主题。随着作家们在北美居住时间的增长,视野的拓展,无论是信息量、个人体验、创作经验都较从前快捷而丰富,因此,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考也开始出现多层面的关照。他们逐渐摆脱早期比较单一的"乡愁"与"本土情结",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和自我意识,展开新的思考和探索。这体现在文化视野扩展,文化姿态转化,文化思考深入等各方面。作家们在塑造人物和描写的故事中,都在尝试冲破种族和文化的隔阂,减少东西方差异和距离,试图体现人类共性上的理解、宽容与融合。

    2014年01期 No.120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陈若曦在澳门大学讲“文革往事”

    庄园;

    <正>2013年11月26日下午,"台湾面面观"座谈会文学场在澳门大学何贤中心举行。该文学场的主题为"谛听历史、社会与心灵",主讲人为来自台湾的四位女作家陈若曦、丘秀芷、温小平和蔡文怡,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在这个文学盛会中,主持人朱寿桐教授郑重而风趣,他尊称四位女作家为"先生",让场上的嘉宾在此冬日来临的时分感到心里暖烘烘的。著名女作家陈若曦率先开讲,她回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与先生一起从美国奔赴中国大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往事,温和而平实的话语把听众带入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中;作为丘逢甲的后

    2014年01期 No.12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五位诗人访问汕头大学

    白帆;叶楠楠;

    <正>"诗人要像敏感度非常高的钟,世界怎样撞向你,你就要发出什么样的回声。"2013年11月26日,大陆诗人蓝蓝在汕头大学举办的诗歌文化交流座谈会上如是说道。除蓝蓝外、出席此次活动的主要嘉宾还有北岛、瑞典诗人沃瑟·拜丽耶、加拿大诗人添姆·利尔本以及西班牙诗人奥尔维多·加西亚·巴尔德斯。诗人们围绕"当代诗歌潮流的发展趋向;当代诗歌的挑战与机遇;中外诗歌交流状况;诗人创作心得分享"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与到场师生进行交流。座谈会由德国汉学家、汕头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顾彬主持。加拿大诗人添姆·利尔本分享了自己和中国的渊源,同时称"诗歌只有有自己的特色,才能让别人听到

    2014年01期 No.12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柯思仁《戏聚百年:新加坡华文戏剧1913-2013》出版

    <正>2013年11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思仁的新著《戏聚百年:新加坡华文戏剧1913-2013》由戏剧盒、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联合出版。新加坡华文戏剧走过一个世纪,经历百年的此起彼落,有过几度繁盛,也有过些许消沉。生成于20世纪初启迪民智与赈灾自强的使命,发展于战后多元艺术观与政治观时代,新加坡华文戏剧参与国家意识建构、关怀底层社群、重新整合出发、走向专业发展,并在全球化环境中扎根本土、进行跨界对话。百年以来的新加坡华文戏剧,既参与新加坡社会文化史的书

    2014年01期 No.120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夏志清先生逝世

    <正>著名文学评论巨擘夏志清于2013年12月29日在纽约逝世,享年92岁。夏志清教授,江苏吴县人,1921年2月18日生于上海浦东,1942年自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46年9月随长兄夏济安至北京大学担任助教,醉心西欧古典文学,因研究布莱克档案(William Blake Archive)的论文脱颖而出,取得留美奖学金,至耶鲁大学攻读英文硕士、博士。后来任教于多所著名大学,最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至退休。夏志清在纽约州立大学任

    2014年01期 No.120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第7届东南亚华文诗人大会在曼谷召开

    <正>2013年12月8日至9日,由东南亚华文诗人笔会发起,由泰华作家协会、留中总会文艺写作学会承办的第7届东南亚华文诗人大会在曼谷帝日酒店隆重召开。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文莱、缅甸、泰国的代表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特邀代表共一百多人,欢聚一堂,共同启动一个多元的诗歌诗学交流平台。东南亚华文诗人笔会成立于2006年,先后在中国韶关市、越南胡志明市、中国遵义市、青岛市、文莱举办了6届大会。此次

    2014年01期 No.12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