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 高行健莫言比较论——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公开讲演

    刘再复;

    <正>选择这个题目讲述,首先是因为高行健和莫言都是我的朋友,讲起来可以多一些感性的语言。第二,对于两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有很多争论和批评,但不论怎样,两位都将进入历史,而且会赢得很多后世知音。今后人们还会继续谈论两人的作品,而我们算是第一代读者,也是第一代知音,所以应该抓住机会。第三,我的研究从现代文学开始,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场语言试验,用白话文写作取代文言文写作。可惜后来文学出现了曲折,即用政治理念取代文学理念,文

    2014年04期 No.12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文革作为启蒙,或启蒙的反讽──论王安忆的《启蒙时代》

    黄锦树;

    本论文分三部分。一是把《启蒙时代》放进王安忆自身的书写脉络(个人思想史、小说史);再者是与同时代的"文革小说"做平行比较,尤其是王小波的写作;三是有限度地针对中国当代思想史的"启蒙"议题做一番讨论。

    2014年04期 No.123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论台湾文学场域中的政治和市场因素

    张诵圣;刘俊;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台湾文学受中国现代文学影响至深,这种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本文结合台湾文学的发展形态,着重探讨了延续自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中的政治和市场因素,如何在台湾文学场域中获得了复苏并发生了新变。

    2014年04期 No.123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域外汉学

比较文学

  • 论当代中国诗人的自殖

    欧阳昱;

    本文嘲讽了当代中国诗人的自我殖民。凡是在文字中自我向西方看齐,言必引西方大师名句,诗必献给西方大师,字里行间充满对西方的渴望和向往,对西方思想、价值观不加分析、不加评判、不求化解而一味照搬、照抄、照葫芦画瓢地接受者,都可以纳入自殖范畴。

    2014年04期 No.123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 “雅努斯的面孔: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工作坊综述

    郑海娟;

    <正>2014年5月6日至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举办了"雅努斯的面孔: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工作坊,以文学为核心,兼及历史、哲学、宗教、社会现实等多重面向,探求传教士入华与中国社会近现代转型之关系。工作坊以主题演讲、分组报告、专家点评、自由讨论、参观古迹等多种形式开展,邀请了来自法国、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大陆不同城市的研究者参与,其中既有在此园地躬耕

    2014年04期 No.123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汉语诗学

  • 瞬目苔色小诗风——《磨坊小诗》·2014·序

    沈奇;

    <正>一记得2001年12月,在北京出席由中国首都师范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联合举办的"北京香山·2001·中国现代诗学国际研讨会"上,我提交并发表了题为《现代汉诗语言的"常"与"变"——兼谈小诗创作的当下意义》的论文,第一次系统论述到汉语新诗发展历程中,小诗创作的重要性及其对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特殊作用。之后,复以"小诗好读,经典有味,跨海跨代,百年一选"为核心理念,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

    2014年04期 No.123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 “诗言志”变:抒情的发明——以《诗言志辨》和《诗言志释》为中心的考察

    杜晓杰;

    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范畴研究一直占据主导,命题研究相对处于弱势。但是作为对文学进行整体评判和规约的文论命题,对于把握古代文论的整体特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诗言志"这一中国古代文论"开山的纲领"的研究方面,朱自清以扎实的考据功夫,在《诗言志辨》中还原了其"志""道"合一、"都关政教"的历史语境;身处海外的王文生,同样以扎实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在《诗言志释》中却还原了"诗言志"作为中国抒情传统重要源头的诗学内涵。二者同途而殊归,反映了不同的学术语境对于同一命题的不同发覆,也反映了海外学人在建构中国抒情传统过程中的为抒情而抒情、整一性的"东方想象"等问题。

    2014年04期 No.123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 肌质·节奏·抒情空间:现代汉诗感知形式初探

    关天林;

    "肌质"指词语间的组织,"节奏"指肌质组织衍生的律动,"抒情空间"即情意脉络的动态布局。一首诗便是三层构架互动而成的有机整体。本文并不意在归纳一些"诗法"、"诗型"或追溯形式的历史变迁,而集中以古典诗歌美学为参照,通过由肌质到抒情空间的结构分析,展示现代汉诗美学形态的趋向,为开拓新路的现代汉诗提供一个观照的角度。现代汉诗重复探索语言肌质,寻求自身成为开放、可塑、富张力的经验载体。这种运动姿态仍是抒情的节奏,同时也是体验的、"遭遇"的节奏。现代汉诗是古典诗歌这舞台的延伸和改造,但舞者的舞姿却已跃进了新的演出空间,其开发新感知形式的"经验"对当今汉诗的创作和分析有一定借鉴作用。

    2014年04期 No.123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 李进文诗歌的现世情怀与终极关切

    胡西宛;

    李进文诗作艺术思考的主要对象,是人伦亲情、社会政治和自我存在,具体体现为对亲情的品味与人生感悟、政治观察与社会批评和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深刻体验,由此形成了李进文诗歌创作的基本内涵:现世情怀和终极关切,这是汉语新诗的艺术传统积淀而成的基本价值。对这些价值内涵的艺术表现,可以体现台湾中生代诗歌的高度和份量,展现了台湾中生代诗人承前启后、开辟新局的艺术能量。

    2014年04期 No.123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华文流散文学的本体性:兼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再思

    许文荣;

    华文流散文学是否具有本体性?若有,这本体性是什么?中国学界对华文流散文学越来越关注,但是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不少人还是存有两个盲点:一是过度地聚焦在新移民文学,二是单一的中国视角。华文流散文学在创作与文本体制上至少具有四个本体特征,即视点的边缘性、身份认同的流动性、文体的混杂性及意识形态上的抵抗性。这些本体性不能只从单一中国视角去解读,必须同时掌握在地话语与文化语境,以及创作主体的生存环境与条件,才能进行更完善的解读,归纳出合乎流散模式的深刻意涵。

    2014年04期 No.123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 论诗人陈国正对越南华文文学的贡献

    谢永新;

    诗人陈国正是越南华文文学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作家,他在文学创作、文学编辑、文学传播和文学新人培养等方面,对越南华文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越南华文现代诗的创作概况和对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2014年04期 No.123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南洋风与现代性的解语者——评张松建的《文心的异同》

    凌逾;

    《文心的异同》广涉华语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比较文学等领域,其特色有三:捕捉南洋风、异域调,挖掘本质特性,深化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全书贯穿考察南洋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导航海外汉学,探究海外中国学的现代性研究。

    2014年04期 No.123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 钱石臣——印尼早期华文文化的耕耘者

    钦鸿;

    在南通发现的钱石臣写于1921年8月至1922年8月的日记,清晰地记载了这位印尼早期华文文化耕耘者从南通到印尼孟加锡岛从事华文教育工作,并积极参与当地的各种文化活动的事迹,其中涉及孟加锡当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社团组织、人际关系、文艺演出、风俗习惯,乃至华人社会的各种活动、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应酬往来、业余生活,以及气候、物产、环境等种种情况。这对我们了解早期印尼的华文文化,特别是孟加锡地区的华文教育、华文报业以及华文文化界的活动,乃至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等,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4年04期 No.123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华裔文学研究

  • 与华人有关的三桩悬案——美国少数族裔的性别、种族与阶级

    肖画;

    严禁华人与白人之间的婚恋是美国排华的一种重要手段,以此断绝华人通过血缘向白人主流社会靠近,而华人男性的性别也在这种不公正的环境中被严重扭曲,成为华人融入美国社会的一大障碍。但当两个种族试图冲破这种禁令,主流与边缘结合的结果如何?意义何在?一个历史事件,两篇文学作品,让读者反思美国少数族裔的性别、种族与阶级关系。

    2014年04期 No.123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 风景这边独好——近三十年加拿大华裔文学综论

    刘红林;

    大批来自中国两岸四地及东南亚的华人进入加拿大定居。他们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少富有文学才华,甚至有移民前就蜚声海内外的优秀作家。才华加勤奋加阅历加中西文化融合,他们在文学园地里努力耕耘,成就不容小觑。因此加拿大近三十年来的华裔文学,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的优秀序列。她有一股前行的锐气,一腔向上的朝气,甚至还有一种摒弃世俗的清新之气,绝不输入任何一个地域、任何一个国家的华文、华人、华裔文学(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

    2014年04期 No.123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对话与访谈

  • 亚美文学研究在台湾——单德兴教授访谈录

    吴贞仪;单德兴;

    <正>前言近二十年来,亚美文学研究在台湾迅速发展,受到学界重视,相关学术成果不仅在台湾的外文学门异军突起,颇受瞩目,在国际学界也占有一席之地,而相关论述最多、介入最深的学者为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单德兴教授。本访谈由吴贞仪小姐进行,重点在于亚美文学研究在台湾的建制化,内容分为六部分:受访者与亚美文学的因缘、欧美研究所的耕耘、研究语境的角力、亚美文学研究的定位、访谈与翻译、反思与期待。此访谈经吴小姐整理,王智明博士过目,

    2014年04期 No.123 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 子轩访谈录

    欧阳昱;子轩;

    <正>欧阳:先拉拉家常。听说你是北大毕业,而且学的是泰语,怎么会学这个语言呢?子轩:为了不离开北大。我是在北大校园里长大的,父亲是北大东语系教授。我从小学习就重文轻理,很偏科。那年我的高考总分只过了北大的送档分数线一点点,上不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父亲于是说:报个小语种就能留在北大。欧阳:那对这种小语种的兴趣你能维持四年吗?子轩:准确说是三年,第一年我们没上专业课,我们是双语制,泰语和英语同时学,第

    2014年04期 No.123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 中文学术研习营在澳门大学新校区举办

    荒林;张中宇;

    <正>两岸四地知名学府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和澳门大学四校"首届中文学术研习营"于2014年7月21日上午9时30分在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园隆重开营。这是四校于2013年1月携手推出"两岸四校中文合作计划",旨在发挥各校中文系的优势,加强彼此的学术交流和学生培养,促进中华文化在区内以至全世界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首次重要学术活动。树木芬芳,海风习习,阳光柔和,南欧风格的校园建筑恢宏而典雅。在欢乐的气氛里,澳门大学

    2014年04期 No.12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 江少川《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出版

    晓天;

    <正>江少川教授历时11年完成的《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新近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全书46万字,访问对象横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包括哈金、严歌苓、张翎、虹影、陈谦、施雨、苏炜、陈瑞琳、钱少君、刘荒田、吕红、黄宗之、朱雪梅、张慈、沈宁、虔谦、沙石、陈河、李彦、曾晓文、林湄、章平、池莲子、王性初、李硕儒、孙博、张宗子、程宝林、查建英、张惠雯、庄伟杰等30位作家,几乎囊括当代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海外新移民作家,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唯一一部专门

    2014年04期 No.123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 《跨文化对话》第32辑目录

    <正>~~

    2014年04期 No.12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