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 中国现代作家媚俗的改写

    刘再复;林岗;

    <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虽然距离今天并不遥远,但是它的版本复杂和由此造成的困扰并不亚于古典的研究,两者所不同的是古典文献的版本困扰多数是因流传过程中后人的传抄、删改、修订而造成的,而二十世纪文学的版本困扰则多因作者本人在不同时期的重编、改写而造成。许多现代重要的作家都曾经重编、改写过自己的有代表性的旧作,例如胡适重订《尝试集》;郭沫若屡次重编自己的新诗集,修订《女神》;曹禺改写《雷雨》;老舍删改《骆驼样子》

    2014年05期 No.124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域外汉学

  • 一个反向文明的寓言——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与救赎

    潘淑阳;

    《额尔古纳河右岸》从死亡与救赎的终极视角见证了二十世纪鄂温克文明的兴衰。作品有别于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长篇历史重写潮流,而转向自然与原始文明的重建。其中,死亡的超验叙述、母爱的极致书写,以及对于神性的热盼与节制,从不同侧面暗示了现代人在追逐现代性的过程中,对自然、爱与善的信仰阙如。在这个意义上,《额尔古纳河右岸》看似抽离历史与现实的同时,却投射着对当下文明反向性、建构式的批判。

    2014年05期 No.124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 澳门大学中文学术研习营综述

    李杰;

    <正>为发挥两岸四校中文系之间的优势,加强学术交流,深化合作,创建高水平的中文学科研究生培养交流机制,7月20至27日,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台湾大学中文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和澳门大学中文系的近二十位资深学者与三十多位中文系研究生,汇聚澳门大学新校区,参加为期一周的首届中文学术研习营。这次研习营采取学者学术报告与研究生论文发表会的形式进行。共举办8场讲座、5场论文发表会,内容涉及文学研究领域里诸多重要问

    2014年05期 No.124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比较文学

  • 双语人生

    欧阳昱;

    <正>我1991年去澳洲读博士之前,仅在《飞天》杂志发表过一首诗,题为《无题》,时间很早,应该在1982年,但至少写了上千首诗,其中有不少是英文诗。由于我读的是英文系,学的是英美文学,我痛感中文和中国文学的重要性,于是找当时在另一所大学读中文系的朋友借来中文教程的内容,在学习英文的同时,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进行自修。这个时候,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个诗社,因为当时的大学在东湖旁边,就叫"湖

    2014年05期 No.124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 论加拿大双语作家李彦的自我译写

    赵庆庆;

    李彦是加拿大从事自我译写的双语作家,为世界华人文坛贡献了不可多得的双语文学作品。本文以李彦的第二部英文小说《雪百合》(2009)及其译写本《海底》(2013)为例,结合李彦首部英文小说及其译写本《红浮萍》,以及她前期的中文小说《羊群》和《嫁得西风》,分三层面论证李彦的自我译写:即自我译写的事实、缘由和素材转用。结论是:李彦的自我译写是翻译上的大胆尝试,是文学上的再创作,是跨文化语境中双语作家自觉而又必然的选择。自我译写过程中的留、删、增、改,不是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族裔对话、历史遗留、创作习惯、审美趣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2014年05期 No.124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诺贝尔文学奖专辑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台湾文学研究

  • 台湾当代小说语言流变寻踪

    张卫中;

    台湾文学自光复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它的所有进步都是与语言的进步分不开的。台湾当代文学每个阶段的语言探讨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在现代主义时期,白先勇、欧阳子等着眼于个人风格的创造,王文兴则通过颠覆既有的规范尝试语言变革的各种可能与底线;乡土文学的回归,不仅带来了乡土体验,也在将方言融之于国语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而在1980年代,新世代作家则通过对常态语言的偏离,探索了提高汉语表达功能的多种可能性。

    2014年05期 No.124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殖民地文学交往中“台湾想象”的生成意义——以《华丽岛的冒险》为例

    马泰祥;

    日据时代台湾文学界与日本本岛文坛在文学交往过程中充满了"张赫宙情结",即以在日本文坛成名的殖民地朝鲜作家张赫宙为榜样,竭力以平等之姿与日本文坛发生对话、获得认同;针对此文学现象,如果以日本作家以日据台湾为书写题材的文学选集《华丽岛的冒险》来作个案分析,通过对比日本本土文坛在不同世代对殖民地台湾文学生态的差异化想象,则可以发现这些"台湾想象"虽然是在日台之间的文学交往中产生的,但同时也揭示出日台二地文坛交往中在文学相互理解上的深刻不对等关系。动态的文学交往程式,使得"台湾想象"不只是形式化的客观现实,而负载了串联不同区域之间文学经验的使命,因此是区域研究中可资利用的、新的文学资源。

    2014年05期 No.124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台湾后乡土小说的历史意识与时间美学

    张帆;

    台湾后乡土文学建构了多重时间的历史叙述形式,解构了既有历史叙述体系中宏大性与共时性的时间感,将乡土历史回归到个体化、差异化的时间当中,复写出乡土历史的复杂性,同时,后乡土文学中大量的民俗书写也以独特的方式打开了乡土的历史之门,民俗代表乡土世界中被压抑的庶民时间,后乡土小说则彻底翻转了庶民时间的落后性,甚至将此一"落后性"作为台湾历史的自我救赎之道。

    2014年05期 No.124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本省、本土与民主台湾——试解读台湾电影中的“美丽岛事件”

    白惠元;

    本文将以电影为媒介,梳理台湾电影中从不同角度呈现的"美丽岛事件",并对其呈现方式进行解读。本省/外省的省籍问题、本土/大中华的民族主义问题与"民主"的文化意识形态问题,是"美丽岛事件"的三个面向,也是其当代意义所在。在不同文本的比照之下,我们将得以管窥当代台湾复杂多元的政治立场,并讲出"新台湾人"的故事。

    2014年05期 No.124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北美华文文学研究

  • 华人文学团体在中加文学交流上的民间角色:以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为例

    梁丽芳;

    海外华人素有结社的传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忍受了两次隔离的加拿大华人,他们的文化活动例如粤剧、白话剧、阅书报社等不但没有停止,反而非常活跃。中加之间的交流受冷战影响分隔多年,建交后,官方举办的中加文学交流不多,边缘的民间文学团体,反而能扮演更灵活更活跃的桥梁角色。本文以1987年成立的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为例,从其沙龙性质的组织、九次国际性会议、文学讲座、互访出版等方面的记录,说明侨民与原籍国之间,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上所能扮演的角色。

    2014年05期 No.124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 复杂多样的代际差异——以美国新生代华文作家郁秀和王蕤的小说为例

    池雷鸣;陈涵平;

    文章以北美新移民文学为背景,在比较中展现出华文新生代作家郁秀和王蕤在各自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某种新变,以彰显复杂多样的代际差异,即年轻一代移民们独特的异域体验、平和的物质心态、平等的差异认知以及超越"中西"视界的追寻与自审。

    2014年05期 No.124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 “开花结果在海外”——论陈瑞琳及她的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

    程国君;

    陈瑞琳是海外华文文学,尤其是北美新移民文学及其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她以她的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接通了现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脉息;她发现了一个个海外华文文学的勤奋耕耘者,引领着他们成长;她勾勒出了美华文学的地图和文学史的发展轮廓,还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忠实使者。具体说来,陈瑞琳是从当代汉语文学发展史的意义上来关注海外华文文学的;其《家住墨西哥湾》等为主的移民叙事为题的散文创作独具个性,其《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当代新移民文学散论》等对新移民作家及其作品的个性批评和审美批评为主的批评模式,独具批评风采。作为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开拓者,陈瑞琳正和一批新移民作家创造着世界华文文学的精彩篇章,为当代中国文学的海外发展开拓着全新的空间,丰富着汉语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涵。

    2014年05期 No.124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 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另类爱情”演变

    彭超;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北美新移民文学,发展至今,走过约30年历程。其中,关于爱情的书写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查建英《丛林下的冰河》对爱情的追寻,到严歌苓《少女小渔》对爱情的质问,张翎《望月》对爱情的反思,再到郁秀《太阳鸟》对爱情的向往,不断演变的爱情主题背后隐藏着时代的变化,亦是移民文化心态的演变。

    2014年05期 No.124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 论叶维廉散文创作

    刘茉琳;

    叶维廉除了比较文学观、中国诗学论,以及中英文诗歌互译,诗歌创作外,其散文创作也是一个相当丰富、艺术生命力活跃的世界,可惜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关照与整合式的理解,这实在是汉语文学创作成果以及研究成果的一种损失。其实叶维廉的散文与其作为离散身份特有的"放逐"、"愁渡"、"郁结"等心理属性紧密关联,其散文中诗文并置及诗性特征更是其文学艺术理念的具体表征,作为游记散文的文化属性也有待分析整理的空间,是打开叶维廉文化艺术审美观念的一扇窗口。

    2014年05期 No.124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 “战后马华、台湾、香港文学场域的形成与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拉曼大学举办

    马峰;

    <正>2014年7月18-19日,在拉曼大学金宝校区举办了一场跨区域的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为"战后马华、台湾、香港文学场域的形成与变迁"。该会由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主办,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联办,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协办。与会学者横跨三地,台湾12位、香港7位、马来西亚11位,宣读论文共计30篇,筹委会主席许文荣将其归纳为三类:写本地文学场

    2014年05期 No.12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 更正启事

    <正>本刊2014年第3期刊发的《沈从文的图像转向:一项跨媒介的视觉文化研究》一文,需作如下更正:1.第99页图14下的两段引文应该作为图注文,分别连缀于图14和图15之下;第100页图16下的引文("等一会儿")亦应缀于图16的图注中;2.第99页图14出现两次,《桃园上游》的编目应为图16,以下类推。特此更正,并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2014年05期 No.124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出版

    <正>2014年10月,在《华文文学》即将迎来创刊30周年之际,由本刊编辑部主办、特邀古远清教授编纂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以增刊的形式出版,篇幅约40万字。这项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工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顺利竣工,既得益于创刊主编陈贤茂先生的支持,也得益于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名流耆宿的鼎力相助,得益于古远清教授充沛的热情和丰厚的积累。考虑到长期以来的空白,该年鉴适当将时间往前延伸,收

    2014年05期 No.124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 黄维樑《壮丽:余光中论》出版

    伊人;

    <正>2014年8月,黄维樑教授的新著《壮丽:余光中论》由香港文思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黄维樑的余光中评论近五十篇,兼顾余氏诗歌、散文、批评、翻译等文体,运用中西多种理论,微观宏观并重,又作古今中西的比较,全面阐释了余光中的创作。作者研读余光中作品五十年,发表了近百篇文章,著编过三部相关论文集,其中1979年著编的《火浴的凤凰:余光中作品评论集》一书为"余学"的奠基之作,这本《壮丽》则

    2014年05期 No.124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