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 要怎样的文学?——高行健与刘再复在香港科大的对话

    潘淑阳;

    <正>刘再复教授(以下简称"刘"):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和不远万里而来的挚友,也是我一直非常钦佩的挚友高行健进行对话,交谈"要怎样的文学"这个题目。我之所以非常钦佩他,不仅因为他破了诸多记录,比如他是汉语写作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他创作了十八个剧本,并制作了一百多个剧目;也不仅因为他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九十次画展,其中个展就有八十次;我钦佩他,最重要是因为他非常有思想,可以

    2014年06期 No.125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 两种现代性?——冷战初期两岸小说初论

    黎湘萍;

    两岸三地文学在1949年以后的发展,究竟是"分道扬镳",还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选择的不同的现代性路线的开展?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迄今为止的文学史论述,几乎都侧重于前者,即在"分道扬镳"的分析模式下,以己之是非为是非,因而无法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视野中观察彼此的异同。本文试以最具有近代政治色彩的五十年代小说作为观察的对象,从"现代性"在两岸开展的角度,揭示出表面上充满了差异的两岸小说所隐藏着的内在的关联。五十年代小说所反映或构建起来的新的历史与文化结构,恐怕只有在近代的时空脉络中,才能看的比较清楚。本文试以陈纪滢、周立波、张爱玲和丁玲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作为讨论对象,对这些问题做初步的讨论,以期引起批评和更加深入的关注。

    2014年06期 No.125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古镜记:读古远清编纂《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

    黄维樑;

    <正>由陈贤茂撰写的序言,是这本《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最佳的说明书和推介词。他写道:"30多年来,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已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台湾文学史》、《香港文学史》、《澳门文学史》、《海外华文文学史》相继出版,此外,专论、通论、文体论、作家论、作家评传、论文集、教材、辞典,以及散见于全国各种报刊的单篇论文,其数量之巨大、论点之新颖、影响之广泛,成为文坛盛事,也书写了

    2014年06期 No.125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域外汉学

  • 文学场中的画家凌叔华

    袁婵;

    本文主要研究女作家凌叔华如何利用其画家的身份、运用其画界资本在现代中国和英国文学场实现文学发展、得到文学地位,并通过其个案小探非文学因素在作家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对文学场的影响。

    2014年06期 No.125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越南古代汉文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研究

    吕小蓬;

    越南古代汉文小说既受中国古代文化和小说传统的深刻影响,又是越南民族文化的自我书写。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中国人形象作为越南社会的整体想象大量出现在越南古代汉文小说中,并显示出在东亚汉文化圈内部、中越关系的历史语境下其独特的生成动因与建构过程,寄托了越南民族的主体性思辨与多重阐释,是越南民族建构自我形象的复杂投射。

    2014年06期 No.125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比较文学

  • 晚清新教传教士与中国小说批评

    狄霞晨;

    文学对于传教而言意义重大,传统的中国文学却呈现出种种弊端,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思想革新,也不利于在华传教工作的开展。因此西方传教士表现出改变中国文学的意图,并且这种意图随着传教工作的不断推进变得越来越强烈。对旧文学的批评则是传教士改变中国文学主要表现之一。由于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上。本文认为,新教传教士通过对中国小说的评价和中西小说的比较,为中国小说树立了一个新的坐标系,也引发了中国批评家对中西小说结构、叙事等方面的比较;对于晚清文人确立师法西方小说的方向,接受西方的小说观念,扭转鄙夷小说的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4年06期 No.125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 从“马华”到台湾——论张贵兴的文学创作之路

    王立峰;

    长期以来,讨论生长于马来西亚的华人写作时,大都采用"马华"这一视角。然而,居住于马来西亚和迁居台湾的这些"马华"作家们,并非简单地分享着同样的文化视角和历史心态。一概以"马华"称之,既是对其个人特质的忽视,也反映了在地者(local)的傲慢。张贵兴的际遇便是如此。因而,本文拟舍弃"马华"的立场,转而从台湾的视角审视张贵兴的创作历程及文化心态,爬梳他入籍、定居以后,文学创作与台湾整体文化语境之间的关联。

    2014年06期 No.125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严歌苓研究

  • 以女性为中心的写作——论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李仕芬;

    女作家写女性的故事,表达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女性主义文学致力的写作方向。严歌苓一向喜写女性,其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便是以寡妇王葡萄的生活为叙述内容。本文即从女性中心的写作方向入手,研析这部作品。论文首先从文题切入,评论各家说法,解说"第九个寡妇"蕴含的意义。此外,此篇小说如何以女性视角响应或反击一向主导的男性视角,及以脚上穿戴作聚焦表达,均为论述重点。至于女主角怎样发挥女性智慧,在艰难的政治及生存环境下从容存活,同样会加以探讨。叙述对身体的重视,藉以反映问题及建构女性的生存空间,亦是论文的剖析重心。最后,希望带出的讨论是,这部小说结连民间传说,超越现实,以想象方式,建立女性神话传奇的叙述方式。

    2014年06期 No.125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4K]
  • 浮华绌落见真淳——《陆犯焉识》中的移民视角与当代史观

    盖建平;

    《陆犯焉识》对"异国"元素(包括环境与人物)的运用可谓条理分明,不仅以一个美华移民的跨国视角,对中国现当代历史进程的得与失做了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精神现状的整体观照,还进一步传达出一种延续理想主义精神传统、自觉超越"伤痕"思维的当代史观。

    2014年06期 No.125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3K]

华裔文学研究

  • 从多方视角论议北美华人华文文学属性

    高慧琳;

    <正>一、序文中国大陆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常有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相联系的、继承"五四"传统的严重倾向。当然考虑到"五四"在文学史、历史的价值以及意义上是充分可以理解的,它所具有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在中国大陆的华文文学学界存在的问题是超越正统性以及对传统的主张,含有一种强化民族文化和民族主义的战略性质,却将其伪装成所谓的"五四"传统。"五四"本来的意义与宗旨褪色而演变成强压性与攻击性的中国大陆的民族

    2014年06期 No.125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7K]
  • 中亚著名东干诗人亚斯尔·十娃子在中国

    常立霓;

    随着中国东干学的兴起,中亚著名东干诗人亚斯尔·十娃子及其作品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了解,以十娃子为代表的东干诗歌极其独特,在世界华语诗歌中可谓别开生面。如何为十娃子定位,怎样解读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表现,中国的东干学者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014年06期 No.125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港台文学研究

  • “后殖民”的洞见与盲视:读周蕾的《写在家国以外》

    余夏云;

    周蕾的《写在家国以外》一书,旨在探讨香港的主体性问题,其讨论虽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和历史背景,但也相应地落入另一种中心主义。这种主义通过夸大香港的特殊性,发展出了一种补偿论述,并且因其"去历史化"的操作模式,形成了一种论述上的防御性机制。该机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对自我立场的批评和审视。

    2014年06期 No.125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3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论武侠小说复仇模式的变迁

    宋琦;周俊;

    复仇模式是武侠小说中最重要的情节模式之一。从古代到民国旧派再到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复仇模式经历了对传统复仇模式进行反思并不断深化最终走向超越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国武侠产生了对传统复仇模式的现代反思意识,为港台新派武侠最终超越传统复仇模式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研究武侠小说复仇模式的变迁,不仅有助于客观评价作家作品的历史价值,也能为今后的武侠小说创作提供历史经验。

    2014年06期 No.125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1K]
  • (被)离散(诗学)与新加坡认同的困境——英培安《画室》的叙事创新

    朱崇科;

    《画室》是英培安迄今为止最长、最丰富也是最厚重的一部长篇,无论是在离散诗学营构上,还是在结合新加坡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反省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英深刻地指出了有关认同内部的被离散乃至内部殖民等复杂结构。在其中,台湾影响日益凸显,也显示出英培安在潜意识里希望借此疗治此困境的一种文化路向。

    2014年06期 No.125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8K]
  • 尼采存在主义与英培安和吴宝星的作品

    沈伟赳;

    后殖民转型和共同文化再评价,是吴宝星和英培安的兴趣所在,两位作家都倾向塑造背负着存在主义行为和探问的孤独角色,都使用了一些重要的尼采主题。他们认为当代的新加坡文化是高度虚无的,被商品化和非本真性所控制,因此,他们将优先权给予类似隐士的人物,这类人物拒绝盲目跟随的畜群本能,关注文化更新以及其它自为(存在主义的)课题。这两位作家都强调死亡和人的极限,重视真诚的选择。

    2014年06期 No.125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3K]
  • 论云鹤的咏物诗和准咏物诗——兼谈云鹤诗歌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演变

    北塔;

    云鹤的代表作《野生植物》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咏物诗,他又喜欢以物名作为诗名,但他的许多疑似咏物诗其实不能算作咏物诗,最多算是准咏物诗。在他的诗歌文本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2014年06期 No.125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6K]

对话与访谈

  • 归来的“另类”艺术——关伟访谈录

    欧阳昱;关伟;梁余晶;

    <正>欧阳昱作为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Globalizing Australian Literature"(澳大利亚文学全球化)项目博士后研究员,曾为该项目而于2010年3月18日在北京天伦王朝饭店,以中文采访了关伟,后译成英文,此为梁余晶的中文回译。归来:机遇与挑战欧:关伟你好,我好像曾采访过你,那是你在墨尔本做驻地画家的时候,对不对?关:对对对。欧:你现在回到北京了,现在你好像有个重大的战略转移,为什么这样呢?

    2014年06期 No.125 11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1K]
  • 访问余光中先生

    张丽凤;

    <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这首广为流传的诗作使诗人和散文家余光中的名字闻名世界。余光中,一生从事着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度空间"的写作,现已出版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50多种,且在每一度空间里都成绩斐然,出类拔萃。诗坛的桂冠、散文的重镇、批评的睿智、优秀的翻译,所有这一切怎能不让人羡慕、惊叹?2014年4月,余先生应邀至

    2014年06期 No.125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