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奇;
不少研究者将审视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台湾前行代诗人那里,也便再次重新发现:至少,仅就诗人气质与诗歌精神而言,他们的存在,才堪可代表中国百年新诗的精神资源和人格传统,并使之具有更为纯粹的表现形式和更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在张默这里,更是对百年中国汉语新诗之"诗歌人格"和"诗歌精神"的一种创造性注塑。诗集《独钓空》中,张默特意以三卷结集全书,分别为"台湾诗帖"、"大陆诗帖"、"海外诗帖"。三个板块,既是诗人行旅所及和作品内容的实际类分,也是诗人个体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特殊族群,心路历程与诗路历程的版图所在。
2015年01期 No.126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 孙金燕;
作为台湾中生代代表诗人,罗智成的诗歌写作呈现出一个为彷徨的社会寻求文化理想的野心。借由对世界细节的直觉与隐喻性把握,他逃逸出现实与自我两个向度的逼迫,最终与孤独一起,寻找修辞得以"撼动世界的动能",并期待能以此探寻通往追求真正自我者的天地。
2015年01期 No.126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 谢征达;
吴岸从1962年《盾上的诗篇》便开始其半个世纪的创作,在砂华文学担任先锋者的角色。对吴岸而言,本土即是砂捞越,其本土书写集中在土地(砂捞越)与个人的回忆与经历。文章核心以吴岸作为砂华文学底下的个体,从本土出发,以书写的独特性展示砂华文学的自主文学场域的可能性。吴岸创作中的本土与现实主义融合并促成思想与空间的交织,形成土地与世界两面维度的接轨,展示具"本土世界观点"的文学。
2015年01期 No.126 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 曾心;
泰国是个佛的国度,创作了不少禅诗,包括华文禅诗,但未受国际社会的重视。文中着重分析了泰华"小诗磨坊"(7+1)同仁各自禅诗的内容、形成的途径、艺术特点以及评价。在个体创作中所受到"佛"的熏陶不是一致的,但同处在佛国这个大背景下,并奉信佛教,有相当部分小诗蕴含着禅心、禅理、禅意、禅味、禅趣。六行内小诗的"禅",已显凸出泰华"小诗磨坊"创作的独特之处。
2015年01期 No.126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 沈庆利;
台湾当代作家周啸红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既深入刻画了上世纪中期从大陆离散到台湾的那批中下层普通民众,如何在离乱动荡的岁月中颠沛流离,又展示了他们如何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努力,逐渐融入台湾本土力量的人生轨迹;既表现了他们为台湾贡献一腔热血,又无时不牵挂着海峡对岸的故土与亲人,以及与亲人团聚的内心衷曲。他的作品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岸人民的离散与聚合、争斗与和解提供了别开生面的写照。
2015年01期 No.126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景娟;
台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转型促使农村人脱离土地向城市迁移,这一社会现象成为台湾乡土小说的聚焦视点。本文以台湾这一时期文学表现"乡下人进城"的小说为研究对象,由那些乡下人不同时期进城的不同命运和心理状况,分析这些向城市进发的小人物价值取向的变化同当时台湾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进城"作为一种穿越时空的动态转移,以其高强度高密度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巨大变迁对乡下人生命个体的冲击。
2015年01期 No.126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 白惠元;
以祖先之名,大陆电影《红河谷》与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主题相近的"少数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故事,然而,在外来者/本地人、西方/东方等对立结构之下,二者视点的内外差异却有效指涉着海峡两岸文化语境之不同。"主旋律"依托于现代国家意识形态,因而《红河谷》需要时刻回应"汉族"的位置问题,汉人可以视觉缺席,却必须文化在场;相反,台湾本土意识由于缺少"现代国家"这一环,便可以将故事中有关"汉族"的表达空间压至最低,而魏德圣以部落头领莫那鲁道为中心的叙事形态也就显得十分"内部"。面对"大和解"的时代主流,回到人民大众历史记忆与情感结构的内部,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2015年01期 No.126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正>2014年12月7日,应澳门大学邀请,澳门大学荣誉博士、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莫言于澳大新校园大学会堂任"汉语文学的成就与前途"论坛的主讲嘉宾,给观众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学盛宴。论坛由澳门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寿桐教授主持,同时与会的还有特邀嘉宾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博士以及澳门大学讲座教授杨义。12月6日上午,莫言在澳门大学接受了荣誉博士学位的授予。因此澳门大学校长赵伟在7日
2015年01期 No.12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
<正>2015年1月3日清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香港作家联合会创会会长曾敏之先生在广州逝世,享年98岁。曾敏之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报人、诗人、学人,也是世界华文文学学界的泰斗。作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开创人之一,3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促进海内外华
2015年01期 No.126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莫春艳;
<正>近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惠民的自选集《边缘的寻觅》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的资助下,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本集共分为四辑,从两岸、全球、比较、整体、文学史、学术等大视界出发,解析文学史上的某些"点"(作家作品个案,如作家与作家的比较、某位作家之于某国华语文学的贡献),或"面"(对某种文学新现象的整体观察及流变追
2015年01期 No.126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李峰;
<正>由南昌大学主办的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国际研讨会于2014年11月14日至16日在江西南昌举行,近百名来自五大洲的华文作家交流经验,共商文学之事。严歌苓、张翎、虹影等知名作家陆续在南昌红谷滩的新华文化广场图书城举办读者见面会。"世界华文文学如今已遍及四大洋五大洲,可以说有华人移民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张炯在出席会议时表示,"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新移民
2015年01期 No.126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