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16封

    王洞;季进;

    本文选刊评论家夏志清和夏济安之间的书信16封。这些书信写于1950年至1951年之间,夏志清在美国读书,夏济安在台湾教书。兄弟俩就两地的生活、青春期情感及文学追求进行私密的沟通。

    2015年02期 No.127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不带理论的旅行——陆建德教授访谈

    陆建德;陈美霞;

    本文是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陆建德先生的学术访谈。陆建德谈到他从英美文学转向近代中国的契机,及他在英美视野参照下的近代中国研究的特点。陆先生强调渐进的思维方式,反思激进主义思潮并指出文学的位置,认为应以"延续性史观"代替"朝代更替"的理念。访谈还涉及如何营造良好的讨论空间与说理氛围,知识者应有怎样的"公""私"观念等等。

    2015年02期 No.127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海山苍苍,芳草萋萋——读江少川《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

    陈瑞琳;

    江少川教授认为,新移民作家前半部在中国生长,后半部生活在异域,他们具有双重生活经验,两种文化背景,又具备双语能力,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写作与原乡、异乡的文化不可分割,相互连通,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它们的独有特质:如边缘性、跨域性、动态性等。30多万字的《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几乎囊括了目前在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海外新移民作家。

    2015年02期 No.127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域外汉学

  •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解题及其读法

    闫真真;

    钱基博是近代着名的国学大师、教育家,著述兼及四部,旁涉百家。近三十年来,随着钱基博著述的整理出版,钱基博生平史、学术史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尤其是对《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最为突出。本文略仿钱氏"解题"体,试图较为清晰地论述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展现的对"现代"、"文学"、"文学史"的阐释,及随着时代的推移,学人对钱基博这种"现代文学史"观的反思。

    2015年02期 No.127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缅述新文化,敬礼鲁迅魂——“鲁迅与百年中国新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戎琦;

    2014年9月15~16日,由澳门大学主办、中国鲁迅研究会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协办的"鲁迅与百年中国新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旨在纪念新文化运动与鲁迅,以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为标志的中国新文化运动至2015年走过了百年历程,会议在大中华地区率先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百周年序幕。会议就"鲁迅传统与新文化传统"、"鲁迅与汉语新文学"、"杨义及其同辈人的鲁迅研究"议题,展开了深度讨论。

    2015年02期 No.127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比较文学

  • 阿尔让对中国的想象和思考

    钱林森;

    阿尔让侯爵是法国伊壁鸠鲁主义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主要作品《中国人信札》集中对欧亚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进行审视和比较。由于阿尔让所创设的这些中国游历家双重的文化背景,双重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视角,使得《中国人信札》在很多方面呈现为一部"审视他者"、"反观自我"的文化游记或比较文化著作。作品中的中国游历家,无疑是阿尔让本人的代言者,他们的视角和观照,都真实地转达作家对中法文化、社会和哲学的比较和看法。

    2015年02期 No.127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文笔·译笔·画笔——钟梅音在南洋

    衣若芬;

    作家钟梅音出生于北平,1948年随夫婿定居台湾,从事散文、小说、儿童文学写作,并主编《妇友月刊》、主持电视节目"艺文夜谈"。其游记文学《海天游踪》自1966年出版,至今至少再版17次。本文集中探讨她旅居泰国(1969年5月-1971年7月)和新加坡(1971年8月-1977年7月)时的创作、翻译和绘画艺术活动,兼及其他有关南洋的书写。研究发现:旅居南洋8年多,是钟梅音创作生涯的扩充与丰收期。在心灵上寻得宗教信仰,延续以往的生活散文写作,认同及称美南洋风土人情,笔者喻之为"吾乡主义"式的书写。她积极学习外语,继而从事翻译工作,译笔流畅典丽。幼年时萌生的绘画兴趣,在追随新加坡画家陈文希(1906-1991)学画之后,得到实践,形塑了个人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2015年02期 No.127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汉语诗学

  • 史的诗·诗的史——论孙毓棠《宝马》及一种节奏形式的探索经验

    关天林;

    孙毓棠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接近八百行的长诗力作《宝马》,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有其不能磨灭的意义。《宝马》一度被文学史研究者冷落,但它在发表之初已引起过颇热烈的讨论,七八十年代以来,评述渐多,对于这部被誉为"给中国史诗塑了雏型"的作品,在时代意义、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方面的理解自也越趋全面、深入,然而,《宝马》匀整而灵动、雄浑而舒卷的诗体,及其在节奏形式上跨行、句法、收束、语调的特色,却鲜见针对性的总体分析。这些特点不仅与《宝马》这幅壮阔苍凉的画卷的艺术成就血肉相连,从中也折射出作者的探索经验,并最终指向中国新诗在格律化与散文化、自由化的矛盾中曲折发展的历史轨迹。

    2015年02期 No.127 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论林焕彰童诗中色彩的审美生成

    李贵苍;熊淑燕;

    色彩是诗歌创作的一大要素,影响着诗歌的美学构成。台湾著名儿童诗人林焕彰的童诗备受读者喜爱,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在诗歌中对色彩别出心裁的运用,营造出一个绚烂的诗歌意境。本文研究林焕彰《妹妹的童鞋》诗集中的"色彩"审美,通过整体比较,探讨林焕彰童诗中色彩的审美生成特点,认为他的童诗在色彩与意象、色彩与意境、色彩对比、色彩想象等方面,不仅匠心独具,而且常常以色彩主导意象,突显出别样的审美情趣。

    2015年02期 No.127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文本调查

  • 论李碧华的轮回叙事

    凌逾;

    作家的影像思维和编剧身份能给小说叙事带来创意。李碧华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时空快速切换法,正好与其善写的轮回穿越叙事契合,中西时空符号呼应。其善于向中国传统戏曲取经,善于将经典元素转世,化为当世新意,开辟出剧中剧叙事法。其让经典女性形象转世再生;然而女作家建构女性意识,总被男导演不经意解构,导致理念建构和叙事方式的差异。显然,轮回叙事能开拓出多元的新创意。

    2015年02期 No.127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虹影小说的“变”与“常”——结构及其演绎

    陈舒劼;

    虹影小说表象繁复,但其小说整体世界隐藏着内在的深层结构。由"失父/寻父"演化出的"父亲/情人"、"母亲/自我"、"夫/妇"、"父母辈/子女辈"等结构的切换和碰撞构成了虹影小说世界的内在骨架。"父亲"的缺场意味着价值规范与认同标准的丧失,导致"女儿"身份意识和人格方面的障碍,以及她在男女/夫妇关系上的多种尝试。经由他者的回忆和叙述,兼有女儿、妻子、母亲多重身份属性的女主人公在重绘父母一代的性别价值认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朝向传统的自我认同立场。

    2015年02期 No.127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一把双刃剑:严歌苓小说中的复合叙事框架

    董娜;

    严歌苓在小说创作中非常注意叙事方式的选择和应用。她早期的作品《雌性的草地》(1989)和《扶桑》(1996)是她进行叙事创新的典型范例。在这两部作品中,她精心设计了繁复的叙事架构,极大地增强了叙事表达的能力。然而,这两部作品的复合叙事框架存在着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缺陷,对读者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效果都造成一定的困扰。

    2015年02期 No.127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澳华文学研究

  • 温卡·奥门森教授访谈录

    欧阳昱;崔钰炜;

    澳华作家欧阳昱于2014年10月7日以英文采访了温卡·奥门森,此为崔钰炜的中文回译。温卡·奥门森是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英语文学教授。作为华澳写作的倡导者和专家,温卡简述了自己对华澳写作的研究,介绍了突出的华澳作家、华澳写作的历史和发展及华澳写作的困境、现状和前景。

    2015年02期 No.127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简谈“澳华留学生文学”的嬗变

    何与怀;

    以若干长篇作品为例,对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澳华文学略作评述。首先,我们看到,这些作品摆脱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常见的澳华留学生文学的架构和内容,展现比较宏大的视野;第二,这些作品随着架构和视野的扩展,其思想更为深刻;第三,当年澳华留学生作家经过多年的生活积累、思考沉淀和艺术磨练,其作品现在更讲究技巧手法,文学性更高。之所以讨论"澳华留学生文学"的嬗变,是为了辅证澳华文学是一块不断崛起的"新大陆"。

    2015年02期 No.127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愤怒的吴自立》序

    乜人;

    欧阳昱的小说主人公吴自立是二十一岁的大学生,他相信自己的出生是造化的报应,因为这是个欲望的时代,他所就读的所谓大学早已精神破产,是个"腐烂得流脓的地方"。他终日沉浸在对人情世态的仇视和愤怒中,企图通过自我毁灭来毁灭这个他与之不能相容的世界。本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模本小说。主人公的精神危机是其作为问题存在,受困于人之存在问题,最终堕入问题深渊的典型个案。作为一个存在于信仰的荒漠里,在精神的极限上自我摧残的人,他的一生,如同与他一起存在于生的囚笼的人之生死,不过是在给定的生存境遇里完成给定的命运。

    2015年02期 No.127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柯思仁《戏聚百年——新加坡华文戏剧1913-2013》述评

    张森林;

    《戏聚百年》以一百年这个"长时段"作为研究周期,叙述百年以来的戏剧面貌,展现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潮与社会脉动。

    2015年02期 No.127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偏重现实,追求“结晶儿”——论曾心的微型小说艺术

    龙彼德;

    "偏重现实"和"追求‘结晶儿’",是泰华作家曾心微型小说艺术中的两大重点。"偏重现实",主要体现在作品取材与写作策略两个方面。按题材划分,有"人生际遇"、"华文教育"、"经济危机"、"老年问题"等九类。写作策略包括多种视角、人性焦距、中文情结。"结晶儿",高度概括了曾心对微型小说文体的认识和运用,它兼具"结尾"与"诗眼"两重意义。结合作品分析,其形成过程又可以具体化为综合型与技艺型两条路径。通过冲动与沉淀、热与冷的相碰与融合,曾心提出了"结晶儿"的最高境界——"有时会‘悟’出一些超出情感的‘理’来,在表层里面有更深层的东西。"

    2015年02期 No.127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林湄出版新书《天外》

    郭倩;

    <正>近日,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天外》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重视,该书为女作家林湄出版《天望》十年后的又一部力作。林湄将自己对精神与物质、灵与肉、有限与无限等问题的思考融人文学创作,用十年时间完成50万字的长篇小说《天望》,被国内外评论界认为是一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追求终极关怀的小说。《天外》是《天望》的姊妹篇,以欧陆华裔移民的生存际遇为背景,反映

    2015年02期 No.12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 北大陈跃红教授加盟澳大

    <正>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聘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跃红任访问讲座教授,聘任仪式2月份举行,同场设"汉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分野与方法整合——陈跃红访问讲座教授特别专题研讨会"。陈跃红与到场师生展开热烈讨论。澳大人文学院院长靳洪刚教授向陈跃红教授颁发了"访问讲座教授"的聘任书,并致辞:"陈跃红教授的到来能更进一步推进澳大中文系

    2015年02期 No.12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 《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出版

    桑海;

    <正>2015年3月,《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由漫延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马来!!西亚金锋集团总裁、槟州华人大会堂主席拿督许廷炎口述,菲尔撰写。许廷炎是马来西亚霹雳!州瓜拉古楼人,祖籍广东普宁,知名华商和华人领袖。该书图文并茂,叙写许廷炎的童年往事、!求学趣事、创业史以及服务华社的努力,折射出了马来西亚现代史和马华社会的变迁,为潮学!

    2015年02期 No.127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朱寿桐主编王蒙研究专著

    <正>2015年2月,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朱寿桐教授主编的《论王蒙的文学存在》一书。该书收集了20多篇研究王蒙的论文,论文出自澳大授予王蒙荣誉博士学位时以及王蒙任澳大驻校作家时举行的学术研讨会,是澳门对王蒙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该书首次将王蒙定位为一种文学存在。作为文学存在的主体,学者分别从王蒙文学于当代中国和中国文坛的意义,以及王蒙作品的内在意义等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文学存在"这一理论命题,这对社会的影

    2015年02期 No.127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 澳门文促会讨论京剧《镜海魂》

    <正>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2月8日在会所举办了京剧《镜海魂》讨论会,该剧编剧穆欣欣及澳门文艺界众多人士出席并发言,学生会员亦分享了观看此剧后的感想。谈到创作此剧,穆欣欣表示,怎样才能展现澳门的文化底蕴?她想到了沈志亮刺杀亚马勒的这段历史。从艺术角度来说,她认为沈志亮此人物形象鲜明,刺杀亚马勒这个举动亦具舞台表现力;从历史角

    2015年02期 No.127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