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域外汉学

  • 日本汉文小说《大东世语》的汉风呈现

    罗小东;

    《大东世语》是日本汉文小说的代表作品,主要辑录了平安、镰仓两朝的人物轶事,天皇是其人物形象系列中描写较多的一组群像。通过这组群像,作者突出展现了日本平安时代汉风盛行的图景,他们崇尚汉学、热衷汉诗文创作以及与中国有关的各种艺术形式及文化。这一风气也直接影响到了朝廷的人才选拔和任用。作者在描写中,少有涉及日本在政治、宗教等领域向中国学习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方面。究其原因,既与作者设定的"情协令旨"、"言中韶音"的审美标准有关,也与日本进入平安朝后期,天皇多成傀儡,除了醉心文艺,没有更多可以施展能力的舞台有关。

    2015年03期 No.128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诺奖前莫言作品在日韩的译介及影响

    杜庆龙;

    本文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在日本、韩国所获文学奖项为线索,通过对其所获奖项以及相关译本的考察,梳理其作品在日、韩的基本译介现状,探讨其作品在韩日的影响及其动因并指出莫言在获诺奖前其作品就在日韩受到青睐,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成为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奏。

    2015年03期 No.128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比较文学

  • 宗教、政治与文化:索隐派与来华传教士的易学研究

    王宏超;

    索隐思想是一种神学阐释方法,认为世界各民族都本源于基督教,后来的人类历史也都在《旧约》中有所预示。利玛窦在华建立了"适应"的传教策略,希望在原始儒家文献中找到基督教的痕迹。利玛窦重视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其"适应"策略可视为中国索隐派之先声。中国索隐派由白晋建立,傅圣泽、马若瑟、郭中传等人是核心人物,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易经》上,希望从中解释中国古代的上帝信息。因为礼仪之争,耶稣会在华传教在清中期中断,到晚清才由新教重续其业。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理雅各以译介中国经典而著名,他对于《易经》以及其他中国古代典籍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这些书籍中的"上帝",即是基督教的God。理雅各的思想可视为中国索隐派之后继者。易学研究在西方的兴起,与这些来华的传教士,特别是中国索隐派有密切之关系。

    2015年03期 No.128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论容闳自传中的记忆政治

    潘敏芳;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1909年发表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记录了他为祖国的富强而殚精竭虑的追求历程以及因此所从事的外交、政治、教育等活动。在自传中,他开启了独特的记忆机制,既表现了时空交织的个体记忆,也表现了渴望身份认同的集体记忆。从他在自传中试图搭建东西方沟通桥梁的努力中可见,他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织表现出杂糅身份的特点,隐藏着作者的归化意识。

    2015年03期 No.128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严歌苓研究

  • 严歌苓早期作品与1980年代的中国文学

    蔡小容;

    本文集中讨论严歌苓在1980年代的早期作品"女兵三部曲",将它们置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大背景中,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这三部作品,尤其是《雌性的草地》,其中已包孕着她下一时期创作的核心与精华,深入研究她这一时期的作品对把握她后一阶段的创作具有重要价值。

    2015年03期 No.128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买卖婚姻中“挥刀女性”形象研究——以李昂的《杀夫》与严歌苓的《谁家有女初长成》为例

    魏蓓;

    农村女性在买卖婚姻中受虐、被辱而走向"挥刀"杀人的无望反抗,是台湾作家李昂小说《杀夫》与旅美作家严歌苓小说《谁家有女初长成》的共同主题。两位生活在不同地域文化氛围中的女作家通过各自不同的书写方式,不仅将其笔下女主人公家庭中相似的生存困境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揭示了女性在生活中的多层次诉求,提供了文本背后的多重文化空间,引发了我们对合理婚姻的深入思考。

    2015年03期 No.128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台湾文学研究

  • 钟理和日记与创伤记忆

    计璧瑞;

    本文尝试以"新版钟理和日记"为分析中心,从所记录的事件、风物、生活细节和情感经验去探究钟理和的记忆轨迹和精神状态,借用"创伤记忆"论述说明钟理和日记其实是作者人生创伤记忆的记录,兼论日记与书简的不同功能。本文综合钟理和日记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写作时的生活状态,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段,说明不同时段日记的书写内容和关注点也各有不同;"创伤记忆"是贯穿钟理和日记后三个时段的中心内容,它们不断叠加、难以摆脱、重复再现;钟理和正是以书写的方式宣泄和纾解创伤记忆导致的精神痛苦,写作和记录就是一种精神的疗伤。钟理和个人的"创伤记忆"在后人的持续论述中成为隐喻,成为台湾文学的集体记忆。

    2015年03期 No.128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立足叙事语境,寻找思想认同——评朱双一《穿行台湾文学两甲子》

    薛亚聪;

    朱双一教授自选论文集书名中的"两甲子",既因书中内容是对近现代台湾文学历史的回顾,更代表着一种与"台独史观"相对立的将台湾放入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脉络中的正确史观。强调历史地、具体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语境意识,则是朱双一学术观念上的另一特点。通过对相关叙事的考察,关注台湾民众的认同倾向并学理性批判"日本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等流行论调;从文学思潮的角度探讨两岸文学的渊源关系,指出多种"五四"时期创作思潮在当代大陆其势不彰,却在当代台湾得到延续;揭示1950年前后外省赴台作家将全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带入台湾,形成台湾文学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善于发掘半个多世纪前陈旧报刊中的珍稀资料并加以意义的阐释,成为本书的几个创新性亮点。

    2015年03期 No.128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

    龙扬志;肖婉琦;

    在台湾本土化背景下,外省籍作家朱天心的《古都》是一个具有政治与文化双重批判性的小说文本。《古都》打破了历史的线性结构,以地理空间迁移转换书写零碎的历史记忆片段;通过一个赴约的故事将穿梭于台北与京都两座古都之间的足迹与记忆铺展开来。在两座古都空间场景切换中,叙事者以几条或隐或显的路线,分别串连起散落在两个时空中的足迹。多重空间的叙事方式制造出空间陷阱,文本内外,京都的不同面貌和历史渊源成为探讨这一空间意义的重点。由京都对照台北,在殖民者/被殖民者的关系中,叙事者持殖民地图重游台湾、追寻殖民记忆,解构了"桃花源"镜像,反映出对台湾处境的后殖民反思。

    2015年03期 No.128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痖弦诗歌诗语复现研究

    林颖慧;

    作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的痖弦在艺术探索之中重视诗歌形式,并在自己的诗歌中自觉实践,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诗语复现结构。文章对这一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横向上分成三个类型:环式、链式和簇式;纵向上划分了三个阶段:26岁之前的古典阶段,26至30岁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西方技法的冲击下的出走阶段,以及30岁之后对中国诗歌传统的回归阶段。两线交融,充分展示出痖弦在诗歌艺术上的担当与贡献。

    2015年03期 No.128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美华文学研究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悲愤琉球》:背负责任的历史孤独与孤独的文学见证责任

    肖成;

    时代要求文学研究要"接地气",积极研究现实问题及应对之策。《悲愤琉球》用报告文学笔法编撰了一部特殊的"琉球全史",以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披沙拣金态度全面辨析了诸多关于琉球的罕见史料,展示了一个"文学地理学"与"文学历史学"的研究范本,将中日东海问题、美日操纵下的台海问题,以及中国与东南亚诸国之间的南海问题都做了清晰的根源与流脉梳理,有理、有据、有节地驳斥了种种"妖魔化"中国的谬论,从而在文学见证历史方面呈现出了更大现实价值与意义。

    2015年03期 No.128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男性气质的建构与消弭:潘雨桐与李天葆小说的个案研究

    何启智;林春美;

    潘雨桐与李天葆是以阴柔风格见称的马华当代男性小说家。然而,阴柔主调的张扬,是否代表作者对父权制所主张之阳刚特质的质疑?本文即以康奈尔理论为依据,探讨潘雨桐与李天葆小说人物的男性气质,并从而窥探作者的男性意识。

    2015年03期 No.128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花的修行——论朵拉的微型小说

    曾丽琴;

    马来西亚作家朵拉既擅长写散文,也擅长写小说,而微型小说更是她长袖善舞之地。这既有环境因素,也因其自身艺术爱好,在朵拉出版的十几本微型小说集中,朵拉已形成她自身鲜明的艺术风格。

    2015年03期 No.128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汉学家马悦然在澳门评述“康有为”

    澳门力报;伊人;

    <正>4月25日下午,著名汉学家马悦然院士在澳门科学馆演讲《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第二天下午,92岁高龄的他又在澳门大学城区中心演讲厅举行另一场精彩的演讲,题目为《略谈康有为先生的思想基础、政治活动和考证学谬论》。在他的眼中,康有为是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马悦然表示,康有为是一位考了进士的名儒;是一位对佛教有研究的学者;是一位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敢言敢做的政治家;是一位同情人类的乌托邦思想家,但其品格却是非常复杂的。

    2015年03期 No.12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 袁勇麟主编的《陶然研究资料》出版

    阿黎;

    <正>《陶然研究资料》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为陶然的研究资料汇编,分为"陶然创作谈"、"访问与印象"、"陶然评论文章选辑"、"陶然文学年表和评论资料索引"等章节,是目前研究陶然较全面的资料汇编。陶然,本名涂乃贤,祖籍是广东蕉岭,客家人,现为香港著名作家主攻长、中、短篇小说,兼顾散文和散文诗。该书主编袁勇麟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2015年03期 No.12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杨慧林教授汕大谈“中西文化及学术”

    <正>汕头大学文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2014-2015年度访问学人系列活动于4月6日至8日隆重举行。活动邀请原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莅校,以"中西文化的互动与互鉴"为主题,展开丰富精彩的学术交流。杨慧林教授于2008-2014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2012年以来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并先后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拉丁科学院院士。杨教授主要从事比

    2015年03期 No.128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 声明

    <正>近期在网络上出现了虚假的《华文文学》投稿系统信息,本刊特作出如下声明:1.《华文文学》是汕头大学主管、主办的学术刊物。《华文文学》编辑部电话:0754-86502050,传真:0754-82902050;网址:http://hwwx@stu.edu.cn2.《华文文学》唯一投稿系统:http://hwwx.chpt.cnki.net3.《华文文学》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

    2015年03期 No.128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