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 失败的高雅——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

    李欧梵;

    在人文学科研究方面,如果你只是为了一个学位,为了一个专业,为了一个能触摸到的成功的过程或者成功的目标,你这个学者绝对不是一流学者。人文学科是要晃荡晃荡慢慢积累的,从失落里面汲取经验,最后慢慢发现,自己找寻的目标是什么?

    2015年04期 No.129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评马森的《世界华文新文学史》——兼谈台北相关的争论

    古远清;

    马森认为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是"一体两面",并认为战后的台湾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起过先锋作用,值得肯定。但这部厚厚的文学史,其实应叫《20世纪中国两岸文学史》,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在此书中"吊在车尾",便是最好的证明。有大量引文的此书,不该署名"著",而应为"编著"。作者对大陆的政治体制多次作声讨和批判,失却了文学史书写的学术品格,硬伤也屡见不鲜。

    2015年04期 No.129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文学史的憾事

    隐地;

    马森《世界华文新文学史》第一册写得真好,特别是第四章《从桐城古文到口头白话》、第五章《叙述文体的递嬗:清末民初的小说》,这样的"文学史",显然能增长我们的智慧,丰富我们的学识,明明是学术丛书,可读来那么有趣,真的好看。第二册第二十六章《光复前的台湾文学》、第二十七章《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学》,资料颇多引用《2007台湾作家作品目录》("国立"台湾文学馆),但并未注明。问题最严重出在最厚的第三册。

    2015年04期 No.129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赵葆康访谈录

    欧阳昱;

    赵葆康是澳大利亚籍华人抽象画家,现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任教。该文是欧阳昱与赵葆康进行的文艺对话,直接呈现了50后画家出国离乡的心路历程和特别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2015年04期 No.129 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域外汉学

比较文学

  • 人名、地名的翻译与方言——从加拿大几本华裔英语小说的中译说起

    梁丽芳;

    当说普通话的翻译者在翻译土生华裔作家作品时,是否要考虑到这些作者的背景和祖籍方言呢?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中国大陆最近翻译出版了五本加拿大华裔作家的英语小说,首次让中文读者阅读到这些闻名已久的著作,是一件很具开拓意义的事情。可是,在翻阅这几本小说的翻译本时,我发现一个普通话翻译者可能不曾意识到的问题。这些翻译者第一:漠视了作者利用方言来命名人物的事实,而用普通话来谐音,选用相应读音的汉字;第二:没有顾及华人社区沿用已久的地名,想当然地自创名字。本文拟指出这种语言沙文主义实践中的偏差。

    2015年04期 No.12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文白变迁:从《圣经直解》到《古新圣经》

    郑海娟;

    《圣经》汉译的过程往往最能集中体现中西语言文化交流的种种症候。明清时期,文言文在汉语书面语系统中占据主流,白话文仅蛰伏于章回体小说等特定文类。明末耶稣会士阳玛诺在所著《圣经直解》中以儒家经典文体《尚书》"谟诰体"翻译《新约》部分经文,反映出他在汉语语境下重构《圣经》经典地位的企图。百余年后,同属耶稣会的贺清泰却改用白话俗语翻译了大部分《旧约》和全部的《新约》,成书《古新圣经》。贺清泰与阳玛诺在汉译《圣经》时的选择殊异,本文拟对照不同的历史背景,分析这种差异背后的多重因素。

    2015年04期 No.129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理论前沿

  • 文学成像:一个真正的符号学问题?

    付骁;

    "文学成像"作为理论界最新提出的命题,学术资源是艺术史上以文学作品为模仿对象的图像艺术。它与诗画宏观比较、图像学同属"文学与图像"研究领域,但与后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将文与图还原为符号体系,从理论上探讨语图这两种不同符号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或许可证明语图符号之间的转化是一个真正的符号学问题。现代研究者应该在莱辛《拉奥孔》奠定的基础上推进"文学成像"研究,为现代读者和观者欣赏"文学图像"的活动提供参考意见。"文学成像"研究的归宿点是建构文学研究的"语图批评"方法,其方法论特征是探讨语言和视觉的关系。

    2015年04期 No.129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理论的终结与新生——关于“文学理论的危机”及其发展方向的讨论

    段吉方;刘晓慧;刘巍;江焕明;

    "理论的终结"问题的讨论与争辩既体现了当代文学理论发展格局与方向的变化,同时也展现出理论与现实之间新的张力存在方式。文学理论的研究需要审慎对待理论的危机问题,需要更深刻地面对理论把握现实问题的限度与方式。文学理论的危机与反思并非代表文学理论研究的穷途末路,而是理论研究在这个时代的新变。

    2015年04期 No.12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汉语诗学

  • 寻求思想被桎梏的出路——论台湾诗人李莎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

    周萍;

    本文主要从李莎个案研究着手,通过作品细读研析,考察台湾50年代作家如何在国民政府"反共抗俄"的大政方针下,突破思想桎梏、开拓视野,寻求出路,以诗歌创作诠释自己的真性情,彰显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个性和尊严,并揭示时代因素对于作家思想成长与成熟的重要影响。

    2015年04期 No.129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瞳术,或新锐诗人的成长史——论庄子轩诗集《霜禽》

    陈大为;

    新世纪台湾现代诗创作,已迈进一个大众流行文化与小众精英文学相互渗透融合的崭新阶段,展现了与前行代诗人截然不同的多元文化视野,庄子轩的现代诗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他透过强大的洞悉力和想象力,从奇幻小说的想象空间起步,沿途穿越了地下摇滚乐、台湾电影、日本传说等素材,更展现了全球化的关怀。本文以日本卡漫的重要意象"瞳术",来解读新世纪诗人庄子轩创造诗歌世界的能力,及其诗歌技巧与思想的成长过程。

    2015年04期 No.129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价值、创新与操演——评《余光中对马华作家的影响研究》

    张一文;

    《余光中对马华作家的影响研究》是马华文学评论界第一本辨析余光中对马华作家影响的论著,建构了余光中现代主义诗学的核心价值观,精细化勾勒出众多马华作家接受余光中影响的轨迹图,并赋予这种"拿来主义"与"借鉴意识"以意义,在学理价值、义理创新与操演策略诸方面对读者的期待视野都有所超越。

    2015年04期 No.129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欧华文学研究

  • 从超人式的“天狗”到风中的“芦苇”

    沈卫威;

    一场大病让失聪的郭沫若对医学失去了基本的兴趣并产生生理上的排斥,从此转向文学。在文学的王国,郭沫若亲和狂飙的浪漫和尼采的"超人",并自我孕育了一个超人式的"天狗",独异于"五四"文坛。自我的张扬、文学革命、反传统的激进成为"天狗"走向。一次"肺癌"的误诊,让高行健到大西南旅行,寻找心中的灵山,以脆弱的个体在帕斯卡尔那里获得风中"能思想的芦苇"的启示。一个世纪的文学时空的尽头,高行健认为当这个"脆弱的个人"是艺术家时,首先要告别的是尼采宣称的那个"超人"。他说:"艺术家一旦自认为超人,便开始发疯,那无限膨胀的自我变成了盲目失控的暴力,艺术的革命家大抵就这样来的。然而,艺术家其实同常人一样脆弱,承担不了拯救人类的伟大使命,也不可能救世。"比较中,我们将获得新的历史感知和禅思。

    2015年04期 No.129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从超越视角审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论林湄长篇小说《天外》的叙事伦理

    汪树东;

    在长篇小说《天望》出版十年后,荷兰籍华裔女作家林湄再次推出其姊妹篇长篇小说《天外》。《天外》延续了《天望》中的那种高蹈出尘的形而上的超越视角,在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锐体验和细腻书写之上,更关注现代人在欲望和爱情、孤独和家庭、死亡和信仰的尖锐夹缝中较为普遍的生存困境,呈现出富有深远意义的神义论的自由主义叙事伦理。

    2015年04期 No.129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台湾文学研究

  • 泰雅族诗人瓦历斯·诺干的族群书写与文化关怀

    洪淑苓;

    本文以台湾原住民作家瓦历斯·诺干的新诗作品为范围,探讨其作品中呈现的族群书写与文化关怀,并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瓦历斯对其所属的泰雅族文化有着怎样的反省和期许。从瓦历斯的例子,可以了解原住民作家对自身族群文化的深刻关怀,而他的新诗作品也因此更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

    2015年04期 No.129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论《胡雪岩》中的商业策略

    邓骏捷;

    胡雪岩是清末的奇商,台湾高阳先生将他的一生成败分别写进《胡雪岩》、《红顶商人》及《灯火楼台》三部长篇小说,风靡一时。高阳先生重塑胡雪岩,十分着重对其商业策略的描写。本文尝试分析《胡雪岩》中的资本形态、选派人才的方式、市场运作等手段,以见这位一代奇商的成功因素。

    2015年04期 No.129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书写与他人:阅读邱妙津小说

    黄自鸿;

    著名同志小说家邱妙津一直具有勇于突破传统的写作手法,过渡到最后的两部长篇《鳄鱼手记》、《蒙马特遗书》,抒情手记成为邱氏身后最负盛名的小说形式。论者认为邱氏早期作品技巧未获充分磨练,后期则表现出女同志身处主流社会的境况,因而备受重视。本文拟说明故意布置令读者困惑的书写策略,不但是邱妙津前期作品的特点,同时也是后期作品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从人物关系与脸孔的角度审视,小说主人公既渴求与他人完美和谐的情谊,却又屡屡戴上假脸,认为分离、痛苦是一种极致的爱情,充满矛盾。抒情手记能容纳对立,这似乎是《鳄鱼手记》、《蒙马特遗书》较其少作获得好评的原因之一。

    2015年04期 No.129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 再读《迷园》:个体生存困局的寓言

    柳怡汀;

    本文以李昂作品中不断触及的"个体生存困局"问题为关注点,并以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迷园》为中心,从小说的时间、空间叙述以及主要意象"菡园"的塑造入手,分析"个体生存困局"突出表现为的"自我"与"时代"的矛盾辩证关系:以个人化历史重建对抗大历史强势认同,以人物的宣泄放纵来挣脱幽闭空间的束缚,"菡园"由私人家宅沦为公共花园所揭示的"自我"对抗"时代"的失败。借此考察李昂小说中,在"时代"的重压下每一个追求精神独立的"自我"建构身份认同的艰难过程。

    2015年04期 No.129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杨义教授出版《论语还原》

    赵京文;

    <正>5月22日,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与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杨义教授《论语还原》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据悉,此书已于今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被学术界评价为先秦诸子学和经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盛事。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靳洪刚在会上致辞称其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杨义教授出生于1946年,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

    2015年04期 No.12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 黄万华教授出版两本专著

    伊人;

    <正>著名华文文学研究专家黄万华教授出版两本个人专著——《多源多流:双甲子台湾文学(史)》和《越界与整合——黄万华选集》,由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于2014年11月同时推出。1895—2014年,台湾文学走过了双甲子年。《多源多流:双甲子台湾文学(史)》一书在台湾与祖国大陆、台湾与香港及其他地区华文文学互为参照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视野中,将台湾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的文学分成三个时期予以

    2015年04期 No.129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正>5月16至17日,由清华大学中文系主办、人文社科图书馆协办的"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开幕式。亚太地区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科负责人及博士生代表60余人参加了会议,深入探讨了全球化形势下中文学科的新方向。会议分为"学科建设论坛"和"学术论坛"两部分。学科建设论坛上,日本东京大学村田雄二郎教授,韩国西江大学李旭渊教授,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索嘉威教授、罗季奥诺夫教授,台湾大学梅家玲教授,新竹清

    2015年04期 No.129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