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 汉语新文学的传统及其世界意义

    朱寿桐;陈瑞琳;

    此为学者朱寿桐和陈瑞琳2015年11月5日在汕头大学演讲的全文整理。朱寿桐指出:汉语新文学最能够解决的问题是,可以避免在国家、政治归属的意义上去界定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写作者。这些人实际上不一定就是"海外"写作者,只不过他的文学活动空间是在海外罢了。陈瑞琳谈及海外的华文作家对汉语新文学的贡献等。

    2016年01期 No.132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把你写进诗:漫谈诗歌的全球写作

    欧阳昱;

    此文为欧阳昱2015年11月24日在汕头大学的演讲。谈及他游走世界的诗歌写作。

    2016年01期 No.132 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域外汉学

  • 重读鱼玄机

    贾晋华;

    此文以考证研究和文学、宗教、性别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重新解读唐代女道士诗人鱼玄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作品。文中首先提供一个较为翔实可信的鱼玄机生平系年,然后以此为基础,对鱼玄机的诗歌展开文学细读和性别批评。文中通过分析其代表作品,揭示鱼玄机的情感历程、自尊意识及性别觉醒,评价其诗歌风格和成就。论文还批驳了古代至当代一些学者关于鱼玄机为"娼妓"及其诗"淫荡"的偏见。

    2016年01期 No.132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论西洋绘画与天文科技知识对朝鲜后期社会的影响——从18世纪朝鲜士人造访北京天主堂的经历谈起

    韩东;

    18世纪的朝鲜士人频繁造访北京的天主教堂,在那里他们接触并认识到了"西洋绘画"与"西洋天文科技知识"的魅力,但是朝鲜士人对这二者的着迷脚步并没有停留在看"西洋景"的层面上,他们通过与天主堂里的西洋传教士之间的交流,最终理解了这些西洋事物的奥妙,并将这二者"带入"了朝鲜。在进入朝鲜后,西洋画中"明暗"、"远近透视"技巧被朝鲜士人运到绘画中,而西洋天文科技知识则促进了传统"华夷观"内涵的转变以及"北学思想"的发展。

    2016年01期 No.132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比较文学

  • 区域文化认同与闽台文学亲缘——新世纪以来大陆闽台文学关系研究观察

    陈舒劼;

    闽台文学关系研究是福建人文社科研究的特色之一。在知识资源方面,闽台文学关系研究以史学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多学科专业的知识。在叙述方式方面,闽台文学关系研究主要采用整合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论述架构,以及史论结合的叙述方式。在论述思维方面,闽台文学关系研究中的比较思维尤为明显,主要涵盖了闽台文学之间同异性的考察、闽台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闽台两地文学在亲缘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等比较主题。作为新世纪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文学关系研究也应当承担起它当代使命。

    2016年01期 No.132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抒情中的人道主义——马华佛教散文中汉译、汉传佛典的再呈现

    刘雅琳;

    马华佛教散文普遍存在着引用汉译佛典的现象。一般来说佛教散文的引用就是为了说理,即是加强自己对佛教教义的论述或加强个人的观点。然而不仅是知识的移植,其实作者有时也通过引用汉译佛典来抒情,有些着重于运用佛经抒发他们对时间的消亡以及人世现象的不同感受与看法。本论文先梳理人道主义与佛教的时空观,再分析与阐述作者群引用汉译佛典的方式与其所达致的效果,并通过作者对引文的择取及运用方式阐明马华佛教散文所展现的时空观,以探究背后的文化意蕴。

    2016年01期 No.132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理论前沿

  • 刘再复近30年学术思想概论

    古大勇;

    综观刘再复30年的学术历程,前半段扮演着一代文学的启蒙者的角色,后半段则悄然隐退社会中心,成为一个独立不移的"学术中人"。刘再复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想,一定程度上表征了该时代的文化诉求和文化走向,对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学术中人"不是"学界中人",其标志是研究主体始终处于一种"学术状态"。所谓"学术状态"即学术研究完全超越功名利禄和"稻粮谋"等现实层面的目的,"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将之视为内在心灵和个体生命的需求,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原则,以创造思想、发扬真理为最终目标。

    2016年01期 No.132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重写文学史”思潮为中心

    万芳;

    通过对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三人研究进入大陆学界的具体时间和方式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在"重写文学史"框架下,三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对这一思潮诞生的推动,李欧梵的"颓废"美学对文学史评价标准的丰富,以及王德威对线性文学史观的颠覆等,都从不同角度丰富着"重写文学史"思潮的内涵。

    2016年01期 No.132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汉语诗学

  • 淡莹诗中的文学地景与身体书写

    孙一凤;

    以景作结是淡莹诗作的一大特点,本论文尝试从身体书写的角度深入探讨淡莹《太极诗谱》、《发上岁月》两本诗集中诗作的文学地景。以法国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对身体在艺术创作以及主体意识的阐述作为理论基础,突出淡莹近乎"直观"的创作特点,并联系身体书写、文学地景、主体性的探寻等三个讨论母题,深究诗人如何在诗作中以文字意象拆解自我形象,重新思考"物-我"关系,使诗作成为重构主体性的身体书写,诗人得以在创作中缓和面对时空变换的焦虑。

    2016年01期 No.132 7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花雨满天中低飞的蝴蝶——论周梦蝶诗集《十三朵白菊花》

    许敏霏;孙晓娅;

    试图以周梦蝶诗集《十三朵白菊花》为文本范例,详细分析其诗歌及生命中的悲剧意识,佛禅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其作品的佛禅意境,以及其后期诗风的转变。

    2016年01期 No.132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黄碧云研究

  • 边缘的人生——论黄碧云《烈佬传》的回忆叙述

    李仕芬;

    香港作家黄碧云花了多年时间搜集数资料,写成了以吸毒者为题材的《烈佬传》。小说处处流露对隐于黑暗的小人物的关爱。本文从用心写作说起,指出作者如何努力尝试走入他们的世界。为了更真实地演绎这些人的故事,让他们可自我发声,她更一改以往暴烈血腥的创作风格特色。第一人称的回忆叙事,平淡的演绎,简浅的句子,广东口语的夹杂等,均可说是为了实践这种创作理念而运用的艺术表达手法。此外,男主角虽处于社会边缘角落,却无碍作者表述其中的人情世界。

    2016年01期 No.132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历史·性别·谱系——从黄碧云《烈女图》看香港女性的生存境遇

    韩旭东;

    黄碧云在《烈女图》中用白描与散点透视的手法勾勒出了香港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作者摒弃了建构传统"历史—地域"史小说的宏大叙事手法,转而专注描写香港底层女性的生存环境,揭开宏大历史背后被隐藏的暗角。本文从历史书写这一角度入手,考察近百年来三代香港女性的生存境遇,重点对焦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以此窥探作者书写策略背后所隐藏的国族政治观。

    2016年01期 No.132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台湾文学研究

  • 论黄春明小说的身体书写

    许文荣;

    身体书写(the writing of body)在当下这后现代的文学场中似乎无所不在、无可回避,甚至被提升到本体的书写层次,或成为表达创伤与文化抗争的聚焦点,特别是在边缘的批评模式中如女性批评、后殖民批评及少数民族批评等;或转为消费主义的倾向,身体成为被凝视、被偷窥、被凸显、被玩赏的对象,成为文本中最具魅力、最有愉悦性的物件。本文尝试探讨黄春明小说的身体书写,尤其集中在他六、七十年代所发表的几部代表性著作,试图归纳与分析他小说中几种类型的身体写作:即作为救赎的身体、作为霸权的身体以及作为嘲讽的身体。在论述这些身体书写的各种类型时,也尝试揭示各类身体书写潜藏的社会、文化及政治指涉。

    2016年01期 No.132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论赖和的语言观念及其修辞处理——以《一个同志的批信》文本分析为中心

    王小平;

    台湾20、30年代文坛围绕"台湾话文"的建设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论争,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与社会、政治不断互动所产生的诸种观念碰撞下的语言困境,赖和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体现在其小说《一个同志的批信》中。赖和的语言反思立场与文本修辞处理不仅为当时的台湾文坛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学经验,也为我们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语言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2016年01期 No.132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由花城出版社推出

    <正>《己卯年雨雪》是著名作家熊育群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的超越之作。作家超越了双方立场,从仇恨中抬起头来,寻找真正的罪恶和根本的缘由。小说以1939年长沙会战、营田屠杀为背景,主人公祝奕典夫妇和日兵武田夫妇在战争之前,他们的生活并无多大区别:真挚的爱情,待人接物的友善,日常生活里的温情。战争来临,这一切急剧变化,两对毫不相干的恋人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祝奕典与千鹤子之间发生了仇恨与

    2016年01期 No.13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 广东省作协举办“新新实力作家”作品研讨会

    <正>2015年12月19日下午,由广东省作协主办、广东省文学院承办的"新新实力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一鸣,《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教授叶舒宪,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杨克;本省批评家、作家江冰、朱燕玲、鲍十、章以武、钟晓毅、宋剑华、傅修

    2016年01期 No.13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 华文文学研究专家陈辽先生逝世

    <正>中国作协会员、江苏作协名誉理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陈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2月2日凌晨2:00在南京不幸逝世,享年84岁。陈辽1931年9月出生,江苏海门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华中建设大学。1945年参加新四军,历任教员、干事、记者、记者组长、文教助理员、大尉教员,江苏省作协秘书,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指导员,《雨花》编辑部理论组长,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文学所所长。江苏省

    2016年01期 No.13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古远清教授出版第二本“华文文学研究年鉴”

    伊人;

    <正>2015年10月,由胡德才教授策划、古远清教授编纂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4》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继2013年10月出版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之后推出的第二本"华文文学研究年鉴"。该年鉴的内容包括争鸣、综述、资料、期刊目录、刊物、访谈、悼念、书评、机构、会议等十个部分。参与编写及供稿的华文文学名家包括陈贤茂、饶芃子、朱寿桐、黄维樑、王鼎鈞、刘俊、

    2016年01期 No.132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 汕大文学院举办第三届“全球潮汕文化”研讨会

    <正>2015年12月4日至5日,汕头大学举办第三届"全球潮汕文化"研讨会。本届会议由文学院全球研究中心、妇女研究中心,基督教研究中心和潮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会议主题为"当潮汕遇上全球化"。文学院院长Terry Bodenhorn致开幕辞,对与会学者和参与学生表示热烈欢迎。本次会议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在多学科背景下,一同分享对位于中国南部的潮汕

    2016年01期 No.132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