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 呼唤中华文艺复兴——“白先勇与汉语新文学的世界影响”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白先勇;朱寿桐;

    澳门大学授予白先勇荣誉博士学位并举办"白先勇与汉语新文学的世界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文除搜集并呈现一些背景材料外,主要是著名作家白先勇和会议召集人朱寿桐在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2016年02期 No.13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旧年的血泪——《己卯年雨雪》后记

    熊育群;

    本文为熊育群的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的后记。写仇恨与宽恕,写人类之爱,写战争中跳动的人心与心灵历程,写战争之痛——那种无法抚平无法想象的痛,即使活着心灵也永无宁日,正如营田那个黑色的日子,它是亲历者一生也走不出的噩梦。战争中的人性与命运,战争对人血淋淋的摧毁,人类道德的大崩溃,广泛的恶行,悲剧性的生存,爱情的悲惨……希望这一切不只是激起普遍的悲悯,还有对于人性与现实的反省。

    2016年02期 No.133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空午与重写——马华现代主义小说的时延与时差

    黄锦树;

    本文以天狼星诗社同时代的一些现代主义小说家陈瑞献、菊凡、宋子衡、温祥英、小黑、洪泉、张瑞星等及后起者——迟到者如贺淑芳为讨论对象,着眼于他们前后期写作的差异。有的停笔,有的延续既有的现代路径,更深入地探索;有的"向现实转化",早已抛却早年的实验;有的愈见老辣,有的转趋枯淡。这些作者,经历了数十年生命的流转,是否还让那现代的钟面延续,即便文学风潮已几番更新。从这些不同案例,本文尝试修正温任平的现代主义论,思考马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些基本问题:那一直延续着的现代时间,究竟在小说本身有着怎样的投影?时间的吊诡是否进驻文学本身?在离境者和"迟到者"身上又有怎样的表现?

    2016年02期 No.133 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比较文学

  • 剪不断,诗还乱,是汕头——六城行

    欧阳昱;

    诗歌,简言之,就是历史,一个人、一个诗人的小历史、微历史。本文是诗人欧阳昱记录在汕头等六个城市行走的一段心路。

    2016年02期 No.133 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论海外“70后”华人作家的文学想象

    戴瑶琴;

    海外"70后"作家是华文文学领域应该被正视和重视的新力量,他们偏爱从传统文化与艺术中汲取文学突破的创作灵感。海外"70"后以不同于其他代际华人作家的"行走"姿态游历中西,向传统和民间寻根。无论在乡村还是都市,平民成为他们投注深切关怀的对象,作品中流转着自由的观念和节制的感伤。与大陆"70后"作家一样,他们对存在的描摹大于对意义的锤炼,同样缺乏驾驭宏大叙事的文学力道。

    2016年02期 No.133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韩国“鸡仔文学”及其在中国的演绎

    朱崇科;高允娥;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里,20到30岁的年轻女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组成部分。她们往往是最能消费文学的群体之一,一些女性写给女性看的文学形式悄然兴起,渐渐引起关注,这就是所谓的"鸡仔文学"。韩国的"Chick-Lit"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2000年,从2003年以可爱淘的作品为代表的韩国流行小说风靡中国出版市场以后,针对年轻女性读者的韩国鸡仔文学也在中国引进出版。韩国鸡仔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较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但韩国鸡仔文学也有其缺点,本文简略地展望它可能的发展前景。

    2016年02期 No.133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域外汉学

  • 虚设的史观——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

    石了英;

    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借鉴余英时的中国文化史的"四次转型"论,历时性梳理中国抒情美学史之萌芽、奠基、实践、综合、式微的流变过程;二是综合历代乐论、文论、书论、诗论、画论共构"一个较完整的中国美典的发展",可谓既历时性地交待了中国抒情美学史的发展轨迹,又共时性地展现中国艺术精神的跨艺术门类版图。但遗憾的是,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却是一个虚构的预设,不仅与其抒情美学理论的相关论述矛盾,这么宏阔的进化论史观根本无力描述中国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实际。其洞见与不见都有待学界反思。

    2016年02期 No.133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田晓菲《尘几录》在中国大陆学界反响综述

    魏伯河;

    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是海外陶渊明研究领域的最新力作。该书问世后,在海外汉学界受到高度评价;译成中文出版后,在中国大陆陶渊明研究领域同样激起了波澜,但学者们的反响却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对这些观点不同、态度各异的论文加以梳理,有助于一般读者和研究者对该书的阅读和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可借以管窥大陆学界对待传统和新说的不同心态。

    2016年02期 No.133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汉语诗学

  • 台湾左翼诗人詹澈创作论

    朱立立;杨婷婷;

    詹澈是一位有着这种价值取向的台湾左翼知识分子:他是个以笔为旗的诗人,同时也是位以脚为犁的革命家和深耕者。詹澈出生于世代务农之家,求学于屏东农专,叙写了原住民、外省籍退伍老兵、本省籍农民等叙事抒情诗作。值得赞佩的是,詹澈始终持有大中国诗观及汉语家园意识,企求将此在的家与彼在的家整合为一,而摒弃狭隘的族群意识以及愈演愈烈的所谓本土化思潮,其超越时代局限的远大胸怀,已成为其诗歌精神的标志。

    2016年02期 No.133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从五四到新世纪:缅甸华文新诗发展史浅探

    郭惠芬;

    从五四时期至新世纪初期,缅甸华文新诗经历了大约九十年间的发展历程。五四时期至20世纪中期之前的缅华新诗相继受到中国五四新文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抗战文艺的深刻影响;20世纪中期,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等,这时期的缅华新诗也反映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中国情感指向,同时也受到中国文学与苏联文学等的影响;20世纪末期至新世纪初期,随着缅甸政治环境的改变,以及世界科技和文化的频繁交流,以"五边形"诗文组合为代表的缅华诗坛出现了新变化和新气象,并期待在新世纪中开创缅华新诗(文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2016年02期 No.133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论吴岸诗歌中的三重矛盾

    蒲俊杰;

    吴岸是马华也是世界华文文学界一个不容忽视的诗人,受到三个文学传统的影响,其作品中如下三重矛盾尤为突出: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艺术。这三重矛盾,有一些阻碍了他,拖累了他,但也有一些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

    2016年02期 No.133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华语影视研究

  • 香港僵尸喜剧:延异型叙事与文化“撕裂感”

    赵轩;

    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片辉煌的僵尸喜剧,近几年成为香港电影"港味"怀旧的重要题材,其典型的类型气质以及在国族认同视阈中的港人心态均造就了其在类型衍变过程中的不同特点。香港僵尸喜剧是港产电影类型延异、杂糅气质的典型代表,其以"本"为基本叙事单元的段落性叙事特征更耦合于港产电影的类型能产机制,使其不断自我擦除并衍生新元素的延异型叙事表现出强烈的故事张力,进而促成了这一特殊电影类型一度的辉煌。然而,潜隐于僵尸喜剧混乱、焦虑式叙事背后的,却是香港回归前后港人对国族身份的象征性拒斥与文化认同上的"撕裂感",这种文化心态依旧存在当下的"港味"电影中。

    2016年02期 No.133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海外华文文学在内地的影视化传播

    颜敏;

    影视化传播加速了海外华文文学与内地艺术场的融合过程,丰富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生存空间和经典化形式,对其写作技巧和创作模式也有着深刻影响,但跨语境传播的删选机制和文化整合功能,也使得海外华文文学的文类、题材和写作模式等处在一定界限之内。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海外华文文学在内地的影视化传播,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文学与语境、与异质媒介的复杂互动关系。

    2016年02期 No.133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文革经验的厚重巡礼——论电影《归来》中双重父权的认同困境

    秦洪亮;

    《归来》的影像叙述并不轻巧,而是十分沉重地挣扎于双重父权的张力之中,家庭情感的私人父权与文革政治的公共父权的冲突或同谋,构成了女性对爱人追求的爱而不得,子辈对亲情父亲的背叛与体认,女性对丈夫依附的左右迷津。子辈的自私背叛与亲情父亲的体谅化合,以及沉重的爱情叙事及其延宕的爱情神话,在失忆与记忆的双重叙事中,共同缔结出私人父权与公共父权在冲突和同谋后的一次仪式性共鸣。

    2016年02期 No.133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港澳文学研究

  • 徐訏罗曼史丛考

    冯芳;

    晚年徐自述在爱情上曾有过失败。从徐情爱观演进来看,其实质是理想与现实、专一与博爱、事业与爱情之间不断拉锯的结果,徐努力地找平衡点却时常找偏,最后徐找到了皈依宗教之路。从史料上探析徐的罗曼史,发现徐曾思慕石评梅,曾在大学谈了几场恋爱,后来与赵琏结婚并离异,单恋朝吹登水子,与一位女基督徒、一位犹太女子相恋,与言慧珠传绯闻,心仪邵绡红,与葛福灿结婚并离异,与张选倩结婚,与布海歌传绯闻。大众对徐的精神博爱有所误会,而徐有时果真博爱逾距。皈依天主教正是徐颠覆此前所为之举,惜乎发现太晚,践行又不易。

    2016年02期 No.133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抒情与越轨——重读舒巷城小说《太阳下山了》

    王宇平;

    本文聚焦香港本土作家舒巷城小说中呈现的抒情风格,经由作者的创作经历及《浅谈文学语言》等评论文章梳理和总结其"抒情"观,分析他对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中"抒情"特征的重视;并以此为观照,细致考察《太阳下山了》中抒情主体的生成以及抒情风格的实现过程,挖掘小说中隐含的回忆性叙事框架,认为舒巷城小说中"抒情"的出现并非简单的个人嗜好或倾向,而是自觉完成的"越轨"的笔致,并与中国抒情传统、中国新文学传统以及香港左翼文学传统构成了承继与对话关系。

    2016年02期 No.133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澳门小说中的流浪与归属情结——以20世纪80、90年代小说文本为例

    周小兰;

    澳门文学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有的文学生态意义。文章从澳门前期"过客文学"的流浪叙述、澳门过渡期小说的流浪书写、身份的认同和情感的归属等方面入手,以上世纪80、90年代的澳门小说文本为例,旨在探究澳门小说中的流浪与归属情结。有移民就有流浪,不同的移民作家在其文本中阐释了内心的流浪意识,依托原乡文化找到精神归属。移民文学在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澳门文学中找到了原乡。

    2016年02期 No.133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时空·身份·性别——评王艳芳《异度时空下的身份书写》

    李雍;

    王艳芳教授的香港女性小说研究专著《异度时空下的身份书写》以"身份书写"为切入点,将香港女性小说作为一个独立而开放的研究对象进行整合研究,从城市身份书写、历史身份建构、文化身份想像与主体身份消解四个维度予以深入剖析和论证。该著作既是对香港女性小说文本的独到解读,也是对其香港身份书写的理性阐释,性别视角的在场进一步提升了香港身份认同研究的客观性和思辩性。

    2016年02期 No.133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书讯三则

  • 杨克出版两本书

    梓青;

    <正>南杨克主编的《2013-2014中国新诗年鉴》于2015年6月由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编选者都是诗歌前沿的诗人和评论家,他们关注诗歌现场,秉持民间立场,对新诗的发展和探索怀有更高的期待,使《年鉴》成为了解精读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份样本。诗人杨克久居广州,是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和"民间立场"写作的代表诗人之一。

    2016年02期 No.13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 中大出版社出版《饶芃子自选集》

    梓青;

    <正>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饶芃子的新著《饶芃子自选集》于2015年11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精选了作者新时期以来的30篇论文,分为"文艺评论""比较文艺学""海外华文文学"三辑。作者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精神,不断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从文艺批评的理论思考,到作家作品的"诗性批评";从中西戏剧、小说的比较研究,到中西文论中具有可比性的理论问题和范畴的探讨;从区域、国别文学的"跨文化"解读,到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海外华文文学、诗学研

    2016年02期 No.13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 古远清教授出版《耕耘在华文文学田野》

    梓青;

    <正>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古远清编撰,台湾台北猎海人制作发行的《耕耘在华文文学田野》于2015年9月出版,该书用论文兼随笔的形式,集中了台湾文学的前沿话题和一批作家创作出版的传奇。夏志清遗孀曝光她先生情史给文学史书写带来什么问题、批评马森新著以及查禁书刊与偷渡作家的秘闻,还有《何日君再来》演唱者李香兰从"文化汉奸"变成友好人士的

    2016年02期 No.13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