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比较文学

  • 间际生存与异域书写

    彭志恒;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概念,间际生存,界定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归纳了这种生存状态的基本属性及其在异质文化环境里的书写行为方面和文本上的表现类型。在这一概念的引领之下,文章论述基于中西文化在单一精神原则上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对个体异域生存之思维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重新审视了异域书写的本质和价值。论述过程也顺带展示了此一概念蕴含的新的研究角度和新的理论框架,以期推动华文文学研究再进一步。

    2016年03期 No.134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我要歌唱,可我没有语言

    乜人;

    欧阳昱作品可提炼出两个关键词:"迷失"与"绝望"。肉身可以移民,但新的国籍并不意味着新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认同不可以被人为授予,也难以简单获得。在白人种族强势文化的排挤和重压下,在时隐时现的种族主义的阴霾里,移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集体身份的困境,经受弱势文化族群的精神磨难。

    2016年03期 No.134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同一故事框架下的艺术改写——以《半生缘》与《普汉先生》为例

    程夏敏;

    《半生缘》参照了《普汉先生》中双城记的空间架构,主线和人物角色关系的设置上大致相同,并且张爱玲对《普汉先生》中的情节和对话进行了大量的直接引用。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半生缘》中所体现的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张爱玲的苍凉悲情写作手法使得《半生缘》这部改写作品在艺术上异于《普汉先生》,在同一故事框架下融入了本土传统文化和作家个人情怀。《半生缘》中增设的人物角色和情节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时代和文化印迹。

    2016年03期 No.134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域外汉学

  • 文化错位下的书写——晚清首部域外游记《西海纪游草》分析

    杨汤琛;

    作为晚清首部域外游记,林的《西海纪游草》依据亲历经验,实录西方现代社会形态,打破了"西洋人介绍西洋,借助洋人看西洋"的视域局限,扩充了晚清士人的认知视野,不仅恢复了西方作为地理指称的中性形象,而且俨然构建了一个堪与中土相媲美的文明实体;与此同时,跨文化视域下的文本书写不啻为一枚有效的文化心理的放大镜,再现了普罗民众初临西方文化冲击时复杂的文化心理图式,置身于西方现代文明情境中的林,虽被现代西方所震撼,但其心理结构仍深陷于传统意识形态之中,袭用凝滞的认知图式来归纳此次异域之行,行文间不免交织着传统与现代、认知与想象之间的错位,可堪为我们梳理晚清民众的文化心理嬗变提供重要样本。

    2016年03期 No.134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澳大利亚中国通俗文学研究述评

    杨正娟;

    澳大利亚的中国通俗文学研究是英语世界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学者,他们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都有自身特色。通过对其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在不同文化语境和背景下,中国古代通俗文学被解读和阐释的面貌与形态,这种了解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也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借鉴。

    2016年03期 No.134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严歌苓研究

  • 论严歌苓雌性写作中的生态学叙事

    易崇辉;

    长期以来,男性都是理性的象征,是强者、赢者,也是启蒙者、拯救者;女性则是感性的代表,是弱者、输者,也是被启蒙者,被拯救者。严歌苓雌性写作中的生态学叙事,展现的却是感性拯救理性,弱者改造强者,女人拯救男人,拯救者被拯救,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也是在汉语文学史上第一次肯定、弘扬了女性(雌性)柔弱、感性的特质,这是严歌苓小说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她对汉语文学史的贡献。

    2016年03期 No.134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严歌苓小说的空间意象与文化隐喻

    刘红英;

    严歌苓小说中空间意象如草地、草原与地窖,都与神话思维有关,其喻指性关涉天堂、地狱、炼狱三重文化内涵,涵摄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人性的追求。阁楼、大海等空间意象,显示出的焦灼、彷徨与无奈的主体真实意图。对严歌苓小说空间意象价值蕴含的分析,不仅能够增强对严歌苓小说艺术性的理解,而且能够深入掌握其在双重文化语境下对新移民的生存处境和身份焦虑的思考,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严歌苓的人文关怀。

    2016年03期 No.134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海内存知己——新加坡“国宝”潘受

    衣若芬;

    潘受享有新加坡国宝级的艺术地位,综观潘受一生的转折变化,从高唱左翼思想的"新兴文学",到舍白话写作而从文言旧体,甚至质疑白话文学的易解性,其间的复杂与矛盾,耐人寻味。本文就潘受的交游、诗歌与书法艺术观,探讨潘受的创作主体意识。他选择以"法度中新变"的方式,树立个人的艺术风格。

    2016年03期 No.134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蕉风椰雨中的言辞之旅——《誓鸟》浅析

    杨一;

    《誓鸟》是80后女作家张悦然的代表作,这部极富南洋气息的小说创作于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求学期间。《誓鸟》既属于留学生文学,又被新加坡华文文坛纳入其范畴。它以16世纪大航海时代为背景,讲诉了一个关于爱与死亡的故事,想象丰富、言辞华美、手法新颖。在初代东南亚华人移民的情节架构下,传递着作家强烈的个人化倾向及女性意识,以及背后对整个"80后"群体的怀疑与反思。

    2016年03期 No.134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港台文学研究

  • 同一片海域,两个不同海洋——论徐訏诗剧《潮来的时候》

    陈绪石;

    海洋在诗剧中有多重含义。民众视野下的海洋是原始的海洋,是大众膜拜的海洋,充满了神性色彩;工程师和张福白眼里的海洋是科学理性的海洋、物质文明的海洋,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两种海洋观在同一片海域发生冲突,它寄寓有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冲突所致的悲剧反映了诗剧强调二者应该对话。诗剧批判现代文明,从情感上认可民间海洋的神性、敬畏海洋,这是历史的先声。

    2016年03期 No.134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乡土书写中的青少年论述——以台湾新乡土小说为中心

    郭俊超;

    从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的台湾新乡土小说创作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为乡土书写中所展现的青少年论述。新乡土作家以青少年为论述的载体,以乡土作为时空的场域,一方面继续在少年往事、家族与历史之间搬演翻转,重新为历史或记忆建构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后现代的乡土语境中,作家也展现了一种内省凝视的姿态,以青少年的现代体验和成长经验作为自我精神表达的代言,其创作呈现了戏谑、奇情和忧伤混同的"现代性"面影。

    2016年03期 No.134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刘登翰教授出版学术论著——《跨域与越界》

    梓青;

    <正>刘登翰教授的学术论著《跨域与越界》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有关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两岸文化与闽南文化研究和艺术批评的论文21篇,概略地反映了他三十多年来的学术经历。全书分四辑:一、华文文学的理论探索;二、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分流下的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研究;三、两岸文化和闽南文化研究;四、艺术评论。面对繁复的文学、文化现象,刘先生

    2016年03期 No.13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 汉学家顾彬在汕大举办翻译讲座

    郑仁重;

    <正>3月23日下午,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应邀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中心给汕大师生作了题为《翻译于社会——关于‘走出去'的失败》的讲座,谈及翻译走出去的失败和该如何应对的问题。讲座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一、关于外文出版社;二、阐释学和解释;三、为谁翻译、如何翻译和谁翻译;四、翻译的可能性。对于第一个问题,顾彬教授认为一些出版社太过于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比如一些中国的出版社以前在编辑文学类的杂志时往往会有德文版、英文版,而现在都没了。对于第二个问题,顾彬教授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学方面,有的时候还

    2016年03期 No.13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 声明

    <正>针对近期在网络上出现虚假的《华文文学》投稿系统信息,本刊特作如下声明:1.《华文文学》是汕头大学主管、主办的学术刊物。《华文文学》编辑部电话:0754-86502050,传真:0754-82902050;网址:http://hwwx@stu.edu.cn2.《华文文学》唯一投稿系统:http://hwwx.cbpt.cnki.net3.《华文文学》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

    2016年03期 No.134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跨文化对话 国际双语论丛 CSSCI集刊 2015年第34辑

    <正>~~

    2016年03期 No.134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