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比较文学

  • 本土内外与岛屿写作

    蔡益怀;周洁茹;王威廉;李德南;

    蔡益怀文学评论集《本土内外》及周洁茹长篇小说《岛上蔷薇》出版,二位作家与广东本土青年作家王威廉和李德南进行对谈,就各自的创作经历和体验,同时面对读者言说他们心目中的"香港",聊聊两岸写作现状。

    2016年04期 No.135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西方消费文化语境中闵福德聊斋英译本的四个面向

    任增强;

    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对整个社会文化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汉学家闵福德《聊斋志异》译本即是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生成的一个代表性文本,呈现出通俗化、娱乐化与欲望化的叙事风格。闵福德译文以通俗语言叙述故事;择选聊斋幽默故事加以译和注释;凸显聊斋中的怪异叙事与爱欲书写。正是对消费文化语境的观照,使汉学家闵福德的译本赢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这一翻译个案中存在一个亟待中国学者回应的中国文化外译悖论。

    2016年04期 No.135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英语语境译介视角下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途径探索

    陈风华;

    当今世界全球化快速发展语境下中外文化交流大潮大势所趋。中国当代文学如何顺利"走出去"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当前文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通过阐述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译入"和在中国本土(内地和香港)的"译出"状况,以畅销书"狼图腾"的成功译介、营销模式为案例分析蓝本,从"译入"和"译出"的视角探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多维度方法和多层次策略。

    2016年04期 No.135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域外汉学

  • 《北京掠城记》:十九世纪法国戏剧舞台上的中国远征

    罗仕龙;

    随着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门户开放,19世纪法国戏剧里的中国形象逐渐加入写实元素。戏剧舞台上的中国,不再只局限于滑稽调笑的趣味题材,而尝试取材同时代的中国时事现况。上演于1861年的《北京掠城记》,以英法联军之役期间的中国远征为主题,舞台场面壮观,剧场技术纯熟。通过剧中远征东亚的军事将领,以及随行的传教人员和记者的眼光,《北京掠城记》为当时的法国观众塑造一个衰颓苍凉却又揉合凄美想像的中华帝国。此剧后来甚至启发日本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在中日甲午战争创作了《壮绝快绝日清战争》。

    2016年04期 No.135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东亚汉学研究的新收获

    白杨;刘嘉任;

    该文为"第八届中华名作家邀请国际文学论坛"暨"第二届韩国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近些年来中韩学术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在韩国召开的以"中华名作家邀请国际论坛"及"中韩文学交流"为主旨的国际学术论坛,针对中国当下文学中的热点现象、代表作品以及发展趋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将中国文学置于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中进行审视,在世界文学视野中考察中华文化的本源、延展及新变,并在东亚汉学交流的历史脉络中定位当下的状态与特色,为中韩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04期 No.135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白先勇研究

  • 试论白先勇文艺生涯与书法文化

    李继凯;白芳;

    从文学与艺术的整合视野观照白先勇,便可以看到他将文学家的才情、想象与戏剧家的编导、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创造了一个备受世人关注的文艺世界,也丰富和美化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作为一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文艺家,白先勇能够充分理解中国书法文化和创造性地运用书法符号进行艺术再造,在传统昆曲的复兴上,白先勇巧妙化用传统书画,真正实现了其所追求的"昆曲新美学"。由此在弘扬源远流长、融情献美的中国传统"艺术经典"文化,以及创新、整合书法文化与文学戏曲方面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书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2016年04期 No.135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灵魂经验、身体历史、个人想象——评白先勇的地方书写

    胡星灿;

    一直以来,学界对白先勇短篇小说中"去国离家"之痛有多番探讨。但实际上,小说中呈现出的个人化地方书写也值得关注。本文就试图借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概念,来探讨白先勇在书中,对上海、台北、纽约三地的地方书写。三个地方的书写,在塑造人群的地理想象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不同的书写模式也反映了作者不同的精神指向和价值观念。本文旨在推敲白先勇如何将真实地理景色,转化为充满个人经验、记忆、想象的地方。

    2016年04期 No.135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梳理白先勇文艺的出版与研究

    庄园;

    本文从编辑职业和研究前期准备的角度,把白先勇文艺的传播与接受梳理了几个板块,包括白先勇作品的出版——中文出版、英文出版、其他语种出版、《孽子》的出版情况;其中中文出版最大一块是在台湾,其次是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等。还有舞台剧和影视剧改编、推广昆曲、演讲会及获奖(荣誉)、研究白先勇的论著、传记与单篇论文的基本情况等。

    2016年04期 No.135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台湾文学研究

  • “自由中国文坛”的建立及崩盘

    古远清;

    "自由中国文坛"的建立,靠官方出资的"中国文艺协会"等文艺社团主控,另靠清除左翼文学、培养自己的文艺新军和在报刊中安插"忠贞之士"掌权等一系列铁腕措施奏效。1991年当局正式宣布"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作废,这使高扬反共文学的"自由中国文坛"的存在失去了根基。两岸文学汇流,尤其是大陆作家的作品在台湾大举登陆,又使"自由中国文坛"腹背受敌,加速终结"自由中国文坛"统治的合法性,促使国民党主控的文艺路线加速解体。这一点,其实是整个台湾文学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可靠标志。

    2016年04期 No.135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林耀德诗歌文本中的后现代特点

    陈致烽;

    作为一个文学全才,林耀德成就颇丰,"后现代台湾文学"即由他界定,文章主要从诗歌形式、精神主旨与语言风格等层面论述其诗歌文本的后现代特点。在诗歌创作中,林耀德努力开掘多层次艺术空间,解构"真实"与"意义",以语言游戏的异质性颠覆"中心"与"主体",呈现后现代语言狂欢的荒诞性;其诗歌文本也体现出对后现代的超越性,以及开放时空理念中的多元价值观。

    2016年04期 No.135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写在舞步里的诗意和文化梦想——论台湾作家林怀民及其“云门舞集”的艺术表达形式

    李诠林;

    林怀民创办的"云门舞集",引领了台湾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云门舞蹈"把中西舞蹈技艺、文学、音乐、美术、舞台设计、服饰艺术、中国书法和中华武术等多种艺术门类、创意文化和媒介融会贯通,将诗意情绪编入舞蹈,力图充分发挥艺术共通性,以富有诗意的艺术表现形式阐释和传达中华民族文化意涵。"艺术飞地"的踏勘和文化资源的开掘、"文字伤舞"与"舞近于诗"的悖论和张力则体现了其寻找艺术转型路径的努力及其民族文化梦想。

    2016年04期 No.135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族群的历史言说:马来、马英、马华文学的族群关系书写与新历史主义

    庄薏洁;

    根植于多元种族土地的国家——马来西亚,国内的三大语文——马来文、英文和中文文学作品中的族群关系书写,既提供了国家特定时期的历史见证,也揭示了政治环境操作的机制,很大程度上表现了现实的真实。无论是本土作者,或一些旅居国外的马华和马英作者,纷纷在文学创作中以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对有关议题的思考。新历史主义倡导的"历史——文学"互为参照的理论为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借助斯蒂芬.格林布莱特(Stephen Greenblatt),海登.怀特(Hayden White)、福柯(Mitchell Foucault)等人的历史理论,将三种语文的族群关系书写的各种叙事模式,以个案为例进行文本评述与分析,阐释族群书写在各种意识形态之下的寓意,并且论证"族群"如何作为书写的符号系统,被马来西亚作者应用为建构另一种历史的实践。

    2016年04期 No.135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硝烟下的恋爱与生存——评尹玲的作品集《那一伞的圆》

    涂文晖;

    《那一伞的圆》是从越南到台湾的著名女作家尹玲的早期创作。它书写了20世纪60年代的南越,记录了战火中的青春与南越华人的生存。20世纪60年代至1975年是越南华文文学发展的高峰,然而大量的华文资料已毁于战火。《那一伞的圆》的出版,为研究越南华文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16年04期 No.135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文本调查

  • 三声部的混响——小说《沉沦》文本探析

    司振龙;

    小说《沉沦》自诞生即争议不断,非议不断。周作人、钱杏等人的批评解读影响深远,但也颇有可争议之处。苏雪林的批评"批评",得之重视文本而警惕过度阐释,失之机械庸俗攻击作家。郁达夫本人说法,亦多自相矛盾。从文本探析来看,《沉沦》文本中除第三人称"他"的声部,还包含了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的声部;"他""我""你"高度紧张、矛盾而嘈杂混响,呈现"他之病"、"我之病"、"你之病"以及同一个主体的病态,此即《沉沦》文本结构的本真和语言形态的事实。

    2016年04期 No.135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尺素天涯》所包含的多重意义

    陆蔚青;

    带有新闻写作的特质,深入被历史掩盖的深处,而又含有文学创作的写作气质,这是加拿大华文作家李彦的非虚构作品《尺素天涯》的特点。这是一段历史的钩沉。通过白求恩最后的情书的发现过程,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一处。又通过带有悬念和质疑的情节进程,让非虚构的作品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的中西交融的文化气息,展现出世界性的写作视野和精神高度。它不仅重塑了白求恩形象,更开掘出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地带,使白求恩精神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

    2016年04期 No.135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刘登翰研讨会在福州举行

    伊人;高向凯;

    <正>2016年7月5日至8日,"跨域与越界——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周年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海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奔赴盛会,大陆学者谢冕、洪子诚、孙绍振、南帆、汪文顶、张炯、王列耀、杨匡汉、杨际岚、古远清、黎湘萍、陆士清、刘俊、朱双一、刘小新、朱立立、袁勇麟、张羽、高鸿、庄园、王瑞华、颜纯钧、林国平、林华东、汤漳平、郭志超、林炎、宋瑜、伍明春、方小壮,台湾的黄美娥、张默、管管、古月、李锡奇,香港的陶然、郑炜明、孙立川等100多人一起研讨刘登翰先

    2016年04期 No.13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 台湾出版《澳中文学交流史》

    <正>该书由著名学者欧阳昱先生编著,2016年5月在台北市猎海人出版社出版。此书以谈文化交流为铺垫,主要讨论了澳中文学交流。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先写澳大利亚文学在中国的情况,把澳大利亚的华人文学当做中澳文学关系的一个领域来考察,对该文学的历史进行了诗意的勾勒,介绍澳大利亚文学中华人的英文写作等;中编写中国文学在澳大利亚的译介,起源、流布、影响等情况并探讨了从1788年到2007年这220年来中国文学如何通过英文进

    2016年04期 No.135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苏大出版《台湾文学研究35年(1979~2013)》

    <正>该书由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惠民和司方维撰写,由江苏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12月出版。此书主要分为进程篇、专题篇、学者篇和史料篇。对自1979年起35年台湾文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作出回顾梳理,究其发展脉络,以及对这35年来从事台湾文学研究的学者——从最早开路、拓荒、奠基的学者到现今年轻的硕博士群体进行扫描综观,探讨其中二十几位的学术个性和学术贡献,并探求学术流派形成的可能性。

    2016年04期 No.135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欧华文学会”首届高端论坛在布拉格举办

    张晶;

    <正>"欧华文学会"首届高端论坛于2016年5月中旬在布拉格查理大学举办,四十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华文文学研究者和欧华作家们,就"大时代中的‘欧华文学'"、"欧华文学的现状与发展"、"个体命运于地球村的思考"、"经典文本的经验与构成"四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对话和交流。此次会议由欧华文学会主办,捷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协办。学会的前身为荷兰华人作家林湄女士在1991年创办的"荷比卢华人写作会",2013年扩展为"欧华文学会"。林湄在开幕辞中呼吁开启中国的文艺复兴,重塑国人的素质与文明,强调文学不是名利场,作家面对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

    2016年04期 No.135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