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刘再复研究

  • 刘再复访谈录

    刘剑梅;乔敏;

    本文是刘剑梅应香港《明报》邀约对刘再复先生进行的访谈,内容与文学、写作等近况相关。

    2016年06期 No.13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胡风的性情与悲剧

    刘再复;

    理解了胡风的性情,对他在文艺上的主张就容易看得清楚。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是文艺批评的双刃剑,它一面对准认同平庸日常状态视文艺如玩物的幽闲态度和"性灵主义"文学,另一面对准缺乏个人真实体验只尾随伟大事业的"客观主义"的写作态度及其文学。主流批评话语产生之后,一定要伴随"思想的绥靖",它不能容许批评界像过去那样本着自己的意志给予发挥。胡风就是"左翼"文艺内部不幸的"思想的绥靖"的牺牲品。

    2016年06期 No.137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科罗拉多山下的“梭罗”——“生态主义”视角下的刘再复

    古大勇;郑丽霞;

    刘再复的散文犀利批判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呼吁中华民族要有一个新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即全民族的"生态意识"的觉醒,他称之为民族的"第四大意识的觉醒"。到海外后刘再复的生命状态和梭罗十分相似,过着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他的不少散文记录这种具有"生态主义"性质的生命形式。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刘再复"第一人生"的"自我"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矛盾的,"自我"一定程度上是异化的"自我";"第二人生"的"自我"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则走向和谐融洽,由异化"自我"回归本真"自我"。刘再复精神生态中"自我"内部结构调整既与其生命经历的断崖式"裂变"有关,也与"禅宗"的深刻影响有关。

    2016年06期 No.137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域外汉学

  • 论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1949年后的中国文学》

    曾令存;

    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写作已走过半个多世纪。顾彬关于1949年后中国文学(即当代文学)的叙述,一方面难于走出海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界普遍存在的通过中国文学来研究中国问题的政治社会学思维怪圈,另一方面,他对当代文学"经典"的认证及其所作的"习惯性标准"(语言驾驭力、形象塑造力和个体精神的穿透力)与现代政治学意义的诠释,又对我们考察海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具有启发意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1949年后的中国文学》是一部"问题文学史"。这个"问题",既是指其文学史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指作为一种言说方式的文学史叙述模式。

    2016年06期 No.137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诗魔”远游: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的白居易诗歌译介及影响

    葛文峰;

    "诗魔"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代表诗人,白居易诗歌的世界之旅正因英国翻译家阿瑟·韦利的译介而得以成行。近似的人生哲学与趋同的诗学审美使白居易与韦利成为"异国知己"。韦利"达意传情"翻译思想指导下的白居易诗歌译文是优美的诗篇,成为美国诗人创作的源泉、仿拟的典范,对美国现当代英诗产生了深远影响。藉此,白居易及其诗歌成功进入英诗体系,实现了汉英诗歌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缔结了一段中外文学关系史上令人瞩目的"诗歌因缘"。

    2016年06期 No.137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郁达夫的诲淫冤罪与自我净化

    龚刚;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面世后,受到诸多文坛卫道士的讥评嘲骂,引发了极大争议。自周作人的辩护文《"沉沦"》在《晨报副镌》上发表后,争议才渐渐平息。不过,《沉沦》的"诲淫冤罪"在表面上似乎是平反了,但这段公案在郁达夫心中留下的阴影却并未抹去。从他先后于1923年、1932年发表的小说名作《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自我净化。如果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所描述的自我净化,只是一个简短的序曲,那么在《迟桂花》中,这一由动念、忏悔、升华三个阶段构成的自我净化,才作为主部主题得到了充分发展。

    2016年06期 No.137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比较文学

  •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陈妍音欧阳昱对谈

    欧阳昱;

    本文就绘画艺术,主要是雕塑艺术,以及中西文化对比和佛教进入雕塑等问题,对求学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现任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女雕塑家陈妍音进行了访谈。

    2016年06期 No.137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从移民角度看中国丝路文化在澳洲的传播与发展

    刘红林;

    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亚洲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古代新疆成为沟通或完成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与政治、经济交流的唯一性桥梁。如今,走出去的新疆移民继往开来,把这种桥梁与通道的作用拓展到了海外,实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2016年06期 No.137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任璧莲笔下的“身份表演”

    许双如;

    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在其第二部小说《莫娜在应许之地》中,成功尝试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即通过人物表演性的角色和身份扮演,使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探索自我、定义自我的独特途径。以青少年自我成长的心理分析以及巴特勒身份操演理论观照此小说,可发现"身份表演"作为作品的表现形式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传达了作者的文化思想。任璧莲在作品中不仅以流动性文化身份观作为其反本质主义文化思想的核心,更将文化身份建构作为主体发展和自我完善旅程中一个动态性文化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超越了族裔身份范畴,上升到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的主体性关怀层面上。作家巧妙地将这一系列深入的文化思考,寓寄于身份表演这一指符上,使其展现出不容忽视的诗学意义。

    2016年06期 No.137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台湾文学研究

  • 台湾都市诗的阶段性发展与蜕变(1930-2015)

    陈大为;

    本文旨在探讨1930年以来台湾都市诗的阶段性发展和蜕变,并根据各时期重要诗人的都市诗写作策略,或美学特征,区分为五个时期:(一)萌芽期;(二)第一纪元:天空之城;(三)第二纪元:罪恶的钢铁文明;(四)第三纪元:末日的科幻城邦;(五)第四纪元:隐匿或无边之城。透过这五个时期的文本分析与比较,完成台湾都市诗史的建构,并由此形塑出华文诗歌的一个重要地景。

    2016年06期 No.137 6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 文化互文性视域下台湾文学史的书写——以《台湾文学史》与《台湾文学史纲》为例

    何李;

    台湾文学史的书写在两岸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台湾文学史》与《台湾文学史纲》即是最具典型性的例证。文学史的差异反映出文学史观的差异,而构成台湾文学史观的核心部分则是对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互文关系的认知。《台湾文学史》始终将台湾文化视为中华文化的分支,《台湾文学史纲》则力求展示台湾文化从中华文化脱离并且与之并立的过程。这是导致两部文学史呈现出截然不同面貌的根本原因。

    2016年06期 No.137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欧华文学研究

  • 从华人法语女作家的创作看跨界文学

    黄晓敏;

    用法语书写已经不只是某些语言区的团体现象,它成了个人行为,即那些跨文化跨语言的写作者的独立行为。新文化环境下的跨国写作,与早期华人法语文学比较,可以概括出以下主要特点:异国情调的转变,创作题材的丰富,语言艺术的提高。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女作家的崛起,伴随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出现和大量优秀作品。她们中间有经历过文革的一代,有教育界人士、艺术家,还有生活在法国境外的移民。漂泊中的记忆和中西文化的跨界思维,是境外创作经常出现的主题,当它们通过女性视角来展现时,也为阅读带来了特殊视角。

    2016年06期 No.137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欧洲华文文学的困境与发展

    施文英;

    欧洲华文文学长期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欧洲没有真正的移民政策,华人移民数量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再加上欧洲本土强势文化的压力下,华文作家人数稀少分散,大多是单打独斗。欧华作家秉持着写作的热情,多方向,多元化,努力拓展文学之道。

    2016年06期 No.137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叙述者的魔术——高行健长篇小说的叙述人称之魅

    王孟图;

    小说文本作为一个表演魔术的舞台,"叙述者"是舞台中心的"魔术师"。在高行健的长篇小说中,作为"魔术师"的叙述者圆熟地挥舞着"叙述人称"这一魔法棒,对小说文本的整体叙述进行全面调度。本文旨在通过归纳高行健长篇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中叙述人称的存在样态,进而探究这一叙述人称技巧的深层资源,即一种"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张弛融通的艺术理念,并深度开掘隐藏在多个叙述人称面具背后的叙述主体"否定之否定"的存在状态,折射出高行健"没有主义"式的深度哲学思考。

    2016年06期 No.137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美华文学研究

  • 1940年代美国华侨文艺的论争及意义

    李亚萍;

    美华文学在1940年代进入一个发展高峰期,美国华侨文艺界就"华侨文艺"有较多的论争。本文立足原始资料《美洲华侨日报》"新生"副刊、《华侨文阵》等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还原1940年代美华文艺界对"华侨文艺"的定义、文化渊源、素材提取、写作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论争及观点的不断修正。1940年代美华文艺界对"华侨文艺"的论争反映了他们自觉的理论探索意识,为确立美华文学的独特内涵所做的努力。

    2016年06期 No.137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超越灵肉境界的生命之恋——严歌苓长篇小说《床畔》读解

    王万顺;

    长篇小说《床畔》是严歌苓最新创作的一部稍稍离地飞起来的作品,叩问人性的沉重主题通过老练通畅的书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和升华。女主人公万红的行为举止和思想境界具有镜照当下社会价值观、道德状况乃至人类精神背景的意义,她将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人物形象。小说对于"英雄"标准问题的探讨虽然可以放之四海,但不能离开具体的时代语境,显示了华人作家全球性写作的特点和阈限。

    2016年06期 No.137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馨香与金箔》中的另类“蝴蝶”

    杨清;

    《馨香与金箔》在故事、情节及人物角色设置等方面与西方话语中的蝴蝶夫人神话几近吻合,然而相似中却有诸多不似,两者构成模拟关系。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试分析模拟在《馨香与金箔》所构建的书写作用。文章指出,林玉玲有意改写蝴蝶夫人神话以质疑西方对亚洲女性的偏见与刻板印象;但林玉玲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在质疑之后,为身处双重边缘的离散女性在身份追寻上提出设想。

    2016年06期 No.137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文学名家聚港谈论中国现当代文学风华

    曾平;

    <正>香港科技大学9月28日举办"文学风华"圆桌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多位文学教授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开讨论。该论坛由刘剑梅教授召集。著名作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以西方当代文学为参考系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以匈牙利一本讲述两个贵族吃饭的小说为例指出,这本小说以"当年你为什么引诱我的妻子"开头,回述过去,其中一人整个过程没说一句话,最后说了句你是对的,就走了。他认为,小说的写

    2016年06期 No.13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台湾作家陈映真在北京去世

    <正>11月22日上午,台湾作家陈映真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过去10年,因健康原因,陈映真一直在北京接受治疗。陈映真同时也是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陈映真原名陈永善,台北莺歌人,1937年10月6日出生,1957年成功高中毕业后考取淡江文理学院(即今淡江大学)外文系。1959年,还是大学学生的陈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说《面摊》出道文坛。陈映真的作品受到鲁迅影响,主要以描写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为主,作品充满忧郁与苦闷的色调以及人道主义关怀。而身为

    2016年06期 No.13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华文文学》2016年总目录

    黄洁玲;

    <正>~~

    2016年06期 No.137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汕大讲座教授顾彬获2016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正>德国汉学家、汕头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顾彬(Wolfgang Kubin)荣获2016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该奖是我国政府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所颁发的最高荣誉,本年度共有来自21个国家的50名外国专家获奖。9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人民大会堂为获奖者颁奖。9月30日,顾彬教授及其他49位获奖者一起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国务院副

    2016年06期 No.137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