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卓宁;
在上世纪中叶的世界冷战格局中的欧华文学,以自成一脉的队伍结构及其精神文化气象,"实现"了在历史忧患/裂变中的演进与突围,由此也给出了在意识形态严重对峙语境下,东西方两大传统文明系统如何开展文化对话的诸多关涉跨文化写作的经验。
2017年01期 No.138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许燕转;
历经认同分裂、破碎和不确定的离散主体作为一个"身份未定者",其精神诗学的核心正在于对主体的重新自我辨识、确认、追求和归属,是一个自我抗争、舍弃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归零、身份重构的指向。本文通过重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认为其从"家"的离散叙事开始,展现主体在自我追求和积重难返的权力压迫中,对各种固有框限、权力结构的全面的反抗、经由精神分裂而实现认同归零化新精神状态。由此出发,在对离散本质及跨国意义的追寻中,将离散与身份的普通关系追问提升到离散与存在的哲学探索中。
2017年01期 No.138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唐书哲;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视角和新内容。这些新视角主要有跨国研究,空间研究,审美研究,多元文化主义研究,存在符号学研究和伦理研究等;新内容主要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中国形象研究,疾病书写研究,荒原叙事研究和华裔文学批评研究等。华裔文学研究在继续关注汤亭亭、谭恩美、赵健秀和任碧莲等经典华裔作家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早期华裔文学和哈金等新移民华裔作家的创作。华裔文学研究需要注意华裔文学内部的异质性,关注华裔文学中的新移民生活叙事和跨国叙事,注重社会历史背景的演变和华裔群体中的阶级差异,重视华裔文学中的跨界书写现象。
2017年01期 No.138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陈璋琪;
<正>2016年12月11日,由汕头大学文学院主办的2016"汕头大学诗歌节"系列活动圆满落幕。本次诗歌节为期两天,以"我们的存在"为主题,分别以诗歌朗诵会、诗歌座谈会和诗歌沙龙三大形式开展,吸引了众多校内外的诗歌爱好者。德国诗人、文学院讲座教授顾彬,驻校诗人杨炼,著名诗人翟永明、陈育虹、池凌云、李亚伟以及美国诗人George O'Connell应
2017年01期 No.13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 桑浦;
<正>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郭惠芬撰写的学术著作《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东南亚卷》于2015年12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传统文学与东南亚文学(古代至今)",主要考察东南亚的神话传说、马来班顿、越南汉文和喃文文学、新马华文旧体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学被翻译成各种东南亚民族语言在当
2017年01期 No.138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陈壁纯;李苏蝶;廖琳凤;
<正>2016年12月6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在韩山师范学院发表演讲,题目为"十七年诗歌:当代政治诗的命运"。洪子诚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诗体有生活抒情诗和政治抒情诗,50年代提倡诗歌要反映生活,因此产生了大量生活抒情诗,以现在的眼光看没有多大价值,但对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仍有重要价值;第二种是政治抒情诗,从60年代起有
2017年01期 No.138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桑浦;
<正>2016年11月,彭志恒的新书《中国文化研究一种》由德国金琅学术出版社出版,全书322页,约27万字。该书第一部分申明了对中国文化的观察立场,即从现代人性论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及其历史进程进行观察和评判。在作为主体的第二部分,作者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本质、中国文化与人性的对立关系、关于几个古代思想家的观察记录以及现时中国人生属性。
2017年01期 No.138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