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专辑

  • 克服时代,排除时代的病毒

    刘再复;

    本文是刘再复先生在浸会大学校庆6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他的演讲主题是——克服时代,排除时代的病毒。重点论述"时代的三个错误命题":1".文学是时代的镜子";2".作家应当成为时代的鼓手";3."天才是时代的产物"。

    2017年01期 No.138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华语文学对中华性的接受与颉颃——以马华文学为个案

    许文荣;

    在华语语系文学中,马华文学与中华性(广义的,包括政治、文化、美学、习俗等)的纠葛相信是历史最悠久而又极端的个案。马华文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中国性经营,大致上可分成政治中华、文化中华与美学中华这三个重要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形成背景与变化过程。主观与客观因素经常制约着马华族裔的文学书写与文化观念,主观上要建构文学的自主性/独特性,以及客观上又面对来自官方的文化霸权与同质化压抑,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的心态与认同总是欲理还乱、若即若离,不时在依附/拥抱与稀释/离弃中摆荡。本文尝试从历史的宏观视角,运用具体的文学文本与论述作为例证,探讨马华族裔在文学的建构上与中华性的微妙互动以及这种互动中所孕育的积极意义。

    2017年01期 No.138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比较文学

  • 冷战时期的欧华文学:忧患/裂变中演进与突围

    陆卓宁;

    在上世纪中叶的世界冷战格局中的欧华文学,以自成一脉的队伍结构及其精神文化气象,"实现"了在历史忧患/裂变中的演进与突围,由此也给出了在意识形态严重对峙语境下,东西方两大传统文明系统如何开展文化对话的诸多关涉跨文化写作的经验。

    2017年01期 No.138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离散主体的精神诗学——重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

    许燕转;

    历经认同分裂、破碎和不确定的离散主体作为一个"身份未定者",其精神诗学的核心正在于对主体的重新自我辨识、确认、追求和归属,是一个自我抗争、舍弃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归零、身份重构的指向。本文通过重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认为其从"家"的离散叙事开始,展现主体在自我追求和积重难返的权力压迫中,对各种固有框限、权力结构的全面的反抗、经由精神分裂而实现认同归零化新精神状态。由此出发,在对离散本质及跨国意义的追寻中,将离散与身份的普通关系追问提升到离散与存在的哲学探索中。

    2017年01期 No.138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内容:2005-2015

    唐书哲;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视角和新内容。这些新视角主要有跨国研究,空间研究,审美研究,多元文化主义研究,存在符号学研究和伦理研究等;新内容主要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中国形象研究,疾病书写研究,荒原叙事研究和华裔文学批评研究等。华裔文学研究在继续关注汤亭亭、谭恩美、赵健秀和任碧莲等经典华裔作家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早期华裔文学和哈金等新移民华裔作家的创作。华裔文学研究需要注意华裔文学内部的异质性,关注华裔文学中的新移民生活叙事和跨国叙事,注重社会历史背景的演变和华裔群体中的阶级差异,重视华裔文学中的跨界书写现象。

    2017年01期 No.138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华语电影研究

  • 演员李洋访谈录

    欧阳昱;

    本访谈录的对象,是澳大利亚唯一来自中国大陆,曾在国内多部电影中担任角色的李洋先生,就其如何前去澳大利亚、如何进入电影界、如何在身为华人而在白人一统天下的澳大利亚电影界立足的整个过程。

    2017年01期 No.138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论《风前尘埃》和《KANO》的殖民遗绪

    朱云辉;

    本文以同为表达台湾"日据经验"的小说《风前尘埃》和电影《KANO》为讨论对象,期待透过二者着力之"写真"与"棒球"意向,看见不同创作主体,不同媒介方式呈现出的日据时代。尝试理解小说和电影对殖民的机制与本质的思考,分析作为不同世代不同立场的创作者,两部作品在内在精神理路上的异同,看到作品与历史与时代的对话,并对作品中流露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和批判。

    2017年01期 No.13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牛津在线参考书目“华语电影”

    张英进;张慧瑜;

    本文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华语电影"的参考书目的中译版本。

    2017年01期 No.138 5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 论英培安的身体书写

    张松建;

    有关新加坡作家英培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叙事技艺、现代主义实验与杂文写作的鲁迅风。本文把他的包括小说、诗歌、剧本、杂文和评论在内的全部作品,视为一个完整开放的结构和系统,展开"跨文类"阅读,以"身体书写"作为切入点,采用性别研究、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与后殖民研究的理论框架,研讨文学文本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张力对话,考察身体论述如何变成英氏写作时的支配性框架,他如何讲述身体与自我、与情欲、与疾病、与权力相互纠葛的故事,并且评价其洞见和盲点的所在。

    2017年01期 No.138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华文报纸副刊与马华文学论述的“本土化”转向

    贾颖妮;

    1990年代马华文学论述的本土化,某种程度上是华文报纸副刊建构的产物。副刊的作为有二:一是大力扶持新生代批评,初步建构马华文学诠释的本土视域;二是开展史料爬梳与谱系建构工作,为马华文学论述的本土化提供扎实的考据材料。报纸副刊积极推动文学论述的本土化,反映出华文报纸于马华族群的精神纽带意义,也是集体为承认而进行的斗争。

    2017年01期 No.138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香港文学研究

  • 论蔡珠儿散文的主题延伸与收拢

    钟怡雯;

    本文讨论蔡珠儿的六本散文在主题上的延伸与开展。除了论述蔡珠儿散文的书写脉络,也进一步指出她的散文转折和变化。蔡珠儿以饮食书写获得文坛的关注,被称为美食作家。实际上,她的散文集文化观察、自然写作和饮食书写于一体,并非单纯的饮食散文。她的散文起于自然写作,而最终把关怀指向土地。她把广东话融入散文,形成杂糅的语言与文化风格,也让她跟台湾以闽文化和外省藉为主的饮食文学产生区隔。广东话之外,感情的深度也形成她的散文特色。

    2017年01期 No.138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黄碧云9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悲剧哲学

    江涛;

    90年代的黄碧云总是在讲述关于漂泊、还乡与死亡的故事,在她的讲述中,专属于她自身的个人经验,以及由个人经验形成的悲剧哲学,是把握黄碧云创作的关键。同时,从她的悲剧哲学中,也能窥见到她对于生命的矛盾与悖论的思考。

    2017年01期 No.138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白先勇研究

  • 大学场域中白先勇的文学存在

    张志国;

    文章从传播者角度对白先勇在中国内地及澳门高校中的文学存在方式进行考察。在大学场域中并存着三股力量对白先勇的作品进行有效传播,即专业传播者、通识教育传播者与作家自我传播。专业传播者位处大学场的核心,是最为恒久深刻的传播者,但局限于少数的专业读者;通识教育传播者拥有大学场中最多的受众,受课程教学目标、文学史逻辑、怀乡主题、地域特色、编者视野、篇章设置、经典性等因素多重影响,白先勇有四篇作品入选《大学语文》;作家自我在大学场中传播另一种经典艺术形式"昆曲",反而拓展其文学存在的疆域,这种"白先勇文学存在模式"将启发当代作家走向更加多元的跨界文化艺术实践。

    2017年01期 No.138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

    陈红;

    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提出"巴洛克"的"废墟"美学,从古典悲剧到德国悲悼剧的转换中揭示了一种贯穿了时间和空间的另类的现代性。此美学体系以"废墟"为表现对象,以"寓言"作为表征形式,并表露出"救赎"的愿望,是一种"废墟——寓言体"。白先勇之《台北人》就可归为这类表达体,他描写了一群从大陆到台湾居住的外省族群的故事,并将其"寓言化",表现出一种忧郁的艰难的身份认同,作家试图对这种根深蒂固的身份认同进行消解,用"流动的国家"的概念对此类人表达他的救赎愿望。

    2017年01期 No.138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文本调查

  • 从《小团圆》看张爱玲的晚期风格

    首作帝;郭爽;

    《小团圆》体现出了张爱玲的晚期风格,"还钱"行为与身体叙事构成了互文性,"隔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姿态,"痛苦之浴"的人兽转化书写彰显深刻的讽刺艺术。《小团圆》采用了现代主义手法,散漫的叙述与成熟的张力无缝对接,对立、矛盾、冲突与分裂的力量造就了悲剧。

    2017年01期 No.138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张翎长篇小说《阵痛》再论

    刘云;

    张翎长篇小说《阵痛》曾被评论者解读为女性主义小说。联系小说文本,通过对女性主义主旨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张翎这部小说在根本精神指向上与女性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小说虽然凸出了基于生育特质的女性经验,表面上看似乎意图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解构,但小说中的女性并没有摆脱对男性中心的依附并有效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作者刻意而为的对女性生育功能的强调实际也没能摆脱男权文化的深刻影响制约。该小说仍然是在男性中心话语的支配下对女性经验的言说。

    2017年01期 No.138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汕头大学举办2016诗歌节

    陈璋琪;

    <正>2016年12月11日,由汕头大学文学院主办的2016"汕头大学诗歌节"系列活动圆满落幕。本次诗歌节为期两天,以"我们的存在"为主题,分别以诗歌朗诵会、诗歌座谈会和诗歌沙龙三大形式开展,吸引了众多校内外的诗歌爱好者。德国诗人、文学院讲座教授顾彬,驻校诗人杨炼,著名诗人翟永明、陈育虹、池凌云、李亚伟以及美国诗人George O'Connell应

    2017年01期 No.13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 郭惠芬《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东南亚卷》出版

    桑浦;

    <正>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郭惠芬撰写的学术著作《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东南亚卷》于2015年12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传统文学与东南亚文学(古代至今)",主要考察东南亚的神话传说、马来班顿、越南汉文和喃文文学、新马华文旧体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学被翻译成各种东南亚民族语言在当

    2017年01期 No.138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洪子诚讲座“十七年诗歌:当代政治诗的命运”在韩师举行

    陈壁纯;李苏蝶;廖琳凤;

    <正>2016年12月6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在韩山师范学院发表演讲,题目为"十七年诗歌:当代政治诗的命运"。洪子诚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诗体有生活抒情诗和政治抒情诗,50年代提倡诗歌要反映生活,因此产生了大量生活抒情诗,以现在的眼光看没有多大价值,但对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仍有重要价值;第二种是政治抒情诗,从60年代起有

    2017年01期 No.138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彭志恒《中国文化研究一种》在德国出版

    桑浦;

    <正>2016年11月,彭志恒的新书《中国文化研究一种》由德国金琅学术出版社出版,全书322页,约27万字。该书第一部分申明了对中国文化的观察立场,即从现代人性论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及其历史进程进行观察和评判。在作为主体的第二部分,作者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本质、中国文化与人性的对立关系、关于几个古代思想家的观察记录以及现时中国人生属性。

    2017年01期 No.138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