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名家特辑

  • 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再论高行健》自序

    刘再复;

    没有一个像高行健如此给我启迪。这启迪,甚至改变了我的某些文学理念和思维方式。高行健,前后至少有四次"人文发现":1.发现二十世纪的"现代蒙昧",即被"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绑架、主宰的蒙昧;2.发现"自我的地狱乃是更难冲破的地狱";3.发现"脆弱的人";4.发现对立两极之间有一个广阔的第三空间,也可称作"第三地带"。

    2017年05期 No.14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花果飘零,迎风自植——程抱一对中法文学文化的融会与创新

    钱林森;

    法兰西华裔院士,著名学者兼诗人、小说家、艺术批评家程抱一——弗朗索瓦·程(Fran觭ois Cheng),是当今法国华裔法语文学界旗帜性人物,他的出现,是近代中法文学与文化交流、碰撞、汇融的产儿,是20世纪下半叶华裔法语文学的奇葩,堪称中法文化关系史上的"奇迹"。本文尝试从跨文化研究互识与对话的视角,结合程抱一先生半个多世纪艺术与生命探索的漫长历程和辉煌实绩,力图考析这位飘零、苦思的求索者、创造者,如何始终恪守开放、变通的中华母体文化体系,又广揽四方文化,择优收纳法国文化精髓,致力于中法文化的交流和汇通,不断充盈自己的学术生命和文学生命,灵根自植,从而在精神探求和艺术创作中实现了这两种文化优秀部分的完美结合,谱写出中法文化关系史页堪称"奇观"的新篇章。

    2017年05期 No.142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微信与华文文学

  • 干货、诗话及“口炮协会”

    欧阳昱;

    《干货》是欧阳昱的一本书的标题,之前拟选编一部分,改名为"欧阳昱诗话"在本刊发表的。"求证不知道口炮协会"成立于2016年10月,是一个诗歌微信群的名字,该诗群由诗人杨邪发起,获欧阳昱赞赏。参与的诗人包括陈贝贝(成倍)、李潞(潞璐)、苇欢、张萌、漫尘、小林东秀、庄园等,以微信的方式讨论本群诗人的作品。现在摘取欧阳昱的书稿部分发表如下。

    2017年05期 No.142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微信与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及相关问题

    颜敏;

    微信既是华文文学跨语境传播的新形式,也是华文文学跨语境生存的新空间。首先,通过个人微信号,公众号、微信社群等多种途径,华文文学在微信中的跨语境传播变得频繁而便捷,时空距离和文化差异趋向模糊。其次,面对微信中凸显新闻性和交往性的华文文学作品,"离散、边缘和混杂"等以往的诗学话语需重新定位。第三,微信传播敞开了华文文学发展所面临的如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矛盾、交往性与文学性的冲突、经典意识的弱化等新问题。或许,在我们的时代,华文文学的价值还在于作为交往媒介融通整个华语世界,故而如何定位与发展作为"次文学"样态的华文文学将成为我们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2017年05期 No.142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比较文学

  • “自我东方主义”之辨:一段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历史回望

    潘雯;

    本文追溯了作为文化批评关键词的"自我东方主义",在美国亚裔——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东方人——的文化身份建构里,曾经引发过怎样的发现、行动、理论与思辨。论文按照历史的时序,认为"自我东方主义"首先让亚裔发现了"种族主义的爱"的现象并大力批判,接着美国社会既定的话语秩序令亚裔的反抗话语不得不走向女性主义批评,最后"差异"、"杂糅"与"协商"等后现代身份政治策略提供了暂时的话语出路,同时也隐含了种种"去中心化"的理论危险。

    2017年05期 No.142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 俄苏-日本-中国:“革命文学”的跨文化之旅

    马筱璐;

    "革命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华章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大力关注,但少有研究追溯"革命文学"这一概念在全球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历程。事实上,"革命文学"从未在俄苏或日本被当做一个重要的理论口号,更未曾引发如中国这般激烈的理论争辩。但是俄苏及日本的理论资源的确为中国对"革命文学"的解读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文章将"革命文学"这一概念置于俄罗斯和日本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量,试图为探讨中国的"革命文学"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2017年05期 No.14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本——读《香港三部曲》

    荒林;

    施叔青长篇巨制"香港三部曲",以妓女黄得云施展身体和商业头脑改变命运为主线,书写香港百年沧桑历史,借喻欲望关系中身份纠缠情景,象征香港百年殖民与被殖民的复杂捏塑,书写性政治/殖民政治的复杂话语,体现后现代女性主义文本的包容与开放特征。

    2017年05期 No.142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域外汉学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荒诞”内涵与谱系

    祝修文;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普遍将偏离"现实主义"的作品视为"荒诞"。本文试图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来重新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荒诞"的谱系,以此纠正这种误读。它作为一种情感结构,可以作为一种批判的界面,让我们去理解作家们是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回应和再现不断处于剧变中的中国。

    2017年05期 No.142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

    翟猛;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国文学研究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虽受冷战影响,但仍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对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白芝从文学史及创作技巧等角度对中国共产主义小说与传统白话小说之间的传承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戈德曼则充分发挥了史学研究的特点,探讨了新中国文艺政策和文艺体制与作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与夏济安、夏志清等学者共同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复杂却充满活力的研究阶段。

    2017年05期 No.142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香港文学研究

  • 夜凉苦绿:游历与诗艺之途——以温健骝为中心的考察

    杨君宁;

    香港诗人温健骝在当今诗坛已成陌生的名字。诗人因鼻咽癌早逝,得年仅三十二岁。身后较为整全的作品辑录,只有《温健骝集》一种。本文尝试从温健骝的诗文作品中透露的线索,譬如他与大陆三十年代诗人之私淑渊源、台湾现代诗坛的关系等入手探讨其美学风格的形成与文学观念的建立。其经历行迹都划出他与文学史上的不同时间阶段、地域经验与流派脉络之交互、融合与对话。而他爱荷华创作硕士的修读和《今日世界》的任职经历,亦反映了冷战年代美国与台港间的文化交流与扶助政策之种种关系。温健骝以其在台在美的所学所得,熔炼出怎样的眼光,又如何以之应对香港的现实,其审美观念和社会理念之间的参差错落带来了何种启示,是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

    2017年05期 No.142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徐訏与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学批评

    闫海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徐的批评文章经常在港台文艺界激起较大的波澜。个中原因,排除徐本人不事阿谀之道而屡屡与人不睦,则正是徐敏锐深刻的直言能经常触到当时文艺界的痛楚。对徐因过于"学术"而屡次三番地引起港台文艺界的"围攻",也有诸多热爱徐的读者与研究者为他鸣不平。徐学识之驳杂在新文学作家中堪称翘楚,他在哲学、心理学领域浸淫多年,自有非常严谨与冷静的思辨气质,兼以多年的创作经验,所以他的文艺批评实践自然极有研究价值,理应引起学界之重视。

    2017年05期 No.142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影像化语言的“后情感”危机——以李碧华小说语言为例

    罗钱军;

    李碧华的小说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模式,更多的是运用影视技法来架构小说,这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剧本感"和"镜头感",此类小说可称之为"影像化小说"。不可否认,影像化的叙事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李碧华小说的叙事空间,亦为影视的顺利改编创造了先天的条件。但不容忽视的是,"时间空间化"策略所导致的"后情感"心理,亦在很大程度上侵蚀着此类小说的审美品格。

    2017年05期 No.142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台湾文学研究

  • 大历史场域下的多重个体言说——蒋晓云小说论

    司方维;

    蒋晓云以台湾外省人题材重回文坛,但叙说立场与眷村文学不同,外省人内部的分化昭示出反抗压迫性话语的大语境之下历史诠释的分化。同样是个人、女性的视角重叙历史,蒋晓云多关注与政治无关致力生存的素人,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演绎俗人的复杂人性。蒋晓云从自身身世写起,下笔却能退至更远处观照不同地域族群的华人,大视野也为历史反思提供了好的借鉴。

    2017年05期 No.142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逃亡·反抗·间离——张大春《城邦暴力团》的第一人称叙述者

    陈翠平;

    张大春的武侠小说《城邦暴力团》兼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呈现出传奇与反传奇双重色彩。小说以完全不会武功的读书人视角,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关于隐遁和逃亡、写作的意义与局限等问题的思考。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后设叙事,则使小说中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的内容成为可疑的虚拟文本。

    2017年05期 No.142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文本调查

  • 一篇被忽视的现代小说——评夏济安的《传宗接代》

    孙连五;

    夏济安是被中国学界遗忘的一位杰出学者,从现有资料看,他的文学创作并不多见,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学术成绩长期被大陆文学研究界忽视。这篇论文首次解读夏济安的《传宗接代》,并借助新批评方法对该文本进行了细读分析,重点阐释了小说对儒释两种文化冲突的独特解读,以及小说所运用的现代叙事技巧和叙事的困惑,试图探究这篇小说的文学价值,借此管窥夏济安文学创作的意义,以期引起国内研究界同好的注意。

    2017年05期 No.142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闵安琪《红杜鹃》中的“文革”书写

    唐书哲;

    从启蒙现代性的角度来看,美华作家闵安琪《红杜鹃》中的"文革"书写是作家在西方语境下,从叙事者的主体性、行政系统对私人领域的入侵和人性解放的"解放叙事"等方面用普遍人性和民主自由等"现代性"普适价值观反观"文革"时期的中国,是一种隐蔽和深层的自我东方化书写。首先,作家通过叙事者的选择和抗争凸显其主体意识和工具理性精神;其次,作家通过"蚊帐"和"芦苇荡"等幽闭意象折射出行政系统对私人领域的殖民;最后,作家遵循"受苦——抗争——救赎"的叙事范式,肯定理性和自由的价值,有着主题性、连惯性、统一性,是一种关于人性解放的"现代性"元叙事。《红杜鹃》通过"文革"书写所探讨的自由和人性等主题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普适主题。

    2017年05期 No.142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包柏漪《春月》为研究个案

    张怡;

    《春月》是华裔女作家包柏漪的代表作,小说以"春月"这个出生在封建大家庭的女人为主线,描写了两个老式家庭五代人的经历。包柏漪试图将跨越百年的家族史融入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岁月变迁与历史发展中,努力"再现"真实的中国形象。作品所具有的双重视角与跨文化的特征,也显示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本文从异国形象、文化身份和叙事策略等层面,对《春月》这一跨文化的中国叙事文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呈现出《春月》特殊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

    2017年05期 No.142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比较文学家史书美出版新著

    文讯;

    <正>史书美最新论著《反离散:华语语系研究论》由台北联经出版社推出,她提出华语语系研究关注位处民族国家地缘政治以及霸权生产边陲的华语语系文化,探索中国与中国性、美国与美国性、马来西亚与马来西亚性、台湾与台湾性等边缘如万花筒般多变且具创造性的重迭交错。《反离散:华语语系研究论》认为华语语系文化的形成包含许多不同标记.语言标记通常可作为其它隐含差异的缩影,因此对汉语族语系语言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华语语系的概念显现声音和书写上的多语性。例如华语语系香港文学藉

    2017年05期 No.14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 香港大山文化出版庄园的学术专著

    伊人;

    <正>日前,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推出庄园的学术专著《个人的存在与拯救——高行健小说论》,由朱寿桐作序。该书列入"高行健研究丛书"系列,由马悦然当顾问、刘再复和潘耀明当主编。此丛书2011年正式推出,至2017年共出版了6部。高行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汉语作家,也是中国当代最具现代意识的作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率先出版的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就一纸风行,而他个人则以"荒诞派戏剧先锋"备受瞩目。离开中国大陆之后,他没有被"中国情结"所迷惑,而是以清明和理性继续发出"个人的声音"。高行健始终顽强地向着个体主义

    2017年05期 No.14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 黄万华新著《百年香港文学史》出版

    梓青;

    <正>黄万华新著《百年香港文学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早期(19世纪后期—1945年)、战后30余年(1945年-1970年代)和近30余年(1980年代至今)三个时期,讲述百年香港文学的发展历程。全书在"香港文学与中华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地域文化等)"的背景下,从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凸现香港文学传统的形成,侧重文本细读中的香港文学的经典化,讲述香港文学最有经典

    2017年05期 No.142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马来西亚作家李永平去世

    台讯;

    <正>作家李永平2017年9月22日下午病逝于台湾淡水,享年71岁。李永平1947年生于马来西亚英属婆罗洲沙劳越邦古晋市,1967年到台湾求学,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之后留学美国并获美国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东吴大学英文系、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他的著作包括《婆罗洲之子》、《拉子妇》、《吉陵春秋》、《海东青:台北的一则寓言》、《朱鸰

    2017年05期 No.142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跨文化对话》(第36辑)目录

    <正>~~

    2017年05期 No.142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