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重返八十年代

比较文学

  • 林语堂《瞬息京华》译本考——兼议林语堂故居公布的“郁达夫译”《瞬息京华》之真伪与价值

    卜杭宾;

    《瞬息京华》(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的英文名作。1938年小说问世以来,节译盗印盛行,讹传至今。小说尚未付梓,林语堂便函请好友郁达夫代为汉译,后因郁达夫遇害,译事遂告中断。2015年10月,台北林语堂故居公布了一份《瞬息京华》译文残稿,载于《华侨评论月刊》,译者署名思。刊名和译者虽与史载不符,馆方宣称此即达夫佚文。本文首先爬梳迄今所见各版《瞬息京华》,钩沉数个鲜见译本,希冀为《瞬息京华》的史料添砖加瓦。继而讨论《瞬息京华》牵涉的一桩文坛悬案,探究郁达夫翻译《瞬息京华》始末,厘清关于郁氏未克译竣的诸多误解。最后,本文为思译文一辩。王贺先生认为此稿拙陋不堪,乃一劣译。笔者例证译虽非达夫佚文,但译笔雅驯,风格独特,是目前所见《瞬息京华》之最佳汉译。

    2017年06期 No.143 2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 西方乌托邦与“吾道其西”:王韬悖论式的文化心理图式——以《漫游随录》为中心

    杨汤琛;

    王韬的《漫游随录》作为事后追忆之游记文本,基于王韬本人际遇的变迁以及书写之际的启蒙策略,于文中全面呈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西方想象体,与此同时,在展开西方乌托邦想象之际,"吾道其西"的中华文化想象也平行展开,他者想象与自我想象之间的牵扯及其悖论性共存,说明近代思想的发生、近代新人的诞生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替代,而是于新旧杂陈的思想交锋间摇曳而出。

    2017年06期 No.14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理论前沿

  • 福柯“异托邦”在汉语世界的语义分叉、创生驱力及理论反思

    肖炜静;

    福柯的"异托邦"传入中国后,在不同的领域中被反复运用,显示出巨大的理论阐释力,可以将其归结为五个语义分叉:不同国度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想象、对特殊地域和历史空间的书写、对青年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幻象世界的阐释,在科幻小说批评领域的运用、以及建筑理论和其它文化现象的运用。通过考察福柯在《词与物》与《别样空间》对"异托邦"的阐释,可以发现其理论源头定义的模糊性与广延性,而现实的需要以及与"乌托邦"、"恶托邦"相关联的语义基础也是其获得影响的重要原因。"异托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差异性、他性,以及由此而生的"反抗正常世界"的批判性。但值得反思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异托邦"的泛滥,"差异"的反抗性已经十分可疑,甚至很有可能成为资本收编的对象,"异托邦"被用在广告和推销中就是其明证。

    2017年06期 No.143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文艺学批评”的理论构建

    郑惠生;

    "文艺学批评",与"文艺批评"不是同一概念,更非同一回事。作为实践,"文艺学批评"是一种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科学活动;而作为理论,"文艺学批评"则是对文艺学批评实践活动的科学研究。就性质而言,"文艺学批评"是学术性的批评;就主体而言,"文艺学批评"是专业工作者的批评;就任务而言,"文艺学批评"要探索"文艺学"的特性和规律,揭示文艺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此来促进文艺学的健康发展。由于文艺学批评是一种学术上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且还常常是一种学术上的"较量",应该特别地突出"实证"与"逻辑"的地位。由于还未有文献探讨"文艺学批评"的理论构建问题,这里的论述是尝试性的。

    2017年06期 No.143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汉语新文学研究

  • 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文学品格

    王海军;

    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文学品格是由"汉语诗性"和"人类性"相互作用内化而成的一种运行机制。人类性通过人性的秘密通道为各语言共同体文学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人类性是世界文学的品格,具有学术文化的普遍适应性。汉语新文学需要借助文学意象来完成自我表达,文学意象的内里为独异的人生经验,外在为极具辨识度的"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汉语对文学意象表达过程中所形成的韵律和节奏就是汉语诗性,它通常以文学经典呈现。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文学品格既是对汉语新文学的价值估量,也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方式。

    2017年06期 No.143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逆向书写“中国佬”——论《扶桑》中的华人男性英雄形象

    盖建平;

    在《扶桑》中,严歌苓以发掘历史为名,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大勇这个亦正亦邪、饱含传奇色彩的"华人英雄"形象。然而总体来说,这部小说中的华人男性形象仍未脱出美国东方主义叙事中那个沉默猥琐的"中国佬"刻板印象。这是作家当时对美国种族主义与排华历史的特定认识状态决定的。

    2017年06期 No.143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华语电影研究

  • 香港枭雄片:传记伦理、揭黑叙事与香港精神

    赵轩;

    为恶人作传的枭雄片,延续着香港黑帮电影的基本类型元素,同时又在传记真实与搞笑猎奇之间维系着一种脆弱的平衡,总体的真实与情节的娱乐化成为其遵循的独特传记伦理。枭雄片虽然游戏历史、漠视国族政治,但却以"人物再现法"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叙事共同体",承载着香港人对50至70年代的集体记忆。类似于民初黑幕小说的"揭黑叙事",枭雄片讲述的市井传奇,实则是意欲通过揭露笼罩于城市空间之上的巨大黑幕,肯定了底层人物通过不懈打拼融入城市主流的香港精神。枭雄片虽未尽具备警惕人心之道德自觉,但却达成了对个人奋斗面临之现实挫折的想象性补偿。

    2017年06期 No.143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电影《一念无明》的本土诉说

    李仕芬;

    《一念无明》是香港电影发展局"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资助下的低成本影片,却取得票房佳绩。紧绌的资金反而造就了影片的独特艺术风格。外景偏少,室内取景为主、固定镜头、近镜、大特写运用等均为其中特色。两位年青人,导演黄进及编剧陈楚珩,凭着电影中对精神病人及相关社会议题的表述,成功引起各界别人士的关注及讨论。男主角的躁郁症,成了串连剧情的主线,也带出了父子、母子、朋友等种种关系。这是当下香港人的香港故事,电影充满本土地域色彩及时代意义。城市的狭窄空间,低下阶层的窘迫生活,人承受的精神压力等等,无不是戏里欲以反映的内容。

    2017年06期 No.143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台湾文学研究

  • 山经海纬,诗性世界——论杨牧《奇莱书》的诗性写作

    郭垚;

    杨牧是台湾著名诗人,同时也是散文家。多年的诗歌散文双向创作实践使得他的写作具有"诗文互表"的跨文体写作特征。本文以《奇莱书》(包括《奇莱前书》与《奇莱后书》)的写作为例,试图探讨杨牧如何在散文书写中构筑自己的诗性世界,并通过"诗文互表"凸现自己一直以来的写作观念和人生态度。在《奇莱书》中,他不仅完成了一般自传散文回忆经历,讲述成长的应有之意,更采用诗意的手法构建了一个诗性的世界。诗性世界的具体体现为二:其一是继承了古典诗歌的物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将草木虫鱼鸟兽的意象提炼得更为蕴藉深远。其二是以山、海为坐标,将时间性和空间性形象化。可以说,诗性世界的构建是杨牧将诗与散文巧妙融合的表现,这一手法使他的散文别具一格。

    2017年06期 No.143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政治认同还是文化乡愁?——眷村文学再考察

    李竹筠;

    台湾的统、独之争与政治认同问题,既携带着历史创伤记忆的"陈迹",也体现着政治格局与"立国精神"的"新变",深刻影响着包括眷村文学在内的台湾文学、文化研究。但既有的政治认同概念并不周延。置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认同毋宁是一个多元流窜的动态过程。以"文化乡愁"的角度切入考察眷村文学,勾勒其文化资源的多元来源和认知流变,则有其逻辑上的自洽性。

    2017年06期 No.143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港澳文学研究